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一銘
(重慶工商大學 文學與新聞學院,重慶 401147)
社會新聞報道是涉及人民群眾日常生活的報道,包括社會問題、社會事件、社會現象、社會生活等方面的內容。社會新聞與其他類型新聞相比,主要具有社會性、廣泛性、生動性、富有人情味等特點。在融媒體時代下,記者應明確自身在社會新聞報道中的角色定位,并且必須符合這些角色提出的要求,以進行高效、客觀、真實地新聞報道。
當代記者的職業特征是搜集和傳播信息。目前,新聞事業蓬勃發展,不斷進步的社會需要不斷更新信息,信息洪流從源頭發出,需要記者采訪、采集和報道。新聞傳媒行業在開始和現在都是為所屬階級和群體服務,新聞媒體是政黨宣傳的傳聲筒,是黨、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在我國,社會新聞層出不窮,社會信息宣傳者是當代記者的最主要角色。
當代記者在報道社會新聞時,不僅要記錄社會公共信息和重大信息,還要對社會事件的來源和發展進行追蹤和記錄,這是新聞記者的重要職責,在宣傳社會信息和政策的同時也及時記錄。社會改革不斷深化,我國的新聞事業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當代新聞記者有了相對自由的報道環境和權利,在記錄社會信息的過程中,要學會甄別和判斷,有的虛假新聞和花邊新聞是不值得記錄和報道的,應該多記錄和報道對社會有意義的事件信息。中國社會主義新聞事業茁壯成長,新聞傳播要以人民為本,要符合廣大群眾的根本利益,當代記者應當在堅持報道事實的原則上,貼近群眾,嚴格遵守職業道德規范內容。
新聞工作者的社會成員角色即他們的社會角色,在他們扮演職業角色的同時,他們還承擔著多重社會角色,記者也是社會公民。在報道社會類新聞時,作為員工,要履行好自己的職責;作為家長,要照顧孩子;作為領導者,則不可避免地會考慮到報道的收益。社會成員的角色各異,新聞記者在報道社會類新聞時以不同的社會角色代入其中。
當代社會,社會公眾對新聞媒體及記者的評價和信任度降低,不利于新聞媒體社會職能的正常發揮。當下,記者應該在報道社會類新聞時努力做好輿論監督者。新聞的輿論監督能產生強大的威懾力,社會新聞的輿論監督使違法亂紀者不得不收斂,使問題得到解決,有利于防止腐敗行為和一切不正之風,有利于加強黨和人民的聯系。
新聞媒體的發展和多元化,對記者充當報道社會新聞的角色也提出了一些要求,要適應當下社會新聞大環境,寫出客觀詳盡的、受讀者歡迎的、有價值的新聞報道。這就要求記者在報道社會新聞時必須有職業良知與社會道德,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和一定的人文關懷。
新聞記者在政治思想上要有堅定不移的政治立場;要有較好的寫作和表達能力,善于觀察;要尊重新聞事實,要遵循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進行實事求是的報道,注重報道新聞的客觀性。在融媒體時代,記者應掌握和學習盡可能多的新技能與新的報道方法,做到與時俱進。
記者也是社會公民,要承擔社會責任,要實事求是地進行報道,要確保新聞真實、全面、客觀、公正。融媒體時代,自媒體新聞層出不窮,假新聞也無處不在,記者在新聞渠道上更要花費功夫,培養鑒別意識,不能不辨真偽從眾報道。新媒體平臺也要對社會新聞的報道負責任,報道社會新聞能發揮為人民服務的作用。
人文關懷肯定人性和人的價值,關懷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帶有人道主義色彩。然而,在最能體現人文關懷的社會新聞報道中,人文關懷缺失的現象卻大量存在。社會新聞報道中,一些報道十分翔實,卻忽略了記者應該有的人文關懷,報道缺乏“人情味”。記者在報道社會新聞時,需要考慮新聞對社會可能造成的影響,防止新聞娛樂化現象,剔除難登大雅之堂的惡俗新聞,發揚當代記者在社會新聞報道中的人文關懷精神,更好地適應在社會新聞報道中的角色,弘揚正能量,既響應新時期精神文明建設要求,又傳遞了人文精神,以達到記者在報道中的角色要求。
[1]靳瀟,徐海霞.試論當代記者職業精神的提升[J].新聞世界,2015(08):263-265.
[2]于小雪.我國社會新聞報道中的人文關懷問題[J].新聞愛好者,2011(03):8-9.
[3]吳蔚喆.在社會新聞報道中融入人文關懷[J].新聞世界,2015(11):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