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晶 史正剛
(西南財經大學 天府學院,四川·綿陽 621000)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每一種語言背后都承載著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不同語言間的交往不僅僅是觀點的簡單表達,更是通過交流展現民族語言文化的深刻內涵。對我國來說,英漢翻譯工作不僅僅是將英語和漢語的詞義進行簡單的轉化過程,更是通過翻譯將我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對外傳播的過程。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快速推進,我國經濟的迅速崛起,中國與世界進行交流的機會也日益增多,社會各領域的發展需要大量的翻譯人才,而且對翻譯的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以語言知識技能為基礎的標準化翻譯已經不能滿足我國在新時代對翻譯人才的需求,因此,為了培養出更多新型的應用型翻譯人才,需要改變我國傳統的英漢翻譯教學模式,除了基本的促進交流的基本職能外,為了實現各語言背景下的人們的跨文化交流,英漢翻譯工作要將我國的民族文化融入到翻譯過程中,實現語言交流中的文化碰撞。
英漢翻譯教學融入民族文化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促進交流,而且有利于傳播我國優秀民族文化,應對西方國家對我國的文化滲透,保持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的純潔性。首先,同一語言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意思可能千差萬別,因此準確翻譯的前提就是對本民族的文化內涵有準確的把握。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脫離了對民族文化的理解,翻譯的質量就會大打折扣,甚至做出意思相反的錯誤翻譯,從而使被翻譯的內容不能準確地傳達原意,因此將不同民族的文化融入到翻譯教學中并靈活應用,才能進行準確、有效的英漢翻譯。
其次,將民族文化置于英語翻譯中可以起到傳播我國民族文化價值觀的良好效果,我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民族文化經過五千多年的發展沒有出現過斷層,但是在全球化的進程中,外國的一些思想意識通過交流傳入我國,英語語素破壞了我國漢語的純潔性,很多人喜歡說漢語時夾帶英語,一些西方節日也受到了人們的追捧,使中華民族文化的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破壞,要想在國際日益激烈的文化競爭中保持優勢,除了對民族文化進行扶持外,也需要通過交流,對外傳播我們的優秀文化,這就需要在漢英翻譯時體現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獨有魅力。
傳統的英漢翻譯教學以詞、句和語法的簡單語境和語義的轉化為基礎;過分關注語言翻譯技巧的培養,單詞意思和英語語法的理解和掌握是簡單翻譯的基礎,只有了解每個單詞的基本意思,才能實現同義翻譯。這就使英漢翻譯專業的學生將學習的重心大多是放在詞匯的大量積累以及英語語法的掌握上;高校英漢翻譯的教師也把精力過多地放在翻譯技巧的教授上,傳授一些準確翻譯的技巧,這雖然可以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但是由于缺乏對不同語境下不同語句意思的準確把握,使得高校英漢翻譯專業的畢業生,在從事相關翻譯工作時,雖然能應對簡單的不同語種的同義轉換,但是由于缺乏對語境的準確理解,而使翻譯的內容有偏差,不能準確傳達被翻譯句子的真正意思,從而影響了交流的實際效果。
高校英語專業的漢英翻譯教學沿用我國傳統的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教師主導教學過程,控制教學進度,學生被動接受,這種教學模式對我國的漢英翻譯專業來說,阻礙了學生翻譯能力的培養和鍛煉。翻譯工作需要學生在足夠的實踐中鍛煉自己的能力,而這種教學模式加大了教師的作用,使教師的專業素質成為了學生翻譯能力的決定性因素,特別是在我國高校英漢翻譯中的民族文化融入的要求下,教師的質量更是決定了學生能否在翻譯中樹立融入我國民族文化的意識的關鍵。這種單一的教學模式不僅不能培養學生將民族文化注入英漢翻譯的能力,而且由于形式單一,對學生缺乏吸引力,使學生喪失對英漢翻譯學習的興趣。此外,學生缺乏鍛煉的機會,課堂上本來時間就十分有限,教師的講解又要占據大部分時間,能給學生用來鍛煉的時間也就更加有限,學校又不能給學生提供足夠的社會實踐機會,故而導致學生的翻譯能力不能經過實踐的有效檢驗。
