高學浩
(天津外國語大學,天津 300204)
大眾傳播媒介是在信息傳播過程中處于職業傳播者和大眾之間的媒介體,指復制、傳遞信息的機械和傳播組織、團體及其出版物和影視、廣播節目。它包括報紙、雜志、書籍、廣播、電影、電視、錄音、錄像以及當今興起的計算機網絡、通信衛星等。大眾傳媒有著特有的優勢——傳遞迅速、紛繁多樣、具體形象、信息量大、涵蓋面廣、導向性強等特點。大眾傳媒的受眾多、傳播快、輻射遠,而且具有十分自然、親切、輕松的特點,沒有強制性,加之其手段多樣、形式靈活,因而它在公眾中產生的感召力、影響力、滲透力是十分強大的,人們會潛移默化地會受到教育和啟迪。大眾傳媒發揮著宣傳政策、傳播新聞、反映社會、引導輿論、介紹知識、開展監督等作用。隨著我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眾傳媒也慢慢地在我們的生活中得到了普及,我們每天可以看報紙、看電視、聽廣播、在網上查閱資料等等,每天都會不可避免地接觸到大量信息,這些會在不經意間影響我們的思想觀念和政治態度。“培養”理論是大眾傳播的重要理論之一,它又被譯為“涵化”理論、“教化”理論,最初是由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安南堡傳播學院的G.格伯納及其同事提出來的。20世紀60年代,美國社會的暴力和犯罪問題十分嚴重,有人提出這與電視中過多的暴力犯罪畫面有關。格伯納指出:大眾媒介的描繪,在受眾心目中形成了一個與現實社會存在有著很大差距的“主觀現實”。這種“主觀現實”的形成不是短期的,而是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培養”過程,這個“主觀現實”一旦形成,就會制約人們的現實觀。
我們每天接觸的大眾傳媒對我們的思想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它批評和揭露時弊,它的目的在于通過揭露去抨擊社會陰暗面,弘揚社會正氣,引導人們奮發向上,形成正確的理想信念和價值取向。例如,央視每天晚上播放的《焦點訪談》《社會與法》等就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節目通過揭露許多違反國家法律的事件,曝光那些不正義事件對社會的不利影響,對許多個人、企業起到了警示作用,同時也可以增強人們的守法、用法意識。《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大力宣傳好人、好事,有利于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弘揚中華傳統美德,能夠促進法治社會建設,提高國民的思想道德素質,構建模范力量,增強公民的正義感,給社會帶來正能量。
同時,大眾傳媒也有利于國民形成積極向上的政治觀念。運用報紙、電視等宣傳黨和國家的最新方針政策,可以加深人們對政策的理解,從而有助于政策的實施。例如,電視報道黨的十八大會議一方面可以讓人們看到中國的政治公開化的進程,另一方面也可以讓他們感受到中央領導對關乎國計民生問題的關心,以及國家最新出臺的方針、政策等等,可以讓人們關心國家大事、關心國家的命運以及與自己的利益切實相關的政策。除此之外,大眾傳媒還可以對公眾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增強整個國家、民族的凝聚力,讓人們感受到新中國的來之不易,從而增強人們對祖國的熱愛之情,積極投身到建設偉大、富強的新中國的行列中去。
大眾傳媒在對人們的政治思想起到積極作用的同時也難免會產生一些不利的影響。信息網絡在給人們提供大量健康有益的網上信息、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反動、迷信、黃色、暴力等不健康的有害的信息。這些有害信息既有露骨的教唆和反動的宣傳,也有潛移默化的滲透。在市場經濟背景下,許多大眾傳媒容易被那些金融大亨操縱,從而為他們服務,發布一些對他們有利的消息。例如,電視、網絡上的某些廣告不僅在推銷某種產品或服務,而且無形中傳播著超前消費和享受觀念,激起許多潛在消費者的消費欲望,從而去購買超出自己經濟能力之外的產品,加大了他們的生活壓力。某些消費品廣告對青少年學生消費傾向的誤導,可以說今天許多孩子高消費習慣的養成,電視廣告難辭其咎。在大眾傳媒時代,報紙、雜志數量眾多,質量參差不齊。對于同一事件,不同的媒體出于各自的立場不同向大眾發出的消息各不相同,導致受眾難以辨別消息的真假,影響了受眾的判斷。除此之外,大眾傳媒的誤導也會對人們的政治觀念產生不良影響。例如,釣魚島事件發生后,某些網絡、雜志不恰當的輿論引導引起了部分人的過激反應,這些人開始抵制日貨,甚至砸壞別人的豐田、本田車,對日本人采取非常不友好的態度,等等。這些都屬于不正確的過激反應,打著愛國主義的幌子發泄自己內心的情感,給我國的經濟以及形象帶來了不利的影響。
由于市場經濟的弊端,很多大眾傳媒容易從自身的利益出發發布一些有損于民眾的消息。此時,政府需要對其進行監管,制定相應的政策來規范大眾傳媒的行為,使其行為符合法律規范。例如,2016年底王菲的上海演唱會,舉辦方哄抬票價、囤積居奇的行為就給市場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這時就需要政府采取強有力的手段來制止此類現象,維護大眾傳媒的市場秩序與穩定。
大眾傳媒從業者作為傳播媒介的主要運行者,其政治覺悟和道德水平在新聞傳播中起著重要的作用。1947年,盧因在其發表的《群體生活渠道》一文中提出了“把關人”的理論。通過研究發現,媒介在信息傳遞過程中有著重大的過濾作用。就新聞而言,通訊社決定發布的新聞只占發生的新聞的一小部分,而讀者最后從報紙上讀的新聞,又只占通訊社發布新聞的一小部分。可見,讓受眾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媒介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傳播者要擔當起社會輿論把關的重要責任。把關人必須具有較高的政治覺悟和職業道德,只有這樣,才能正確引導輿論。
受眾是大眾傳媒的直接對象,因此受眾的素質直接決定了大眾傳媒的影響力。如今,受眾每天會接觸到大量信息,而信息有真有假、有利有弊,所以受眾本身需要有較強的辨別能力。受眾需要分辨信息的真偽,冷靜地對待而不是一味地相信媒體上的信息。媒介素養教育是于20世紀30年代在英國首先興起的。媒介素養教育的核心在于幫助處于信息時代的人們在面對洶涌而至的大眾傳播資源以及在其身后所蘊藏的紛繁復雜的各種社會關系時,具有正確地批判、解讀、利用這些資源的能力,能夠充分利用媒介資源完善自我,推動社會進步。所以在信息時代,每一個受眾都應該有著清醒的頭腦,有較高的媒介素養,能夠辨別信息的真偽。
總之,大眾傳媒對受眾的政治思想的形成有著強大的潛移默化的影響,這些影響有好有壞,正如美國學者拉扎斯菲爾德和默頓指出的:大眾媒介是一種既可以為美服務,也可以為惡服務的工具。所以我們需要做的是揚長避短,將其有利的方面最大化,盡量減少其不利影響,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大眾傳媒對受眾政治思想的積極促進作用。
[1]施拉姆波特(美).傳播學概論[M].北京:新華出版社,1984:36-40.
[2]孫海燕.論傳播學理論在政治思想教育中的應用[J].產業與科技論壇,2009(8):174-176.
[3]邵培仁,葉亞東.新聞傳播學[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