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愛云
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是藝術門類中戲劇與影視學下設的一個二級學科,主要為我國廣播電視和新媒體行業培養播音員、主持人、配音員等專門人才。1963年,應新中國播音人才的行業需求,北京廣播電視學院開設了大專學歷的播音專業。1977年,北京廣播學院正式設立播音與主持藝術高等教育本科專業,新中國播音與主持專業的專門教育在新的歷史背景下正式開始。隨后四十年間,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先后完成了本、碩、博三級學位授權點的建設,形成了完整的學科體系和學位制度。20世紀90年代,改革開放在經濟領域引發的巨大變革,互聯網技術的不斷升級,傳媒業態日新月異,人才培養層次呈現為區域化、多元化,為Web1.0、Web2.0時代的傳媒行業提供了堅實的人才支持。隨著互聯網轉型升級進入Web3.0時代,融媒體和“互聯網+”成為新的行業樣態。播音與主持藝術人才在包括網絡直播、游戲主播、有聲讀物和綜合性主持等領域表現出強大的創新性。基于以上認識,新時期播音主持專業人才培養重點將從傳統媒體轉向新媒體、從國內需求轉向國際市場、從普遍化要求轉向時尚化培養,網絡化、時尚化、國際化特征將成為應用型需求和高層次培養的新目標。
經過近五十年的發展,中國的播音與主持藝術學科體系已趨于完整。專業教育與新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始終相伴隨,同時又有其獨特的發展歷程。結合中國傳媒行業的發展,播音與主持藝術教育先后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20世紀60年代北京廣播電視學院(中國傳媒大學前身)的成立為標志性起點,至90年代初浙江廣播電視高等專科學校(浙江傳媒學院前身)成立為代表,是播音藝術教育初步建制時期,形成“北有北廣、南有浙廣”的格局。
20世紀末至21世紀10年代,隨著中國經濟的繁榮發展,播音藝術發展為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教育在全國擴招的歷史背景中進入大發展時期。高校藝術教育開始了新一輪的改革與發展,四川師范大學電影電視學院、陜西師范大學、上海戲劇學院和天津師范大學等知名高校先后成立了播音與主持藝術系,形成區域性播音與主持藝術教育網絡,進而形成了全國性的新格局。
近十年來,隨著傳媒行業的迅速發展和傳媒形態的多元化發展,播音與主持藝術教育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國家經濟騰飛與民族偉大復興成為新時代的顯著特征,也成為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發展的重要背景。互聯網轉型升級進入Web3.0時代,中國傳統媒體行業紛紛迅速轉型,走向融媒體和“互聯網+”發展時期,中國播音與主持藝術教育的發展在新時代背景下,開始形成努力打造與大國形象相適應的人才培養模式。各個學校在原有以中國傳媒大學為樣本的教學體系上進行了多樣化的調整與建設,人才培養紛紛彰顯個性,新媒體特征越來越明顯,游戲主播、綜藝主播、網絡主播等新的形式不斷被引入到專業教育當中,形成了新時期更具個性化和多元化的專業教育景觀。
2017年10月18 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代新篇章,中國已經走向世界并成為最重要的聲音,世界也開始認識和接納復興和騰飛的中國。播音與主持藝術教育在新的歷史背景下必然呈現出新的特征,網絡化是其最明顯的技術特征;時尚化成為其最突出的形象特征;國際化則成為其必然的發展特征,人才培養從傳統媒體轉向互聯網新媒體、從普遍化要求轉向時尚化培養、從國內需求轉向國際市場,專業教育進入新的歷史時期。
技術變革引發的行業變化是目前我國經濟、文化發展的顯著特征。基于互聯網技術的更新、新網絡時代來臨,經濟從能源依賴型轉向了科技創新。互聯網思維成為專業教育中不可回避的顯性問題,即如何將專業基礎課和核心課程內容放置在互聯網平臺上進行理論的講解和實踐的訓練,又如何在課余時間對教育對象主動的網絡實踐嘗試進行有效指導。既要將傳統媒體的需求在課程中予以保留,又要主動探索新媒體環境下人才培養的新思路。直接增加網絡理論與實踐相關課程,同時將新媒體思維融入原有基礎課程中,使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在新媒體時代的多元化主持平臺、多元化主持風格、多元化節目類型中有更強的適應性,技術要求與藝術創新并舉。
