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大勇(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
由于家庭背景的千差萬別,家長對教育子女的目標、成才的觀念各不相同,對孩子的教育理念也不相同。在一些發達國家,家校合作有著相當長的發展歷史。這其中,家長“抱團”參與學校的管理和各項活動,已成為國外家校合作的關鍵詞。
在日本,家長們借助多種形式參與學校工作。
日本的家長教師協會定期召開各種會議,學生家長則以極大的熱情參加會議,并與校方就學校的各種教育活動展開討論、交換意見并達成一致。
其次,日本小學大都設有面向家長和社區居民的“自由參觀周”或“學校開放日”,定期向家長、社區居民開放。家長可以走進學校,和教師交談,觀摩課堂教學,參加學校體育節、文藝節活動等。
近些年來,日本教育經費緊縮,教職人員遭到削減,促使不少日本學校嘗試從家長中招募教育志愿者。
日本小學教育志愿者的募集工作一般從新學期開始,持續一個月。家長教師協會總會向學校所有家長發放學校志愿者募集函,注明各類志愿者的工作內容、資格要求并附有報名表。
只要家長或社區居民具有某方面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并向學校家長教師協會提出申請,經考察合格后,就可召開教育志愿者會議。在會上,校方會向家長義工發放“志愿者指南”,家長志愿者則按不同的工作任務,分組商討工作計劃和分工,以便有效地開展家校合作教育。
千萬別以為西方國家的父母崇尚個人自由,就放任自己的孩子在中小學像綠地青草一樣瘋長。事實上,英國家長對學校事務“管得很寬”,從孩子中午吃什么到周末回家的作業質量是否合格,家長都會過問。而讓他們與學校之間保持溝通的組織,就是家長協會。
英國通過立法,宣布建立家長協會制度,規定任何人只要年滿18歲,無論有沒有孩子在校讀書,也不需要有任何教學經驗,都可以參選家長協會的義工組織,作為家長代表過問和參與學校的一些日常事務。
雖說做這份義工只需要每個月拿出六七個鐘頭來,但它也是競爭頗為激烈的志愿者職位。
據介紹,一般家長協會需要每年選出四到五位代表,一年一換。但是很多家長因為有三四個孩子,又都在同一所學校讀書,所以常常連任。對于“連任代表”,其他家長也很歡迎,認為這些父母已經對學校有了深入的了解。
無論是資深還是資淺的參選者,都需要像選英國首相一樣,一點也不能馬虎。
很多學校每年都會寄給全體家長選舉信,上面列舉數十位家長代表的參選者,不僅介紹個人年齡、性別、教育背景及從業經驗,還包括是否有孩子在當地學校讀書的經歷等等。
家長們在這些候選人中進行比較,統計選票后,由得票最多者擔任本年度的家長代表。
在法國,家長被視作“教育共同體”的一部分。家長擁有參與孩子教育的各項權利,而且法國的《教育法典》和其他教育政令都在保障家長享有參與學校生活的權利。
首先,家長有教育的知情權。法國政令規定了家長參與學校事務的具體時間、咨詢和獲取信息的途徑等,例如每學期開學,學校要召開新生家長會;家長與教師每年至少會面兩次,特別是中學階段,學校要利用會面機會,通報有關學業定向指導的信息;學校有義務定期向家長通報學生的學習成績和表現。
同時,法國專門有家長成立的組織,即家長協會。家長與學校之間需要解決的棘手問題,都可請家長協會出面調解。而且,法律也承認家長協會的地位及享有的權利。
法律規定,家長協會擁有咨詢、交流、散發工作文件的權利;擁有基本工作條件,例如告示板、布告欄等;在最高教育委員會、國家教育學區委員會、國民教育省委員會中,有代表權的家長都可參與各類校內調解。
此外,法律還規定了家長代表產生的途徑,并保障家長參與學校事務暢通無阻。其中,法律要求學校的校務委員會、班級委員會的會議時間應有利于家長代表的出席;家長應獲得行使職責所需的各類信息等。
一直以來,新加坡致力于建設“學校—家庭—社區”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
新加坡的家校合作組織主要包括:家長支援小組、家長教師協會、校友會、導讀媽媽(爸爸)等。
早在 2003 年,新加坡就有80% 以上的學校與基層社區進行合作,專門組建“社區與家長輔助學校咨詢理事會”。參與合作的社區及自助團體非常多,最常見的社會支持形式是為學生提供財政援助。
此外,也有其他有意義的社區參與,如相關社會團體和組織會利用自己的資源和優勢幫助閱讀困難兒童、弱勢背景的學生,以及培養學生的藝術欣賞能力等。
為了指導學校開展與家庭、社會的合作,新加坡教育部制定了《教育伙伴合作準則》。合作遵循以下三個原則:
第一,營造協作的氛圍。學校要支持合作團隊的工作,充分利用合作方的優勢資源,使大家對學校的使命、前景和價值觀達成共識;建立正式、非正式的開放式共同渠道,形成互信互惠的氛圍。此外,家長工作必須受到學校的認同和歡迎,志愿者工作必須對家長有意義。
第二,合作目標明確。工作流程、方案、活動要始終圍繞合作的理想和目標;建立監控和評估機制,不斷調整合作思路,做好未來規劃。
第三,可持續發展。要不斷鞏固現有成就,積極開發新的資源;判斷合作的發展趨勢,制定戰略,緊跟形勢,使合作更好地促進理想教育成果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