要想將我國的民族文化融入到學生的英漢翻譯教學中,增加傳統民族文化在英漢翻譯中的應用,學生的漢語能力至關重要。不同語言的背后體現的是不同的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在漢語和英語進行對譯過程中,不考慮文化就很難進行準確的理解。但目前我國的英漢翻譯教學的現狀是,英語專業的學生除了在高考以前學習漢語外,到了大學會將全部精力放在英語的學習上,高校在專業的設置上,也沒有將漢語教學納入英漢翻譯專業學生的課程中,這就導致英語專業的學生對漢語的理解非常地淺顯,僅僅是理解漢語的簡單基本用法,但是翻譯工作有時會涉及我國民族傳統文化,比如:我國的古詩詞、文言文等,當面對這些較為復雜的翻譯時,英語專業的學生就有可能因為不理解這些句子的漢語意思,而無法進行準確的翻譯,漢語的背后是我國幾千年積淀下來的博大精深的文化,翻譯承擔了對外傳播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職能,因此,英語專業的英漢翻譯教學要建立在漢語能力和對傳統文化掌握的基礎上,加強對英語專業學生的漢語言文學教育同樣至關重要。
教材是教學的依據,我國高校使用的英漢翻譯教材以往一般都是以西方英語國家為語境,素材也都是西方國家的生存方式、傳統節日等,缺乏對我國傳統文化,包括我國儒家文化、傳統節日、民族性格等的注入,使得英語專業的學生在長期接觸西方國家的語言和文化后,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降低,更難以發揮其傳播我國傳統民族文化的作用,因此,應當對漢英翻譯教材進行改革,將我國的地理概況、地形地貌、風土人情、價值觀念、文化習俗、歷史變遷、歷史人物、人文景觀、社會風俗、氣候狀況、宗教信仰、古典名著等加入到翻譯專業的教材中,一方面可以讓英語專業的學生對我國的文化全貌有一個整體的把握,提高他們對我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培養其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可以鍛煉他們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進行翻譯并傳播的能力,鼓勵他們將更多的中國優秀古典名著、詩詞等進行專業的翻譯,實現中華民族文化的輸出,讓世界上更多的人們領略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
高校教師應當在翻譯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融入民族文化元素,文化學習和語言學習同步進行,我們接觸的英語教材很多都在介紹西方的傳統節日,使得現在圣誕節、感恩節等在我國普及,以情人節為例,有很多英語教材介紹西方的情人節,而很少專門介紹我國的七夕節。讓很多中國人只記得西方情人節而忘記了我國傳統的七夕節。因此,教師應當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中西情人節文化的對比,不僅包括對習俗的對比,更應當是背后的文化對比,例如,東西方人們表達感情方式不同的文化影響因素等,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在更深層次上了解中華民族文化,教育引導學生在理解文化背景的基礎上用英語詞匯和句子將中國的傳統節日表達出來,這就是英漢翻譯融入民族文化的過程。
在課程的設置上,應當增加對英語專業學生漢語能力的教育。高校英語專業的課程以英語專業為主,很少設置漢語課程。雖然英語專業應當以英語教學為主,但是就英語專業的翻譯教學而言,加入民族文化的教育內容必不可少。在設置課程時要科學合理,將漢語相關課程安排在大一、大二階段,作為一門基礎的課程,同時在內容上要實現漢語和英語翻譯課程的對應,讓英語專業的翻譯學習能在了解我國民族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對于漢語教育內容要選擇有翻譯價值的部分,比如我國儒家文化的一些思想觀點,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具有教育意義的民間故事,我國傳統的節日習俗等,這些都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優秀代表,最能體現我國文化的價值觀和人們的風俗習慣、行為方式,具有傳播的價值和意義。要想通過設置漢語課程提高高校英語專業學生的民族文化翻譯能力,需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民族文化涵養的教師,高校要充分利用其教學資源,讓相關專業的教師承擔教學任務,以培養英語專業學生對中華民族文化學習的興趣,同時還應當注意課程設置的數量要合理適度,不能因此給學生帶來過重的課時壓力,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承受能力,避免產生適得其反的現象。
