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可欣
(哈爾濱師范大學 傳媒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隨著互聯網的蓬勃發展,媒體進入了一個噴發時期,自媒體應流而上,以電視、報刊為主流的時代已經過去。當下是一個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記者、人人都是新聞傳播者的時代。每一秒都有新聞產生,那么如何在當下的洪流之中脫穎而出,制作出讓人注目的新聞呢?除了靈敏的新聞“嗅覺”,新聞記者還需要在新聞采訪中引起采訪者的共鳴,讓其說出自己想要的內容,所以情感上的引導便起到了決定成敗的作用。
一段采訪具體展現的是采訪者的心理狀態和語言狀態。而事實上,在記者采訪的人群中,一大部分是普通市民,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極少接觸鏡頭。經常面對鏡頭的人往往不會在意,如領導人物以及明星經常暴露在聚光燈下,所以他們能表現出輕松隨意的態度,但是不熟悉鏡頭的人在鏡頭下容易產生緊張、抵觸心理,而這些心理會直接影響采訪的進度和效果。此時,拉近與受訪者的距離,讓其放松對鏡頭的警惕,展現最好的采訪狀態就顯得格外重要,而情感引導則是拉近與受訪者距離的最好方法。對受訪者表現出傾聽欲以及真誠的態度,可以讓受訪者忽略鏡頭帶來的不適感,產生與采訪者交流的興趣,進而促使采訪順利進行。
一段采訪中,必定不是受訪者滔滔不絕,采訪者閉口不談。采訪是一個互相交流溝通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采訪者應表現出合適的言行舉止。在一段輕松的采訪中,采訪者語調歡快,面帶笑容能夠給到受訪者一種親切的感覺,聊天氛圍逐漸輕松,容易使受訪者表現出最真實的狀態,給鏡頭留下格外重要的信息。而在一段稍顯沉重的采訪中,采訪者面色凝重,不時點頭同意,表現出對受訪者的尊重以及傾聽,會讓受訪者感覺似乎真的只是在跟朋友交談,情感流露得格外真實。因此在采訪中,采訪者必須抓住與受訪者建立情感橋梁的機會,讓受訪者對采訪者產生好感,使受訪者能真正地傾訴。[1]
在一段不成功的采訪案例中,受訪者往往表現呆板,既沒有與采訪者的心理溝通,也沒有內心情緒的展露。這樣的新聞采訪往往在播出的時候給人一種距離感和不真實感。所以在真實的采訪環境下,有經驗的采訪者會試圖在短時間內消除受訪者的抗拒心理,并且去制造良好的溝通氛圍,以求更高的采訪水準和采訪效果。在采訪中,受訪者容易表現出情緒波動和情緒起伏,只有通過觀察受訪者的表情和語言,及時提出合適的問題,并且在不知不覺中讓受訪者控制自己的情緒,才能保證采訪的進行。
訪前準備可以說是一個最基本的工作,但是在準備時,很多工作細節容易被采訪者忽略,最終影響采訪的進程。在采訪前,搜集資料,了解受訪人的生平、籍貫、愛好,往往會起到出乎意料的作用,這些看似無關緊要的信息很有可能成為打開話題的關鍵。舉個例子,在江歌事件的采訪中,江歌母親在一開始并不接受記者的采訪,記者通過走訪,了解到江歌的生平,在與江歌母親的閑聊中打開江歌母親的話匣子,這才造就了《局面》在微博上如此高的點擊率,并且順利推動江歌案的進一步發酵。除了了解受訪人,還要了解受訪事件,根據事件定好采訪基調。我們不可能在一段痛失親人的采訪中用歡快的基調,也更不可能在一段喜結良緣的采訪中采用悲傷的基調,所以定好基調,也是采訪的重要環節。在訪前,我們要根據事件預先設計好即將要用到的問題,這些問題必須是能夠讓受訪者接受并且樂意回答的問題,一旦問題觸碰雷區,受訪者很有可能三緘其口,采訪就會進入僵局。
