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 惠
(黑龍江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互聯網蓬勃發展,對信息傳播、人們的日常消費方式產生了影響。同時,以互聯網為依托的新媒體也在逐漸發展壯大。相較于傳統媒體,新媒體更具有及時性、便捷性與個性化等優勢,可以憑借自身優勢在網絡輿情事件中更快地進行輿論引導,改變事件的發展形勢。
當事人“彎彎”在2016年4月4日晚為自己注冊了一個微博小號,并于5日早上在優酷上傳了自己遇襲的監控視頻,時長3分38秒,隨后又發文說明自己遇襲的詳細過程。
當事人于5日20:10再發微博,這篇微博一發布就帶來了信息的裂變式傳播效應,共有93萬轉發、28萬條評論。
深夜,事件終于開始了裂變式的傳播。@Angelababy(粉絲7191萬)等網絡意見領袖發動自己的粉絲群持續轉發并評論。4月6日上午,@姚晨(粉絲7932萬)等輿論領袖持續轉發。
4月6日上午,如家酒店召開新聞發布會,表示因為自己酒店的管理不善公開道歉,并稱一定會還當事人一個公道。4月7日涉案男子李某被抓獲。11月4日下午2時許,朝陽法院經審理認為李某對“彎彎”所施之暴行已經嚴重構成了介紹賣淫罪,因此他必須承擔有期徒刑2年的罪責并且賠償當事人損失費5000元。
有研究者認為,目前中國形成了網絡輿論倒逼傳統媒體輿論、市場化媒體倒逼主流媒體的輿論格局。[1]但研究者并沒有去界定輿論倒逼到底是什么,對此沒有提出一個明確的概念。在輿情啟動期,由于考慮到事件首先是由當事人“彎彎”先于微博上提起支援訴求,到5日晚上輿情就開始發酵,裂變式傳播態勢開始形成。而此時傳統媒體由于受時間限制或其他原因在6日才開始對該事件進行大規模報道。顯然,在這一事件中,社交媒體的輿論苗頭展現后,主流媒體輿論才出現,這種趨向被稱作社交媒體輿論倒逼主流媒體輿論。縱觀近些年來發生的輿情事件,很多都非常形象且真實地向我們說明了“輿論倒逼”所顯現的重大作用。例如,“江西宜黃拆遷自焚”事件也是因為社交媒體倒逼主流媒體,從而引起關注,促使問題得以解決。
“輿論倒逼”這一概念的最初提出者是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秘書長祝華新先生。[2]筆者通過上網查資料以及實地采訪等方式研究2010年到2016年的大型網絡輿情事件后發現,由傳統媒體首先報道出來并引起廣大受眾的普遍關注到促進事件最終解決的比例僅占40%。網絡輿情事件一旦進入輿情的發酵期,經過網民和各網絡大V的關注、轉發與評論,就會形成強大的社會輿論壓力。這就是網絡輿論對主流媒體施加壓力而促使事件解決、維護社會安定的最明顯的作用。
筆者認為在此次事件中,這兩大輿論場的對立初次應該表現在二者對話語權的奪取上。“彎彎”由于是當事人在微博首次曝光,使得社交媒體優先掌握了話語權,傳統媒體聞風而動,立刻追蹤報道,從社交媒體不擅長的點入手深度挖掘事實真相與過程,借此爭奪話語權。同時,信息來源豐富的社交媒體會解構專業性強的傳統媒體。在該事件中,傳統媒體不妥的表現破壞了新聞價值標準。以2016年4月6日下午3點發表于《北京青年報》上一篇標題為《涉事酒店入住爆滿,房價上漲100多元》的新聞報道為例,文中說,該報記者在6日發現,涉事的和頤酒店房價較5日竟然上漲了100多元。這篇疑似為酒店作宣傳的文章受到網友質疑。反之,傳統媒體對新媒體的話語解構也必定要著眼于此,大眾的認知水平有限,就會導致輿論的質量參差不齊,傳統媒體具有采訪權,如果使用專業性與權威性的信息來源,就能夠輕易解構來源不明的網絡話語,同樣,匿名的話語也可以被解構。
雖然社交媒體輿論場與主流媒體輿論場有對立,但是另一方面,二者也是相輔相成的關系。競爭帶來的作用總是正負雙向的,不管競爭的目的是為了爭相進行議程設置而爭奪話語權,還是為了提升在公眾心目中的威望和媒介公信力,最終目的都是提供事情真相,營造健康輿論環境。
社交媒體憑借自身優勢沖擊著傳統媒體的輿論主導地位,社交媒體輿論場在社會輿情事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因其不具備傳統媒體的權威性和專業性特點,因此不可能在事件中單獨起作用。傳統媒體和社交媒體的結合才能促成事情最終的完美解決。總之,對待兩個輿論場,應該站在客觀中立的角度,不應偏激。
[1]張濤甫.人民日報的改版不是孤立事件[N].東方早報,2013-01-07.
[2]祝華新.網絡輿論倒逼中國改革[J].當代傳播,2011(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