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超松
(廣西藝術學院 舞蹈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0)
新媒體迅速崛起后,新媒體平臺上各種節目形式層出不窮,這在很大程度上對電視節目造成了沖擊。作為傳統媒體的電視,其節目若想在激烈的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電視工作者尤其是編導就要改變思維模式,大膽改革創新,形成自己的特色品牌。
廣播電視節目是需要創意的產業,節目的制作播出過程對廣播電視編導具有很強的依賴性,可以說一檔為受眾所喜愛的廣播電視節目,與廣播電視編導的工作能力息息相關。廣播電視編導貫穿于整個節目的策劃、創意、制作、播出,新媒體環境下,廣播電視節目尤其是電視節目的制作以編導中心制為主,因此編導在廣播電視媒體中的作用就顯得舉足輕重。
新媒體環境下,媒體融合進程加快,廣播電視編導的責任越來越大,既要注重傳統廣播電視媒體的特點及優勢,又要與時俱進,借鑒新媒體吸引用戶的元素。所以節目從策劃到內容、形式都必須大膽創新改革,才能提高受眾的滿意度,提高收聽收視率。
在大眾傳播時代,傳統的廣播電視媒體處于主動地位,是傳播的主導,廣播電視節目播出什么,受眾就只能接受什么,沒有過多選擇的空間。但是,隨著新媒體的出現,新媒體帶來了傳播方式的變革,用戶在傳播中處于主動地位,進而對于節目有了更多的選擇權利。在這種情況下,擁抱新媒體,融合發展,是傳統廣電媒體的必然出路。廣播電視編導要適應新的發展情況,改變過去的思維方式,變受眾思維為用戶思維,以用戶的喜好和收聽收看習慣為出發點進行策劃編導。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是一種技術投入大、操作復雜、需要對文化進行重新編碼的過程,因此電視節目編導的策劃就顯得非常重要,系統的策劃可以使節目達到最佳效果。編導要突破傳統觀念束縛,解放思想,堅持開放的策劃意識,打破業內界限,整合各方面的智力資源;要堅持系統意識,既要考慮宏觀,又要注重微觀,統籌考慮投入、制作、播出、收視效果、經濟效益等,進行準確的判斷、周密的計劃;要堅持動態意識,根據不同節目的不同特點、不同時期受眾的不同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策劃,并且根據節目反饋,在傳播過程中不斷跟蹤設計;要堅持戰略意識,避免同質化競爭和低水平重復,以戰略眼光進行策劃。
當前,移動互聯網已經步入“大數據”時代,巨量的數據信息能夠幫助傳播者研判用戶的偏愛和習慣,根據用戶需求進行傳播,從而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傳統廣播電視媒體編導也應適時培養大數據意識,運用大數據技術,收集用戶行為數據,加強和改進內容生產,進行融媒體節目制作,提升節目的貼近性。
節目的定位是決定節目能否成功的前提。一檔節目是內容和形式的統一,既要確保內容新穎深刻,又要注意形式巧妙獨特,這就需要從整體上把握節目,進行準確定位。廣播電視編導對于節目的定位準確,在采訪、編輯、制作、播出各個環節才不會出現困惑,節目才能獲得預期效果,并且避免節目的簡單重復,塑造出具有特色的節目品牌。
良好的專業能力是廣播電視編導做好自己的工作的基礎。廣播電視編導首先要具備一定的文化素養。對于節目要進行整體性的把握,就需要具備透過表象看本質的能力,了解信息中蘊含的文化意義,做出有深度的節目策劃。其次,要具備廣博的知識。廣播電視編導要涉及的領域非常寬泛,必須不斷學習,更新知識儲備。再次,要具備全媒體的傳播能力。不僅要熟悉傳統媒體的編導工作,更要了解、掌握新媒體技術,具備綜合的傳播能力,最后,要具備職業道德素養。作為媒體工作者,編導有責任提高自己的職業素養,在節目中引導受眾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體現人文關懷。
邊看電視、邊收聽廣播,邊通過手機、平板電腦在網上評論或點贊已經成為新媒體時代的用戶,尤其是年輕用戶的收聽、收視習慣,新媒體為只能單向傳播的傳統廣播電視媒體提供了一個與受眾互動交流的新平臺。廣播電視編導在設計、制作節目的時候可以借鑒新媒體節目的互動性特點,通過問答、投票、話題、微信群討論等加強受眾與節目、受眾與受眾之間的互動,提高受眾的黏度。
新媒體時代,用戶需要的不是等在廣播前或者電視機前收聽、收看固定的節目,而是需要一個隨時隨地能夠滿足自身新聞、娛樂等需求的信息源。因此,廣播電視編導必須改變舊有觀念,增強服務意識,提高服務能力。編導要打破廣播電視媒體提供信息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局限,結合受眾對節目的需求,推陳出新,運用各種節目制作手段,為受眾提供制作精良、內容豐富的廣播電視節目,同時利用新媒體平臺的優勢,在新媒體平臺上為受眾提供新鮮、有益的節目資訊服務,才能在各類媒體節目中獲得受眾的關注。
[1]劉建鋒.新媒體環境下的電視新聞改革途徑探析[J].新媒體研究,2017(7):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