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藝川
(西北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陜西 西安 710100)
以往的危機事件可能更多地與直接利益關聯者、企業以及政府相關,而如今社交媒體的傳播、關注、評論和轉發等將對企業形象造成影響。因此,我們有必要認識當下的社交媒體以及受眾,從而更好地管理企業危機。
本文主要以北京海底撈安全隱患事件危機傳播處理為例,分析新媒體時代媒體的信息傳播和企業的危機傳播,發現存在的問題,探究問題的形成、發展過程,并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議。
相較于傳統媒體,新媒體的發展重塑了當前的傳媒生態。新媒體的多樣性決定了其開放和自由的特性,相應的用戶層次也比較多元和復雜,使其傳播效果更加難以把握。在新媒體平臺上,人人都可表達自己的意見和觀點,尤其是一些煽動性的情緒表達更容易引發受眾的情感共鳴,增加了危機管理的難度。
第一,爆發性。新媒體的特性結合危機事件的緊急性、公共性、安全性等,一旦出現危機事件,受眾必然會在短時間內引爆輿論。微博榜單的“爆”話題,微信的各種推文轉發、知乎的提問和受眾的回答等,一系列的話題使得受眾將危機事件推到輿論的風口浪尖,各種謠言以及虛假信息也會趁機擴散。
第二,集群性。隨著互聯網在我國的深入發展,我國的網民數量持續增長,新媒體成為受眾獲取信息的第一平臺,它為受眾提供了交流和互動的平臺。同時,受眾也并不是分散和無主體性的,相反,技術的賦權使得他們的自主意識和主人公意識進一步增強,他們會尋找和自身觀點相近的人“抱團”,加劇危機傳播。
第三,情感化。法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在其著作《烏合之眾》一書中提出,集群狀態下的受眾像暫時聚合的一群烏鴉。這在新媒體情境下同樣適用。新媒體用戶頭腦簡單、多變、易受暗示,容易夸大感情,盲目迎合意見領袖發表的觀點。尤其是各種各樣打感情牌的觀點和信息更容易捕獲受眾,也更容易得到傳播,但這些觀點和信息往往是非理性的。結合危機傳播的特性,進行情感化輿論引導也未嘗不可。
2017年8月25日,《法制晚報·看法新聞》的記者在北京海底撈2家門店暗訪近4個月之后,報道了火鍋店的衛生問題:老鼠在廚房亂竄,打掃衛生的工具與顧客的餐具一塊涮洗等。新聞一經發布便引發了廣大網友的不滿和控訴。
第一,危機信息。該報道是由《法制晚報》發布,《法制晚報》的官微在2017年8月25日連續發布了2條微博,曝光海底撈的衛生問題。之后,各大媒體紛紛轉發、關注并跟進報道,受眾也相繼評論、轉發、分享。有的網友表示以后再也不敢吃海底撈了;有的網友則相對比較淡定,認為衛生問題餐飲業都存在,何況海底撈的服務讓人恨不起來。
第二,危機主體。在事件爆發的4小時黃金時間內,海底撈就在各大平臺發布了企業的官方聲明,不僅抓住了最佳時機,而且公關文寫得也相對專業,大方地承認企業存在的問題,感謝媒體對此的監督。海底撈最關鍵的在于勇敢地承擔責任,不像以往企業出現問題都把責任推給“臨時工”。海底撈表示董事會承擔責任,而沒有將矛頭對準無辜的職工。
第三,危機受眾。新媒體環境下,傳統媒體把控輿論的時代已經過去,受眾都有自己的發聲渠道和平臺,而且在網絡平臺上,人們的言論更加情緒化和感性化。事件爆發后,毋庸置疑,企業難以堵住悠悠之口,但能否全面掌控各種信息,影響著企業能否順利應對和管理危機。海底撈的公關利用人們的同理心,充分考慮客戶、員工的感受,既解決問題,又打感情牌,充分體現企業的人文關懷讓海底撈在短時間內恢復了形象,挽回了客戶。
新媒體時代,互聯網渠道傳播信息極其便利,因此危機管理早已今時不同往日,但大多數企業面對危機卻顯得十分粗暴,刪帖等行為不僅收效甚微,而且更不利于企業形象的修復和長遠發展。
第一,重視受眾的作用。隨著受眾公民意識的覺醒,但凡涉及危機事件,受眾都會積極關注和響應。企業顯然需要改變以往的管理手段,注重與受眾積極溝通,如官微定期更新信息,積極與受眾在評論區互動,重視個別用戶@官微反映的問題等。
第二,及時公開、不遮不掩。在社交媒體廣泛普及的背景下,刪帖否認是最不明智的做法。企業只有放下以自我為中心的架子,大方承認錯誤并積極誠懇地認錯,從情感上引導大眾輿論并作出相應的保證和承諾,在理智上說服大眾,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雙管齊下,才能贏得受眾的信任,順利化解危機,從而維護和宣傳企業形象,獲得長遠發展。
[1]譚天,張子俊.我國社交媒體的現狀、發展與趨勢[J].編輯之友,2017(01):20-25.
[2]來向武.新媒體時代的危機傳播特征[J].新聞觀察,2013(03):68-69.
[3]陸季春.新媒介語境下的企業公關傳播與危機管理[J].新聞戰線,2015(06):72-73.
[4]杜國清,邵華冬,盧燕.新媒介環境下的企業危機傳播管理[J].現代傳播,2009(03):1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