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燕兵
(仁化縣廣播電視臺,廣東 韶關 512300)
新聞采訪是記者與采訪對象雙方的互動,不是單方面可以開展的,因此新聞采訪具有以下三方面的心理特點:第一,新聞采訪圍繞新聞事件進行,記者與采訪對象的心理波動都是圍繞對新聞事件的認識而發生的,在情感上會形成共鳴;[1]第二,在新聞采訪過程中,記者與采訪對象要互相信任,雙方應當在思想上進行交流,圍繞新聞事件進行提問與回答;第三,為了確保新聞事件的真實性,采訪對象不能單一。記者結束對采訪對象的訪問后,還應當對周圍的群眾進行采訪,因為記者以及單一的采訪對象都只能代表部分人的觀點,全方位的采訪可以讓新聞信息更加全面,新聞報道的可信度更高。
在新聞采訪過程中,記者與采訪對象應當處于平等地位,記者是采訪活動的主導者,但不是控制者,切忌被主觀情緒控制導致采訪難以繼續。[2]因此,記者在新聞采訪過程中,應當始終保持良好的態度,并合理調整自己的面部表情進行采訪,避免采訪對象由于記者表情過于嚴肅或者過于浮夸而出現情緒激動或者情感厭惡的情況影響采訪活動。除此之外,記者的采訪對象往往不是固定單一的,采訪對象既有平民百姓,也有社會名人甚至領導干部,這要求記者依據采訪對象的不同,合理調整自己的態度。在社會名人、領導干部面前,記者不能阿諛奉承,應當做到不卑不亢,正常、自信地進行提問,真實記錄,確保所獲新聞信息的正面、直觀;在平民百姓或者弱勢群體面前,記者應當放低姿態,平等地對待采訪對象,通過合乎情理的溝通交流贏得采訪對象的信任,獲得真實的新聞信息。
新聞采訪思維分為直觀思維和邏輯思維。簡單來說,記者通過直觀的景象感受到新聞價值就是直觀思維;記者通過采訪過程中的多項細節,結合仔細的推理過程而得到有價值的新聞就是邏輯思維。在新聞采訪過程中,除了直觀的新聞信息,很多信息需要反復推敲。不僅如此,記者還經常會遇到突發情況,例如采訪對象情緒失控、圍觀群眾喧鬧起哄等,這就要求記者必須時刻保持思維縝密,及時調整采訪方式和內容,既要避免新聞采訪活動受到突發情況的影響難以繼續,又要仔細分析突發情況產生的緣由,并從中挖掘出新聞的深度或是其他有價值的新聞線索。
在新聞采訪過程中,除了會遇見配合新聞采訪活動的采訪對象,還經常會遇到敵視記者、不配合采訪導致新聞采訪活動難以開展的采訪對象。[3]因此為了確保新聞采訪活動能順利進行,讓采訪對象積極配合采訪,記者要善于察言觀色。在新聞采訪過程中,記者要善于通過揣摩采訪對象的面部表情、肢體動作、說話語氣的細小變化,察覺采訪對象的心理變化,并根據采訪對象的心理變化相應調整采訪內容和自身的表情、語氣、肢體動作,圍繞新聞事件及時向采訪對象表達自己理解與體諒的態度,與采訪對象達成共情,從而實現與采訪對象的友好交流,完成采訪活動。
新聞采訪不能光靠記者提問,只有得到采訪對象的配合,才能得到真實、有價值的新聞信息。在新聞采訪實際工作中,采訪對象不是單一的,采訪對象本身的社會閱歷、生活環境、職業以及采訪對象在新聞事件中所處的地位等多方面的因素都會影響采訪對象在新聞采訪活動中的心理。因此,在新聞采訪過程中對采訪對象進行心理因素控制是很有必要的。主要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實現:第一,做好事前準備,做到有的放矢。要確保新聞采訪過程順利,記者必須在采訪前做好充足的準備,對采訪對象進行一定的了解,有針對性地設置采訪內容,盡量避免采訪對象反感提問而拒絕回答的情況發生。第二,通過共情拉近與采訪對象的距離,取得采訪對象的信任。在采訪過程中,采訪對象信任記者,才會對記者吐露真實而有價值的新聞信息。為了獲得采訪對象的信任,記者可以通過共情拉進與采訪對象的距離,通過向采訪對象表達理解和體諒的方式,循循善誘,讓采訪對象說出真實的情況。第三,掌握對話技巧,把握新聞采訪的主導權。在新聞采訪過程中,記者不能被采訪對象主導了采訪活動,應當掌握對話技巧,針對不同態度的采訪對象調整采訪內容和對話方式,把握新聞采訪的主導權,確保新聞采訪活動按照采訪前的計劃正常開展。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新聞行業逐步向專業化邁進,要獲得真實、有價值的新聞信息,并據此寫出引人關注的新聞報道,必須保證新聞采訪活動順利進行。因此,新聞工作者應當努力提升自身的專業素質,在新聞采訪過程中合理控制自己的心理,并把握采訪對象的心理因素,讓新聞采訪活動正常開展。
[1]羅曉祥.淺談新聞采訪過程中記者心理的有效調控[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7,16(13):240.
[2]張慧敏.試析電視新聞采訪中的心理把握與應對[J].新聞傳播,2017(10):98-99.
[3]劉瑩瑩.從新聞采訪心理談法制新聞采訪技巧[J].新聞研究導刊,2017,8(04):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