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文博
(西安外事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77)
勝任力主要指的是學生個人性格、興趣、價值觀以及自我概念等多方面的內驅動力,同時再結合知識、技能以及思維等外在的表現力,從一個人的勝任力我們能夠很好地發現某職位的個人特征,也只有具備較強的勝任力才能在某一行業或者是職位中獲得較高的成就。勝任力理論下的大學生就業競爭十分的激烈,這也表明大學生本身就具備較強的適應力以及綜合能力,如果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掌握一定的特長和技能,也就會具有勝任某一職位的能力,進而有效地提高學生就業力。由此可見,勝任力理論與大學生就業力提升之間有著較為顯著的關系,而筆者也是基于此對其進行了如下分析:
在大學數量不斷提升的環境下,我國大學生也面臨著較為嚴峻的就業問題,各個企業對于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地提升。就目前高校大學生畢業情況來看,雖然很多學生在畢業的時候具備良好的自身素質以及技能,可是從總體上來說能力還是十分有限,企業在對學生進行招聘的時候也大多是以最低成本來聘請匹配企業崗位需求的大學生,這個時候也就對大學生勝任力有著一定的要求。為此,大學生如何有效地將自己的就業力轉化成勝任力也成為其畢業后需要考慮的問題,而這也體現出了勝任力理論對于大學生就業力的影響。
大學生就業力本身就是多項勝任力的綜合體現,企業在招聘人才的時候其崗位不同,對于學生的勝任力也會存在不同,而且有時候統一崗位對于勝任力的特征需求也會存在,而在這個時候大學生就業力也就是其競爭的優勢與表現,也是大學生實現職業生涯長期發展的重要渠道。
大學生勝任力本身著重強調的就是勝任,而大學生自身特征以及個性也是由相應的測評工具來進行衡量的,相關人員會將測評結果來作為評判學生是否符合崗位需求的重要因素。影響大學生就業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教育條件、遺傳因素以及外界環境因素都屬于影響因素,而這些都是勝任力評價主要標準。
各高校要想有效的提高學生就業力,讓學生今后具有較強的崗位勝任力,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基于勝任理論構建出大學生就業力模型,通過模型的構建來對素質定義、核心能力等方面進行明確,同時對模型登記進行定位、構建出完善的測評體系,這樣就能有效的選拔出最為優秀的標桿式人員。而大學生也可以借助于這一模型來對自身就業力、崗位勝任力進行評價,讓其在學習與實踐過程中更好地展示出自己的就業力,并且結合實際現狀來進行改善,從而也就能夠有效地提高大學生就業力水平。
具體而言,對于大一階段的學生,學校可以將生活規劃作為評測重點,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加強學習養成教育;而對于大二階段的學生,學校則可以加強對學生學業規劃教育以及生涯規劃教育,讓學生形成一個明確的職業規劃生涯;而對于大三的學生學校則可以組織學生參與到職業探究以及專業發展活動之中;對于大四學生學校則可以加強職業化素養輔導,以及就業技巧輔導,這樣也就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明確自我發展發現。
無論是任何階段,教育工作的實施都離不開課堂,而課堂也是學生學習專業知識與技能的重要場所,更是提高大學生就業力的關鍵渠道。為此,高校在對學生展開教學的時候,可以對學科專業課程體系與內容進行精心設計,針對大學生就業力提升差異以及關鍵特性來構建出較為完善的科學課程體系。為了確保課程體系的科學性,可以在建設之前先將其分成素質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專業基礎課程以及選修課程等模塊,之后再結合教學重點來進行合理的調整,以此來促使學生得到更為全面地發展與進步,真正讓學生獲得差異化的就業能力,為其今后崗位勝任力提升奠定基礎。
在教學改革不斷深入的環境下,高校大學生就業力提升也需要對教學方式進行改革與創新,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學效果。例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學科專業核心課程、基礎課程教育的時候,就可以使用集體備課制度來展開教學,通過“導師帶徒”的方式來進一步幫助學生獲得專業技能與知識;或是使用小班化教學方式來實現師生的有效交流與互動,這樣不僅能夠有效地發揮出學生主體作用,還能讓學生在交流與互動過程中形成較為良好的問題意識以及創新意識,從而真正在全新的教學方式下有效的提升大學生就業力,讓學生勝任力得到促進。為此,在大學生教學過程中高校一定要意識到教學方式改革與創新的必要性,結合時代發展特征來進行教學方式創新,這樣也就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與進步。
綜上所述,在社會科技不斷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就業也面臨著全新的挑戰,需要具有更高的就業力才能更好地面對時代發展需求,而高效如果能夠在教育培養過程中有效地應用勝任力理論來展開教育,就能讓大學生就業力得以有效提升,從而真正為其今后發展與進步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