心理學家認為,第一印象會影響到評價者對被評價者未來的態度。第一印象效應是一個婦孺皆知的道理,為官者總會燒好上任之初的“三把火”,平民百姓也深知“下馬威”的妙用,每個人都力圖給別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而記者與采訪者之間由于相處時間短,往往通過第一印象建立情感聯系。記者在開始采訪前表現出溫文爾雅、不卑不亢的性格形象能夠極大程度地拉近與受訪者之間的距離。由于采訪沒有提前練習,采訪中有可能產生各種各樣的“事故”,這就需要采訪者有過硬的心理素質,難以控制情緒的記者必然也不能與受訪者順利溝通。記者在采訪時要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地為受訪者著想,能夠激發受訪者的傾訴欲望。由于受訪者性格迥異,有的人活潑,有的人靦腆,所以在溝通過程中記者要學會根據人物性格調整問問題的方法,讓受訪者理解和尊重采訪者,這樣才能產生“一通百通”的效果。[2]
采訪者應盡量保持與受訪者的默契,營造出一個知己或好友的狀態。對于很多受訪者來說,采訪者是陌生的,同時采訪者在采訪中往往占據主動地位。[3]所以采訪者應做到盡量主動與受訪者溝通,可以在采訪前聊一些輕松的話題。很多時候,引發采訪者與受訪者之間的情感共鳴可能是一句話、一件事或是一些相似的經歷和相同的態度。例如,很多人對于家鄉有著不一樣的執念,采訪前,利用老鄉之情談一些家常,聊一些生活話題可以讓受訪者產生與采訪者的共同話題,我們可以利用這些共同話題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引入采訪的話題。
魯豫的節目可以說是談話類節目中很好的典范,2016年在陳魯豫的特別節目《魯豫有約——大咖一日行》中,有一期的大咖請的是國內首富王健林。對于站在國內甚至世界金字塔頂端的人物,我們向來是沒有概念的,對于陳魯豫來說也一樣沒有概念。但是在節目中,陳魯豫選擇了從王健林的年少時期開始講述,因為王健林在創業初期也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一方面,回憶讓王健林想起了艱苦的創業時期;一方面,站在金字塔頂的人也有這么普通的一面瞬間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而陳魯豫則通過這一段往事成功制造了與王健林的話題,節目也因此大火。這是一段極為成功的案例,采訪者在面對受訪者不同身份的情況下還是非常淡定,不因為身份而產生其他情緒,即使是“面對先掙它一個億”的富商,也一樣成功地控制了采訪現場。
傾聽是一門學問,也是對別人的尊重。專一、客觀的傾聽能夠使受訪者真心地去對待采訪者。雖然在整個采訪環節多數以問答的形式進行,但是良好的傾聽可以讓受訪者在回答的時候盡可能多地說出采訪者想要的信息。在采訪中,采訪者更應該學會把話筒遞給受訪者,采訪中注意受訪者的語氣及信息的完整性,有這些深入的了解,采訪時的交流才會十分和諧,談話的內容才會變得非常精彩。
這里我們可以以《懺悔錄》為例,大多數犯錯誤的人不愿意揭開過去的故事,但是《懺悔錄》中的每個人都真實地展現著自己的過去,也懺悔著自己的過去。在整個錄制過程中,采訪者并沒有過多提問,他們只是靜靜地傾聽受訪者。當然,不排除在真實的環境下,本來是受訪者自愿說出真實的故事,但是因為采訪者的傾聽和支持,受訪者更真正地流露了自己的感情。
在如今的自媒體時代,新聞如火山般噴發,為了能夠提升新聞的時效性,大多數新聞記者都通過情感去引導受訪者,這不僅是一個技巧,更是一種工作態度。記者只有把握好在采訪過程中的情感,對采訪中受訪者出現的各種情況加以引導,并且采取合理的解決方法,正確的情感引導才能推動采訪的進行,使節目更加的生動真實。
[1]丁濤.新聞采訪“前奏曲”:一個不容忽視的“樂章”[J].科教文匯,2016(11):203.
[2]楊軍.新聞采訪要講究“不采無把握之訪”[J].新聞傳播,2014(4):167.
[3]徐濤.淺談新聞采訪準備工作的必要性[J].傳播與版權,2015(7):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