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婷艷
(山東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濟南 250358)
每個民族或地區都具有獨特的文化發展軌跡或地域特色文化。文化自信力的產生源于多民族文化特質,并推進區域文化歷史性、原生態性、多樣性魅力的展現。增強文化自信力,能夠激發主動性,利于加強區域文化建設,推進各民族先進文化形成多元共生融合的發展優勢;利于把握民族文化精髓,優化文化產業結構,將多民族、大眾化的通俗文化打造成高雅化精品文化;利于增進創造力,處理好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的繼承創新發展關系,不斷賦予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內涵;能夠延伸包容性,擴大多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交流互動發展;能夠強化整合力,積極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本土文化品牌,處理好整體文化與區域文化的關系。
一個民族的發展不僅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勁的精神力量。缺乏先進文化引領,不能滿足人們精神世界的民族不可能屹立于民族之林。尤其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完善、社會結構轉型的深度開展、多民族利益的共存發展,民族地區面臨了利益多樣、價值多元、觀念多維的社會狀態,文化自信力作為民族發展的內在基礎與現實需要,不僅保證了推進民族進步的共識凝聚與思想引領,還推動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發展、傳播、融匯與創造,為民族發展凝聚起了思想文化空間高速擴展,更加積極展現主體性文化形態與價值理念的磅礴偉力。
文化自信一定程度上體現對民族生命力的自信。文化自信力是少數民族群眾對本民族文化主人意識的鮮明體現,是對本民族文化內涵和魅力的認同感與自豪感,既增進體現民族特色的價值觀念、思想文化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也是增強民族文化保護傳承與發展的不竭動力。它作為一種正能量,能夠正確區分文化本質,辨別文化、亞文化與反文化,利于弘揚先進民族文化。同時,也是一種智慧力量,在民族傳統、道德觀念、風俗習慣等方面體現超越時代的永恒性與傳世性,推進民族自強發展。
文化自信本質上是一種主觀認同。能否以理性的態度評價本土文化,以科學的思維進行文化比較、反思與展望,對文化自信力的形成至關重要。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人們將經濟落后等同于文化落后,忽略自身文化的優勢與亮點;對地域文化缺乏了解與發掘,文化感知匱乏,內在凝聚力不足;將不同條件、不同種類、不同性質的文化進行不具可比性的比較,沖擊文化自信;不具備恰當的審視心態,無法客觀評價自身文化發展的階段與程度,等等,都過分苛責并消弭文化自信心,不僅無法積聚區域文化發展活力,還成為民族地區最大的文化發展障礙。
在克服文化自卑心理與做法的同時,正確看待少數民族文化的地位與價值,樹立科學的少數民族文化觀,才能夠增強文化自信心與自豪感,提高文化自信力。少數民族地區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少數民族創造的文化既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也以鮮明的自主性、特色性、包容性、發展性凸顯于世界文化生態。不論是新疆文化圈、青藏文化圈、蒙寧文化圈還是陜甘文化圈、川渝文化圈、云貴文化圈,以及絲綢古道、唐蕃古道、草原古道、南方絲路,都不同程度積淀了少數民族的歷史淵源和生產生活方式,呈現鮮明的多樣性、民俗性、凝聚性、獨特性、交互性、變遷性。各少數民族以有形的物質文化、無形的精神文化,多角度展示了自身的歷史進程、倫理意識、文化心理等;以體現于衣食住行、節慶禮儀、娛樂藝術等方面的千姿百態的風俗習慣,反映著民族性共同心理情感,制約、維護、鞏固著民族共同發展,如伊斯蘭教之于回族,潑水節之于傣族,等等。以相對獨立的文化體系凝聚民族向心力與凝聚力,基于不同的時空背景、環境條件,以各異的民族文化特質、獨特的智慧積累,體現了獨特的民族思維和行為模式;在宗教、節日、服飾等方面與外部文化以雙向融會滲透的態勢,使民族文化呈現出一定的交互性、普遍性與混溶性;既受到全球化背景的文化沖擊與同化危機,也不斷進行了文化更新與變遷。
