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謝 瀟(蒲公英教育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員)
學校的主要職能在于教育學生,恰如梁啟超先生所言:“亡而存之,廢而舉之,愚而智之,弱而強之,條理萬端,皆歸本于學校。”不過,除教育功能之外,學校也同樣肩負著對學生的管理與保護職責。
在履行對學生的管理與保護職責過程中,學校除了認真履行好自身職責外,還應當加強與家長的聯系與溝通,及時向家長反饋學生的情況。這不僅使家長能夠及時了解自己子女在學校的各種表現,及時調整對自己子女的管教方式,也能有效防止可能發生的法律糾紛。
小敏是余杭區某中學的一名中學生,2013年4月27日,小敏像往常一樣離開家去上學,但直到晚上6點多,她仍然沒有回家。此時,小敏的父母慌了神,立即打電話給小敏的班主任,從班主任口中才得知,小敏這一天都沒有在學校上學。幾天之后,民警給小敏的父母帶來了噩耗——小敏已經溺水死亡。
小敏的父母悲痛萬分,遂將小敏所在的學校訴至法院,要求學校承擔侵權損害賠償責任。
學校方面卻覺得自己十分委屈,因為小敏是在上學途中自己逃學出去玩的過程中發生意外的,其并非在學校可以管理的范圍內,故而學校不應承擔法律責任。
而小敏的父母則認為,小敏沒有去上學,這一點班主任是心知肚明的,班主任原本應當及時告知小敏的父母,但卻沒有告知,反而是小敏的父母主動打來電話時,才告知其父母小敏整天都沒有去上學。因此,學校方面是有過錯的,應當對小敏的死亡承擔法律責任。雙方在法庭上各持己見,爭論不休。
對于小敏的死亡,學校是否應當承擔法律責任呢?從法律的角度來講,應當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侵權責任法》第6條規定: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就法律上說,一般而言,行為人只在存在過錯的情況下,才會承擔侵權責任。
何謂過錯?法律界通常認為,所謂過錯,是對行為人主觀心理狀態的評價,分為故意與過失。從本案的案情來看,學校并不具有主觀上的故意,因為故意是一種行為人明知其行為會發生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后果,仍然有意為之的主觀心理狀態,而在本案中,學校作為學生的管理者,既沒有主動促成小敏不來上學的動機,也沒有造成或者放任小敏溺亡的行為或者心理。接下來的問題則是——學校對于小敏的溺亡是否存在過失?
所謂過失,是指行為人對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結果的發生,應當注意或者能夠注意卻沒有注意的一種心理狀態。而就學校而言,其負有管理學生,保護學生合法權益的注意義務。
《中小學幼兒園安全管理辦法》第24條規定:學校應當建立學生安全信息通報制度,將學校規定的學生到校和放學時間、學生非正常缺席或者擅自離校情況,以及學生身體和心理的異常狀況等關系學生安全的信息,及時告知其監護人。
由此可知,學校在管理學生的日常過程中,應當建立學生安全信息通報制度,與學生有關的一系列信息,學校方面都應當及時通知其監護人。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該條文明文規定,學校負有及時通知監護人“學生非正常缺席或者擅自離校情況”的義務。但從本案的案情來看,作為學校工作人員的班主任,卻并未履行這一義務,故而對于小敏的溺亡,學校方面存在過失。
法律上,侵權責任構成關鍵,是以行為人的過失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為基礎。
本案中,學校方面的委屈之處便在于,其認為小敏的溺亡與學校方面的過失行為并無直接因果關系。
從日常生活習慣上來看,學校方面的抗辯不無道理,盡管學校方面的確沒有及時告知小敏父母小敏沒有去上學的情況,但小敏作為一名中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認知能力與判斷能力,即使學校沒有告知小敏父母小敏缺課事實,也并不意味著小敏一定會溺亡。
事實上,小敏之所以會溺亡,主要原因還是在于她自己貪玩,不去上學而選擇離家出走,因此,學校的過失行為與小敏溺亡之間的因果關系其實非常微弱。
《侵權責任法》第39條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應當承擔責任。
從上述法條可知,小敏作為在校學生,其所在學校理應負擔合理的教育與管理職責,由于學校并未履行《中小學幼兒園安全管理辦法》第24條所規定的通知義務,使得小敏的父母無法及時找尋小敏,學校的過失行為仍然對于小敏的死亡具有一定原因力,故而盡管學校的過失行為并非主要原因,但仍然與小敏的死亡之間具有因果關系,學校應當負擔一定程度的法律責任。
從案情可知,這起悲劇的主要責任人其實是小敏自己。小敏雖然是一個未成年人,但卻具有一定的認知能力與判斷能力,其對于自己逃課,最后不幸溺亡的行為應當負有主要責任。
《民法總則》第26條規定:父母對未成年子女負有撫養、教育和保護的義務。
在本案判決書中提到,小敏在這之前已經有過不去上課、離家出走的行為,小敏的父母作為監護人,理應對女兒的一舉一動更為注意,對于小敏溺亡這一悲劇,小敏的父母也負有不可推卸的監護責任。
因此,盡管學校存在過失,理應對小敏溺亡承擔一定法律責任,但學校卻沒有義務對小敏溺亡所造成的損失承擔全部法律責任,而只能在自己的過失與原因力范圍內承擔部分法律責任。
本案一審法院便指出,由于學校的過失只是小敏溺亡的次要原因,故而只應承擔30%的侵權損害賠償責任。
這起學生出走溺亡,學校因沒有及時通知家長而負擔法律責任的案件對于學校具有警醒作用。
對于學校的管理者而言,應當充分認識到學校與家長之間保持通暢、及時的溝通的重要性,學校方面應當建立與家長的長效溝通機制,保持與家長的穩定聯系,及時將學生的各種情況匯報給家長,以便讓家長知曉自己小孩在學校中的表現與各種突發情況,從而一方面有利于完善學校的管理模式,通過“學校——學生——家長”三方參與,綜合提升學校管理水平;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履行自己所負擔的法律義務,減少法律糾紛。
一言以蔽之,學校應當加強與家長的聯系和溝通,從而更好地實現教育目的,并降低法律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