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朋朋
(長沙師范學院 音樂舞蹈系,湖南·長沙 410100)
當前,我國政府文化部門和專家借助現今影響力最廣泛和大眾化的影視媒介進行傳承傳播瑤族傳統音樂文化。然而,影視媒介“原味”的傳承傳播瑤族傳統音樂文化難以滿足觀眾的可視心理,在傳承傳播過程中,我們要把握好瑤族音樂的多樣性和民族性再推陳出新,在“去蕪存菁”的基礎上再加以相應的融合創新,讓觀眾欣賞到有現代元素的瑤族音樂的同時,還能從影視媒介音像中感受到古老瑤族傳統音樂的神奇魅力,達到傳承與保護瑤族傳統音樂文化的目的。
瑤族傳統音樂文化在本民族世代變遷、傳承與積淀中,形成了絢麗多彩的音樂文化,其音樂文化表現形式眾多,有口頭傳承模式,也有民間傳統藝術表演、民間民俗活動及節日慶典演出等,這些傳統音樂不但具有傳統性,也具有活態語境性。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瑤族傳統音樂文化一直在熏陶著瑤族人民,同樣也在瑤族同胞心里烙上民族文化的印記,代表著一個時代的民族特征。然而,從20世紀末開始,經全球經濟一體化、工業現代化與經濟市場化的沖擊,加上網絡信息化多元文化因素的影響,瑤族傳統音樂文化喪失了生存的語境空間,尤其是屬于“原生態”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處于生死消亡的尷尬境地,瑤族傳統音樂文化想要在當今的現代社會“生存”下去,那就要創造適合傳承音樂文化的語境和生存土壤,現實中,這些先祖們留下的文化在當今的環境下是難以生存的,也不適應現代生活環境的“生存”,有的音樂文化已經滅絕,有的瀕臨消亡,現存的瑤族傳統音樂失去了往日的輝煌。
影視媒介發展是當代高科技發展的一個縮影,經歷了由共性到個性、慢速到快速的發展過程。從黑白到彩色,從無聲到有聲,從間接到直接轉變的發展模式,影視音像作品能通過媒介瞬間傳播出去或永久性保存。21世紀是網絡與信息傳播時代,影視媒介普及不僅僅是人們生活的方便,更是對原有的傳播方式和已形成價值觀念的前所未有的沖擊。影視、網絡媒介傳播的特性使我們這一代人的文化基調也在逐步發生轉變,在影視媒介的傳播下,大眾性文化形態占據了社會市場的主流,多元化文化進入了一種一元化大眾文化的語境中,傳統音樂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是在這一大眾文化語境下進行的,撇開當下的文化語境孤立談保護與傳承是行不通的,如何保護傳統音樂文化,如何“原位”地傳承傳統文化,如何讓當代人更廣泛了解認識傳統音樂文化、理解傳統音樂文化的內涵,如何將傳統音樂文化轉化為現代文化產業等等,我們必須回到現實中去思考問題,回到當前大眾文化語境中去解決問題。
口傳心授傳承為瑤族傳統音樂文化傳承的第一階段,人類文明源于語言和文字的創立,瑤族是一個古老的遷徙不定的游耕民族,許多瑤族歷史和藝術文化是通過“還盤王愿”的祭祀和民間的歌謠故事展現出來的,那時候除口語之外沒有任何傳播工具及媒介,瑤族音樂文化傳承只能在本民族語境下口耳相傳,可以說“還盤王愿”禮儀就是瑤族歷史的見證。口傳心授作為傳承原生態文化的最基本模式,有其簡潔性和地方流通性,也有其局限性。其一,只能在其相同或相近的語言、地域背景下流通,才能順暢傳遞或交流雙方信息;其二,口傳心授作為原始形態的傳承模式,傳承范圍小,速度慢,只能在特定的語境和民俗習慣相似的區域內傳播;其三,傳授信息儲存性較差,信息復制的準確性有限,口頭語言出口即逝,傳承出去的信息各自發揮靈活性較強。
文字和樂譜的出現延伸了口傳心授傳承與傳播的距離,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邁向了一個新的臺階。我們的祖輩在其傳承、傳播實踐過程中,能夠用一種符號來記錄音樂信息——樂譜,將聽覺到的音樂音響信息和視覺信息,用文字或符號進行模擬式的描繪出來,使之更為完整與精確地保存與傳承音樂信息。瑤族人民在其勞動、生活過程中創造出優秀的傳統音樂文化,曲調和音樂表現風格多樣,目前全國現存瑤族音樂曲調20多種。如勉瑤的《盤王大歌》八支樂曲中,就有文字譜和工尺譜等傳統記譜法。因此,瑤族傳統音樂文化在文字與樂譜傳承、傳播階段,相對于口傳心授傳承時期,更易于保存音樂信息,能夠成批量地復制傳遞音樂信息,對瑤族傳統音樂文化的保護傳承和現代學界對其研究與解讀起到了功不可沒的作用。
