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玲
(山東大學,山東 濟南 250100)
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青島政局相對穩定,工商業發達,形成了著名的中山路商業街、聊城路日本商業街、館陶路金融街等商業街區。同時報刊、出版、印刷、書局等文化產業的興盛,為《正報》等一系列報紙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作為20世紀二三十年代青島的重要報紙之一,《正報》于1927年春創刊于青島,于1937年12月青島淪陷前終刊。社址原在肥城路54號,后遷肥城路17號。創辦人兼社長吳炳宸是平度人。《正報》辦報全靠募集股資,不接受任何方面津貼,報紙言論持正。
當時《正報》的發行量一度高達上萬份,這在當時只有十萬余人的城市報業系統中顯得十分可觀。如此龐大的發行量也吸引了許多廣告投資商和客戶,爭相在《正報》上投放廣告,為《正報》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正報》和同時期的其他報紙一樣,為了獲得足夠的資金來保證報紙的發行和報社的盈利,其刊登的廣告在版面設置上占有很大比重,一般占版面的一半甚至是覆蓋整個版面,僅一個版面廣告數量就達幾十條。在分布上,各個版面都有分布,一般占半個版面(一般在下方)或整個版面,廣告與廣告、廣告與新聞之間用黑色實線分隔開。
相對于《正報》的其他部分,廣告在排版布局的設計上更加活潑和豐富多彩,一般都配有相應的簡筆畫廣告圖片,這是廣告區別于新聞和評論版面的最大特征。圖片內容多為產品的外觀,如眼鏡店的廣告圖片是一副眼鏡,香煙的廣告是煙盒,藥品的廣告是藥丸和藥瓶。此外,也有部分廣告圖片是人物的畫像,多為化妝品的廣告,如胭脂的廣告一般是女性的臉部特寫。
此外,廣告文字的字體、排列以及文字與圖片的布局安排都更加多樣化,以吸引讀者的注意,增加銷售量。其文字大多通俗易懂,接近于平時說話的語氣和用詞;常用排比、對仗、夸張、擬人等修辭手法,讀起來朗朗上口,讓人印象深刻。例如,1934年12月4日第四版有一則占有半個版面的“錦章百貨商店”的廣告,其廣告詞中寫道“抱定高貨賤賣精神,造成綢業唯我獨先”,語氣夸張,字數對仗,加之占據版面之大,十分容易引起讀者的注意。
廣告往往能體現發行時期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關注的物質種類等方面的社會生活內容。例如,“錦章百貨商店”的廣告中還提到“最新出品,花色繁多”,體現了當時青島市民關注時尚和潮流,追求服飾的樣式設計和外形顏色,生活相對比較富足。而各種化妝品、藥品、保健品的廣告更是證明了當時市民十分關注身體健康和顏容的美好。
鴉片戰爭后,外國資本主義經濟進入中國,帶動了中國民間資本的發展,民族資本主義開始發展。各類企業、工廠不斷出現,同時也有西方文化進入,這些都反映了當時青島市民生活具有現代化特征。
當時的百貨公司、服裝企業、電影院、銀行等為了擴大影響力和知名度,紛紛在報紙上購買版面,刊登廣告。廣告內容一般涉及企業的名稱、地址和聯系方式、經營范圍、特色產品或服務特色等方面。
隨著西方飲食文化的不斷涌入,青島人對“食”的追求也逐漸西化,不僅在調味品上有了改觀,且餅干、牛奶、汽水飲料等也擺上了一些青島人的餐桌。此外,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對于“吃”的關注更高,追求食品的多樣性和豐富性,不僅要吃得“飽”,更要吃得“好”,吃得“新”,這使得一系列食品廣告層出不窮。食品廣告大多強調商品的味道和營養、采用的原料優良、制作工藝獨家,對身體健康、保持年輕有諸多好處。
這一時期,西方醫學知識廣泛傳播,各類醫藥廣告充斥各個版面,如1933年12月31日的《正報》上共刊登了88條廣告,其中醫院廣告7條,藥品廣告13條,分別占據廣告量的7.95%和14.77%。隨手翻閱一期報紙,藥品醫療廣告可謂充斥各個廣告版面。
在這些廣告中,很多還結合時事主題來宣傳。比如酒水、食品、香煙的廣告上,注有醒目的大字“國貨”,抑或國航的廣告“航空救國”,以民族為主題,激發市民的民族情緒,運用心理銷售法,引起顧客的情感共鳴,增加購買量。
《正報》廣告上反映出的結合時代主題的銷售手法,及其內容布局、插圖文字,都證明了當時的報紙廣告發展得已經非常成熟,成為大眾普遍接受和認可的一種營銷手段和經營策略。
廣告作為《正報》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其數量眾多且涉及領域廣泛;廣告形式靈活,既使用插圖,又有華麗的言辭,提升消費者對產品的信賴程度;國貨廣告大行其道,正是國貨運動高漲的時期,廣告用“愛國”的旗幟,號召市民購買國貨;白話文廣告嶄露頭角,出現了“。”“!”等標點。
[1]陳培愛.廣告學原理[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13.
[2]青島市檔案館.青島數字全書[M].中國文史出版社,2003:125-185.
[3]史偉華.民國早期青島報紙廣告研究(1922-1938)[D].青島大學,2008.
[4]劉玉福.青島近代民族報業研究(1897-1937)[D].青島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