在英語專業的翻譯教學中,要創新教學的手段和方式,通過多種形式,豐富教學內容。教師可以通過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播放幻燈片、電影片段、相關視頻資料的方式,為學生營造一個特定的語言文化環境。這樣不僅可以為學生提供生動的語言和文化信息,還能夠增加并調動學生將我國傳統民族文化進行翻譯的興趣,感受到不同語言的魅力,同時也可以通過這些方式了解西方英語國家的文化,只有對兩種語言背后的文化都有正確的理解,才能進行準確的翻譯。通過對中外文化的對比展示,讓學生對中外文化有客觀的認識,可以展示我國或英語國家的圖片或者物品,培養學生更加直觀的文化認知;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視頻片段,了解我國以及英語國家的不同社會文化,并進行兩種語言文化的橫向對比,掌握不同文化的差異;鼓勵學生主動利用網絡、新媒體去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不同的生活方式,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從而提高他們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此外,還應當增加學生的實踐機會,課堂教學可以利用情景模擬的方式,進行現場翻譯的模擬,分角色完成翻譯工作。學校也應當給英語專業的學生提供更多的實戰機會,通過舉行同聲傳譯比賽、或者提供社會實踐的機會,提高學生的實戰能力。
英漢翻譯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工程,翻譯的質量會隨著譯者翻譯經驗的增加,文化背景的積累而不斷優化。要想在理解不同語言表面意思的基礎上,理解其所傳達的文化內涵,需要英語專業學生擁有深厚的文化背景,翻譯應用能力需要以大量的實踐為基礎,這個實踐的過程也是不同文化的知識內化成思維方式的過程,文化得不到內化,不能變成無意識的行為,會限制學生的翻譯能力,而對不同文化進行學習,僅靠課堂是遠遠不夠的,東西方文化內容豐富,系統龐大,需要學生利用課外實踐不斷充電,以應對愈加復雜化的翻譯需求,在對漢語和英語兩者文化的對比學習中,不斷增加文化積累,提高自己的語言和翻譯敏感度,進而提高翻譯的準確度。高校要為學生的課外學習提供條件,鼓勵他們通過閱讀大量的課外讀物,接觸我國和英語國家的古典名著,拓展文化空間,提高文化修養。為此高校要及時更新學校圖書館的中外名著,為他們的學習創造良好環境。此外,高校也可以組織翻譯相關的知識講座,邀請相關專家講授技巧、經驗,為鍛煉學生的翻譯能力提供指導。
高校教師也應當拓寬自己的教學思路,幫助學生提供學習的素材,學生由于缺乏經驗不能區分資料的價值,可能會浪費時間在毫無價值的讀物上,而教師有著豐富的翻譯經驗,文化積累也相對要多,因此,教師要幫助學生挑選可以用來鍛煉學生翻譯能力的報紙、雜志、書籍等,只要是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的文章并且有翻譯的價值和可能,都可以提供給學生當做學習的素材。
翻譯是不同語言的國家進行交流的重要渠道,現如今翻譯不僅僅是溝通交流的橋梁,更是文化傳播的途徑。為了促進我國民族文化的傳播,需要高校英語專業翻譯教學在傳授學生翻譯技巧,鍛煉學生翻譯能力的同時,將民族文化進行有效融入。在中外交流日益增多的今天,將我國傳統民族文化融入高校英漢翻譯的教學對傳播我國優秀文化,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至關重要。語言交流是促進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等各領域與世界接軌、對話的基礎,只有在交流中保持我國民族文化的獨立性、純潔性才能在國際上獲得更多的話語權,實現我國與世界各國的協同發展。除了應當在英漢翻譯中注重民族文化的融入外,在與其他非英語國家進行交流時,也應當注意民族文化的融入,特別是在各國都把民族語言保護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的今天,更需要我們在保護民族語言的同時,將民族文化融入到各國語言的翻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