社會進程是向前發展的,現代工業文明取代傳統的農耕模式是歷史的必然。網絡時代瞬間連接世界,傳統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依靠傳統的口頭文化和文字樂譜傳承難以適應社會的發展。傳統傳承模式的生態、社會語境即將消失,我們要保護好傳統文化這塊藝術瑰寶,采用網絡、影視媒介傳承、傳播中國傳統文化是大勢所趨。影視媒介的普及與互聯網的推廣,一些音像、語言信息、文字樂譜信息等,可以直接通過各種媒介渠道發送進行傳播,也可以直接或間接記錄音像母本進行保存。現今,瑤族傳統音樂文化受到全球一體化、城鎮中心化等方面的影響,還有西方流行元素的滲透,失去了生存社會語境,原來的瑤族傳統音樂瀕臨消亡。然而,科技發展是一把雙刃劍,影視媒介傳播給瑤族傳統音樂文化傳承與保護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影視媒介的快速傳播、影像保存方便快捷等特點,直接或間接地承載瑤族傳統音樂文化的口傳民間音樂、民間傳承藝人、民間表演藝術和民間歌舞等“活態”的傳承使命,減少民間經典音樂文化的流失與消亡,延續、保護與傳承民族傳統藝術文化的“壽命”,可以說,影視媒介傳承傳統文化是時代發展所趨。
社會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審美情趣也隨之發生偏離,瑤族傳統音樂文化、當代精英文化和其他流行藝術文化相對峙,“原味”的保護與傳播瑤族傳統音樂文化是行不通的,為適應時代的發展特點,瑤族傳統音樂文化傳承與保護的理念也要不斷“更新”。當然,這種“更新”不是完全拋棄“傳統”,而是一種“保護與發揚”和“繼承與傳統”式的創新。如1999年,在湖南江華瑤族自治縣演出的“原生性”的聲樂組曲《盤王之女》引起轟動,《盤王之女》收錄的九首曲目基本上以江華嶺東瑤歌為素材,詞曲未作任何修改,用原汁原味的瑤語演唱,但是,導演采用了現代多重音樂的表現手法,以創新的現代音樂理念,為神奇古老的瑤族音樂營造一個“現代”的氛圍,充分展示了“瑤文化”的特有魅力,在舞臺布景和背景音樂的制作上注入現代流行元素,音樂既有“陽春白雪”式的潮尚,又有“世外桃源”式的質樸,向觀眾詮釋了瑤族人民這個古老民族的傳統、神奇的文化與生活,《盤王之女》影碟出版發行后,在國內外產生了轟動效應。可見,傳統音樂文化隨著時代發展和市場經濟的需求,傳承理念也要求不斷創新,在傳統上“去粗存精”,在保留民族文化內涵的基礎上,與時代化、市場化特點相適應。
影視媒介音像音樂在對瑤族傳統音樂文化進行融合和創新的同時,還應與市場、旅游產業掛鉤,提升瑤族傳統音樂的推廣平臺,在音樂制作、音像儲存方面進行挖掘與創新,使其在當代得到更好的傳承傳播和保護。以師徒口傳心授的傳統模式傳承傳統音樂文化已不太適宜當代發展模式,當代傳統文化傳承應該結合現代傳媒技術和影像儲存與傳播技術來進行傳承和保護,要與當今現代科技化、產業化的特點相匹配。如2014年,湘籍作曲家譚盾先生歷時五年,根據瑤族傳統文化“女書”的音樂素材,通過田野收集和影像拍攝、構思而創作出來的交響音樂《女書》,在家鄉湖南長沙首演引起了學界的震撼和觀眾的新奇與感動。《女書》的創作利用了瑤族傳統音樂影視短片,在媒介與樂隊銜接、互聯下形成西樂和民族樂器交響合奏,從而增加創新內涵和擴大了傳播途徑。通過媒介傳播和市場推銷,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用產業化和市場化的模式推廣和傳播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當然,還有很多傳承傳播瑤族音樂文化的新模式,如在媒介的宣傳下定期在瑤族聚居地區舉辦“歌會”等民俗活動、利用傳媒技術把民間歌師和藝人請進現代化課堂、利用影像技術錄制光盤等,既保留了瑤族傳統音樂作品的原味性,又易于大眾接受和傳播。當然,瑤族地區還可以利用當地的有利條件,發展原生態藝術文化旅游。這些音樂文化傳承模式可以說是另一種“創新”。總之,瑤族傳統音樂文化在當代原生性的傳承與傳播,在影視媒介的傳播推介下,結合當代人的審美特點,可以按照產業化、市場化的運作模式,根據市場需要對傳統音樂進行融合創新,在傳統音樂制作和“推銷”上走產業化傳播、傳承的道路。由此可見,產業化和市場化傳播更有利于保護和傳承瑤族傳統音樂文化。