少數民族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多樣性,構成了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數千年來,各少數民族在語言文字、天文歷法、醫藥衛生、民族歷史、文學藝術等方面,創造了熠熠生輝的燦爛文化,交融出了中華文化的基本內容與精神,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歷久彌新做出了巨大貢獻。自古代以來,中國即形成了北部游牧文化、中部農耕文化、南部游耕文化三大類型文化區,至今少數民族文化體系源遠流長,并使中華文化成為包容多種生產方式的多元一體的文化體系,豐富了中華文明類型。少數民族文化與漢族文化互相交融,也已形成北方草原文明、黃河文明、長江文明多元共生、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繪制了中華文明輝煌圖景。
融于中華文化的少數民族文化,才能歷經歷史流變,獨具特色而生生不息。少數民族人民文化自信力的養成,不僅要對本民族文化價值產生認同,積聚自信與活力,更要形成基于文化自覺,以文化自信為心理表征,追尋文化自強,融文化自主性、特色性、包容性、發展性認知為一體的整體文化觀。
少數民族人民文化自信力的確立源于文化自覺。以理性眼光審視本土文化、傳統文化、大眾文化與外來文化、現代文化、主流文化等多重文化表現形式,在理論與實踐中探究中華文化形態、內容構建和價值旨歸,才能夠樹立整體文化認同感和民族文化歸屬感,積淀起文化自信的底氣。文化自覺首先是人的自覺,是自身在文化上的覺察與醒悟。例如,從戰略全局高度正確看待民族宗教問題,理智處理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事宜,全力弘揚民族文化,等等。同時,少數民族文化要自覺融于中華文化的自主性,堅守歷史周折中的獨立自主意識、和諧凝聚定力、銳意進取精神、恢弘平和風范;自覺致力弘揚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精神,推動文化的經久繁榮,秉承文化發展的特色性;自覺借鑒文化的包容性,以友好相融態度、以和為貴的文化價值理念,美美與共、天下為公;自覺適應文化的發展性,通過探究文化變化趨勢與規律,把握文化變遷主動權。
少數民族人民文化自信力的形成重在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源于實力,是基于民族認同、國家認同、政治認同的不斷提升壯大的追求與責任,更是一種凸顯“民族表情”、“國家表情”的偉大素養。文化自信既排斥自我文化優越論、自我中心主義的文化自負,也斥于文化虛無主義、文化自卑心理的文化自卑。文化自信作為基于文化時空與方位的理性認知與建構,是對文化發展道路的自我調控,更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價值認同。要形成強大的文化自信,必須深刻洞悉自身文化特點,以理性開闊的審視視角,進行文化反思比較與展望;以科學的頂層設計與戰略考量,堅持正確的文化發展方向;全方位、多側面、寬領域地進行平臺展示、氛圍營造與心理積淀。
少數民族人民文化自信力的形成當在文化自強。文化自強意味著強化現代文化自強意識,錘煉文化內在素質,塑造文化強大形象,增強先進文化自信力,不斷發展關聯于客觀實際并獲得良好現實反饋的文化。它既能實現人民的道德要求、滿足人民精神需要,還適于時代需要、推進國家繁榮富強、提供“世界問題”智慧。它與文化自覺、文化自信以階梯式正向遞進結構,破解文化的視域邏輯范疇路徑等命題[1],推動著一體多元、融合開放的區域文化發展與繁榮。它強調文化創新,尊崇人的實踐力量,要求不斷強化現代文化的引領力、感召力與輻射力,扎實推進民族文化的軟實力與硬實力。
要堅持文明互鑒民族理念,秉承創新發展的時代理念,以民族性與時代性的融合切換為動力源頭,大力提升區域文化發展,增強民族文化發展生命力,奠定文化自信之“源”。一是挖掘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結合民族文化的歷史傳統性、民族地域性、時代開放性,延承少數民族文化品格、性格與模式,堅持特色發展、融合發展,培育少數民族文化品牌,打造具有民族特色、時代風采的少數民族文化精品,鼓勵并催生少數民族新文化。二是發展民族地區特色文化產業。從民族文化特色角度出發,調查分析少數民族特色自然與文化資源,評估特色文化資源產業化前景,探索產業化合理模式與路徑,挖掘并培育新型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結合民族地區的市場屬性、地域環境、民族文化、生態特性,積極發展“產業生態化”模式的資源型特色產業、邊境優勢下的低碳型口岸經濟、特色民族風光與人文資源結合的第三產業,承載民族文化內涵的特色文化產業,培育特色產業品牌與龍頭企業,推進民族地區特色產業創新發展。
