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玉鋮
(新疆財經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2)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蔽覈且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歷史的長河中,每個民族都創造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顯性文化和隱性文化。其中,顯性文化包括我們常說的物質財富,我們通過學習廣泛的知識將其活學活用,它是摸得到、看得見,實實在在存在的,給我們帶來了視覺沖擊;隱性文化表現為精神財富,即我們的內心精神和修養、人與人的社會關系等,它與社會、個人的價值觀息息相關。
由于我國的少數民族多位于邊疆地區,文化傳播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主要依靠處于人際傳播階段,即像口耳相傳的民歌或故事、大型節日時表演的舞蹈等,很難讓本民族以外的人了解他們民族文化的發展脈絡。新中國成立后,隨著一些民族政策的提出以及大眾傳播的崛起,報紙、廣播、電視成為傳播少數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徑。近30年,網絡、移動通信等新媒體的出現,進一步拓寬了民族文化的傳播渠道。除了上述傳播渠道以外,旅游業作為一個新興產業在推動文化傳播的過程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此外,在2013年9月10日,由國家主席習近平分別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倡議,使我國與中亞、東亞、南亞、北非以及歐洲等國家和地區之間的合作更加緊密,致力于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并且在2015年,中國“一帶一路”30余個沿線城市在古都開封聯合組建“一帶一路”城市旅游聯盟,共同譜寫絲路華章。這使民族文化傳播更上一層樓,不僅能讓各民族文化在華夏大地上穿梭,而且讓各民族文化走出國門,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新疆烏魯木齊市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點城市之一,所以本文以新疆為例,主要研究以下三部分內容:第一,了解新疆少數民族文化的歷史與現狀;第二,探討旅游業在新疆少數民族文化傳播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存在的問題;第三,通過抓住“一帶一路”的機遇,為依托旅游業促進民族文化傳播提出建設性的意見。
現階段,在民族文化傳播的相關研究中,學者大多在研究民族文化傳播的現狀、問題以及對策;一些學者嘗試從傳播學、社會學、新媒體等角度來研究民族文化的傳播。但近些年民族文化傳播與網購、游戲、動畫、旅游等熱門話題緊密結合,所以本文通過旅游業與少數民族文化傳播的結合來尋找傳播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徑。
新疆在我國西北邊陲,是我國5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新疆不僅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共有47個民族,世居的有13個民族,而且還是多宗教信仰地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多民族聚居,造就了新疆多樣的民族文化。美麗的邊疆風光、充滿民族氣息的漂亮服飾、珍貴的黃金玉石以及飄香的瓜果成為新疆的標志。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新疆文化受到我國內地文化的影響,形成了豐富的內涵。同時,新疆文化又對我國內地文化產生了積極影響。新疆古代、近代和現代文化內容豐富多彩,民族特色十分濃郁,具有較高的科學、藝術價值。
俗話說:“北疆看人文,南疆看風景。”新疆民族文化資源十分豐富并且差異較大,文化傳播方式也多種多樣。2002年以來,全區開展了“百日廣場文化”活動,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各族人民參與熱情高漲;2007年,在農閑時舉行的全區“鄉村冬季百日文體活動競賽”也得到了廣大人民的積極支持。
隨著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完善,電影、表演以及娛樂等產業也在快速發展,成為傳遞新疆文化的重要渠道。從《冰山上的來客》到2012年大型情景再現式紀錄片《百年新疆》,再到2016年《我從新疆來》,我們不僅揭開了新疆的神秘面紗,而且看到了很多新疆人背井離鄉,追尋自己的夢,和我們一起實現中國夢。