在傳統文化和“非遺”的保護中,我們如何傳承與創新一直是學界和專家們關注的焦點,“非遺”保護專家田青先生說:“各民族的傳統音樂文化也是先祖們創編、然后一代代加以完善流傳下來的,我們不是不可以創新,而是先把傳統學好再來創新,要推陳出新才行”。田青先生認為,文化創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藝術和文化都是多樣性的,保護中國傳統文化和“非遺”文化就是要保護其文化的多樣性,因此,關于創新就需要有個“度”,如何來把握好“度”,就看我們掌握傳統音樂文化的程度了。
瑤族傳統音樂文化創新要想把“根”保護好,必須保留住其音樂文化的精髓部分再考慮推陳出新。田青先生在多次講座中提到,傳統藝術文化創新是傳統的延續,舉例說梅蘭芳先生的京劇創新是他在能唱400出戲的基礎上的創新,因此,傳統音樂文化要在掌握傳統的基礎上談創新。影視媒介在傳承瑤族傳統音樂文化的過程中,要把握好瑤族音樂文化的多樣性和民族性,將原有的瑤族音樂文化特性保留的基礎上再加以相應的“新”元素進行融合與創新,讓觀眾欣賞到有現代元素的瑤族音樂的同時,還能從影視媒介音像中感受到古老瑤族傳統音樂的神奇魅力。如央視三臺播放《2017中國民歌大會》的幾期節目中,每一位民歌手在伴奏音樂、舞臺布景、舞蹈、服飾等方面融入了時代元素,但在作品演唱風格、民族性上盡量保持“原味”,節目播出后很受觀眾喜歡。
時代發展、影視媒介普及與新生事物的傳播,僅僅依靠原有的傳統音樂文化內容和形式,單一陳舊的音樂風格進行影視傳播是難以吸引現代人欣賞心理的,也不符合影視媒介市場的傳播與發展要求。為此,在制作傳統音樂影視音像作品的過程中,要善于應用現代元素加以創新,在把握傳統精髓的同時,要盡量考慮“新”的表現形式,對傳統音樂文化注入新的血液。這樣既可以滿足現代人的可視心理,便于傳播,也可以促進影視媒介音樂的發展,促進中國傳統民族音樂文化的推廣與傳承。影視媒介傳承傳播瑤族傳統音樂文化是時代發展的需要,影視音像作品在傳承傳播過程中,既要把握好瑤族傳統音樂文化的精髓,又要融合當代音樂元素使之具有可視性和傳播性,當然,實際操作有一定難度,對于傳統性與創新性的度把握難以平衡,在影視媒介傳承傳播過程中,我們要妥善處理好傳承與創新的關系,辯證地看待傳統音樂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問題。
民族音樂文化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傳統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根”,也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瑰寶。傳統文化創新舍棄傳統的精髓部分就等于丟掉了自身,創新不是丟掉傳統,相反是要堅守傳統,保持傳統音樂文化的多樣性是創新的基點。創新的過程中堅守傳統和在傳統的基礎上加以融合創新二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是辯證統一的,創新傳承與堅守傳統要把握一個“度”,保持兩者之間平衡才有利于文化傳承與傳播。影視媒介音像制作在傳承傳播瑤族傳統音樂文化的過程中,必須在堅守瑤族傳統音樂文化的多樣性和民族性基點上再考慮時代性,要在傳統的基礎上加以融合與創新。
當代經濟發展之快,城鎮一體化、世界文化交流頻繁,影視媒介、互聯網的普及,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方式的改變,審美情趣的偏離等,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傳播方式也要隨之改變。瑤族傳統音樂文化僅靠傳統傳承方法是完全不夠的,單純地把瑤族傳統音樂文化的音頻、視頻資料和曲譜文字資料送進博物館、圖書館也不合時宜,我們要合理利用影視媒介的現代傳承傳播形式,利用影視媒介的傳播速度、傳承空間、影響力等特點,將瑤族傳統音樂文化在保持其“原味”的基礎上進行相應的融合與創新,在保持瑤族文化多樣性的精神與靈魂前提下進行傳播與傳承,將瑤族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播與傳承推向一個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