多元文化環境提供了多樣文化信仰選擇。其中,不良文化思潮嚴重侵蝕沖擊中國文化建設,造成了社會轉型時期的信仰危機。一是歷史虛無主義。作為虛無歷史、扭曲事實的唯心史觀,曲解民族文化標識,瓦解民族精神信念,否定中國立國之本,排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解構人們精神家園,消解人們的文化認同與民族自豪感。二是文化保守主義。忽視文化發展的豐富性、包容性,否認文化繁榮的規律性、發展性的文化一體論[1],故步自封、走向極端。三是文化消費主義。忽視文化價值、缺乏文化內涵的文化庸俗化、娛樂化思潮,放縱欲望,引發文化惡性發展。少數民族人民如何抵制妨礙文化自信觀的不良思潮,堅定社會主義信仰,成為增強文化自信力的必然選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反映各族人民共同認同價值觀的“最大公約數”,使人們感受中國文化的崇德向善性,增強人們的道德責任感與價值獲得感,既是文化軟實力的靈魂,也是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要大力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杜絕假大空,完善家國情感、社會責任、人民言行等價值觀內容,強化民族文化歸屬感,讓文化之“魂”入心入腦,為文化自信力提供源源不斷的強大正能量。
優秀傳統文化不僅為各民族建設發展提供有益啟迪與借鑒,提供價值評判標準,影響人們的行為方式,維持民族團結和諧,維系社會發展秩序,還集中表達各民族人民的思想觀念、情感樣式,體現中華兒女的豐富習慣、生活方式。因此,要增進文化傳承,堅持吸收傳統文化思想精華與道德精髓,推進民族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的互鑒融合,加強傳統文化傳承研究,自覺踐行優秀傳統文化精神,繼續發掘傳統文化價值。尤其在有效傳承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方面,要以少數民族自身為主體,以民族語言為核心內容,以學校教育為根本途徑,以文化自覺為原動力,一是在清醒認識本民族文化歷史、內涵與價值、優劣強弱的基礎上,通過完善文化保護機制、建立民俗博物館等多種途徑消除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生存危機;二是強化對本民族文化的歷史責任感與使命感,形成利于民族進步發展的共同價值觀與情感意志,并以特有文化為依托開展多渠道民族文化展示;三是以兼容并包的傳承態度,善待歷史文化、借鑒外來文化、弘揚科學文化,將文化傳承作為動態過程不斷實現文化創新,在文化之“根”的傳承弘揚中積淀自信之源。
文化自信問題不僅是思想文化問題,還涉及社會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推動社會全面進步,弘揚文化感召力,利于增進文化自信。因而,一要建立民族共同體的利益共生機制。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新時代,民族興旺與文化繁榮息息相關,以本民族乃至整個中華民族共同理想為奮斗目標,方能凝聚共識,增進自信;二要建立文化與經濟政治社會的耦合機制,推進經濟發展、保證政治公平、實現社會和諧,切實注重公平正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解決貧富差距、公德缺失、腐敗腐化等問題,才能真正滿足人民獲得感,使文化自信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三是建立社會不同階層的共創共為機制。自古以來,人民培育了歷久彌新的優秀文化。不論以何種途徑方式增進文化自信,最重要的力量始終是“人”,故而“要深化科技、教育、文化體制改革,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改革”[3],充分激發廣大知識分子的才華與能量;同時文化自信的形成與弘揚非一朝之功、一力之為,要促使社會各階層力量廣泛參與、共創共建。
開放帶來進步。民族的即世界的。近年來,中國的民族文化交流集中于實用文化交流、藝術文化交流,而真正走出去的中國文化即思想文化交流總體處于淺表狀態。因而,“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币浴耙粠б宦贰睘檠鼐€國家不同文化深入交融的融合劑,加強中國核心價值理念的傳遞,開展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一是不斷提升文化交流層次,創新人文交流方式,充分發揮文化交流的融合力、向導力、感染力、想象力與創造力,逐步將各少數民族特色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與魅力展示給世界;二是大力創新文化交流模式,以民間與市場結合的方式開拓文化“走出去”之路,充分發揚絲路精神,傳遞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三是擴大民族文化價值,超越時空、超越國界,充分發揮消除偏見、化解歧見、增進共識的交流效果,促進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