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成為一種重要的文化傳播途徑。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新疆舞、新疆二胡、十二木卡姆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要歸功于新疆政府在本土文化的保護和繼承上發揮的重要作用。2017年12月,由新疆藝術劇院歌舞團主辦的新疆原創舞蹈劇《艾德萊斯傳奇》在新疆藝術劇院劇場以及烏魯木齊劇場上映,為新疆打造了一張靚麗的名片。
新疆每個區都有自己獨特的自然與人文景觀。在新疆的文化旅游資源中,新疆有12個5A級旅游景區,其中包括天山、天池等。另外,新疆還有73個4A級旅游景區。新疆除了自然景觀外,還有數千年的歷史文化,如漢唐絲綢之路遺跡遺址、南北疆的絲綢之路古道、伊犁河谷的歷史風云等,這些和內地完全不同的文化吸引了大批國內外游客到新疆觀光。
2017年春節期間,新疆不同地區推出了不同的旅游線路,吸引了大批疆內與疆外的游客。吐魯番市打造的“暖冬游”熱火朝天,哈密市伊州區的反季節果蔬生產基地推出了田園采摘一日游路線。其中,最吸引游客的是博州賽里木湖“冰雪風情·藍冰之約”第二屆冰雪節系列活動,游客不僅可以看到賽里木湖的“冰眼”,還可以欣賞賽里木湖冬季的“藍冰之奇”和冰雕、雪雕之美,感受冬季的陽光,體驗冰雪活動之趣。
隨著旅游業的蓬勃發展,游客不再滿足于普通的旅游體驗,而想獲得更深層次的文化體驗。旅游目的地設計開發體驗式的旅游產品,使游客不再是單純的觀察者,而是一個參與者。在這方面,新疆依托豐富的文化資源大有可為。
新疆旅游業雖迎來了蓬勃發展,但整體發展水平不均衡,尤其缺乏科學的規劃,文化產品內容單一,內部聯動性較差。一般由于交通和地形的限制,大多數游客選擇跟團出行,基本模式便是“上車睡覺,下車觀景”。來到景區,僅僅作為一個觀察者,并非參與者,難以激發游客的參與積極性。游客可以親自體驗或參加了解民族文化的項目較少。這些單一的文化旅游項目雖然可以讓游客了解一部分民族風情與文化,但要讓游客深入地了解、理解、接受當地的特色文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想要更好地傳播一個民族的文化,地道的本族人無疑是最好的選擇。但是由于一些很好地掌握民族文化內涵的人和游客交流存在語言阻礙使得傳播效果大打折扣。另外,引進的專業人才又對民族文化知之甚少,傳統文化素養偏低,難以理解、把握新疆所有的文化景區以及本土文化的民族內涵,導致他們講解的內容不夠全面、深刻、準確,甚至對文化理解出現偏差,難以引導游客領悟民族文化的真正內涵。
“一帶一路”有利于我國少數民族文化走出少數民族聚居地,積極與沿線的其他國家和地區展開文化交流。另外,新疆的文化與旅游資源豐富,在“一帶一路”的指引下,國家十分重視發展新疆的旅游業,力圖將南疆四地州打造成國內國際馳名的“絲路文化和民俗風情旅游目的地”。最大限度地利用當地的資源,同時有機結合當地的特色文化資源與自然資源。在使游客流連忘返的基礎上,加深游客對民族文化的記憶。對于國內游客來說,深入了解了新疆尤其是南疆的文化,打破了他們對新疆以及南疆的刻板印象;對于國外游客而言,通過“一帶一路”,他們不僅能了解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更能作為一個親身體驗者去體驗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更新對中國的印象。
“一帶一路”倡議使各個地區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中華文化既有一脈相承的整體性,又有和而不同的獨立性。每個區域都有獨特的文化資源,通過“一帶一路”進行整合,再利用旅游業進行推廣,有利于促進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播。另外,在民族文化的傳播過程中,我們也要注意保護民族文化的原生性和民族性。
“一帶一路”的提出對于我國文化的發展既是機遇也是挑戰。一方面,我們要牢牢抓住機遇,在旅游業的帶動下,拓寬我國民族文化的傳播渠道,進行高效傳播;另一方面,我們在發展的過程中也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以應對各種挑戰。
[1]谷海燕.新疆民族文化傳播現狀及其發展[J].語文學刊(教育版),2011(12):62-63.
[2]李鳳亮.“一帶一路”對文化產業發展的影響及對策[J].同濟大學學報,2016(05):48-54.
[3]陳玉文,邰山虎.少數民族文化傳播的問題與思考[J].少數民族新聞傳播,2013(04):13-16.
[4]陳峻俊.我國新媒體語境下民族文化傳播研究的學術地圖[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6(08):142-147.
[5]石蓉蓉.國內少數民族文化傳播研究綜述[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5(09):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