網絡媒體時代,全球化互動交流平臺促進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基于技術革命,人際交流由單向傳播轉變為超越時間和空間的多向傳播。媒體平臺由原來的廣播電視為中心變成了以網絡為中心的多媒體融合。手機自媒體的發展,微信、微博等個性化傳播平臺的建立,均要求主持人面對越來越個性化的受眾和多樣化的消費心理,從單一的主持風格向多樣的主持風格轉變。因此在播音專業課程體系改革中,要求融入新媒體課程,并且在原有基礎課程中要融入新媒體概念和“互聯網+”意識,結合具體課程的改革,不斷推進新媒體時代特征在播音專業課程體系中的滲透,從而使培養具有可持續性發展趨勢與空間。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鮮明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重大判斷。這一重大判斷,不僅為我國新時代政治、經濟、文化建設確立了新的發展目標,而且為新時代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教育發展指明了方向。
現代時尚所涉及的領域和對象都正在發生質的變化。精英式的時尚消費變得越來越平民化,時尚由服裝行業擴散至整個社會領域,手機、時裝、美妝、發型、語言形式和思想狀態統統成為表達時尚的不同方式。時尚化在主持人行業領域中也表現得尤其突出,著裝風格、語言語態、氣質風貌整體都表現著時尚化的趨勢。如從嚴謹冷靜的法律節目轉型到綜藝的撒貝寧,將睿智幽默、機智風趣發揮得淋漓盡致,帥氣陽光、幽默睿智的鄰家大男孩式的時尚感與觀眾的情感需求貼合得天衣無縫;再如湖南衛視主持人何炅,從來都不缺乏時尚感,恰當的幽默與親切,衣飾和語言的獨特氣質都使他在中國的主持界卓然不群。
以國際化開放格局和國家“一帶一路”經濟策略大發展為導向,逐步確立課程體系的國際化特征。
國際化是當前世界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但主持人的培養和全球電視節目及網絡電視的發展都對播音系人才培養的國際化視野不斷提出新要求。因此,雙語教學應在播音與主持藝術課程體系改革中作為重點被突出,提高學生使用英語進行主持、采訪實踐的水平和技能,同時要加強對國外優秀電視和網絡節目的關注度,既要培養學生的國際語言交流能力,更應該使其具有國際競爭意識,建立國際化視野、國際化認知,使人才培養在對外可持續發展上具有明顯的優勢。
實踐是課程體系中的重要部分,也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關鍵環節。播音專業是一個強調實踐性的藝術類專業,無論是與編導專業具有共性特征的采、編工作,還是具有獨立實踐意義的播音主持和配音表演,都要求培養對象在學習過程中有大量的學識將理論轉化為實踐,以作品的形式展現其實踐成果。因此,在新的課程體系中,從業實踐、創作實踐、專業實踐、畢業實踐、專業會診和工作坊實訓等實踐課程均應以靈活形式激發學生創新潛力。
播音與主持藝術教育體系包含著培養目標、教學理念、課程體系、教學管理和教學評價體系等多個環節,其中“課程體系是培養模式的核心內容,它是構建學生知識結構與培養專業技能的主要平臺,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和體現人才培養模式及教學模式的具體課程框架”[1]。新時代對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發展提出了新要求,也提供了全新的媒介環境,除了在新的課程體系中充分體現網絡化、時尚化和國際化特征外,還有諸多涉及性因素應受到廣泛關注,如人文和社會科學基礎課程比例應有所加大,以促進專業教育人才審美素養、人文素養的提升,綜合能力的培養在理論和實踐環節均應有所加強。
張頌老師曾說:“人性的核心是創新和審美”。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教育發展的種種特征都是形式表現,其真正的內涵仍在于藝術的不斷創新和藝術審美的不斷提高,以美為教育的本質,這不僅是西方藝術起源時所倡導的根本,也是中國藝術起源時的要義,“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是教育最終的目的,也是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教育最終的目的。
[1]韓敏,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課程體系研究——以綜合性大學為例[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