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區葛家岔鎮大營小學 甘肅定西 743023)
初中階段語文課程的實踐能力培養主要包括學生對于生字認識的能力,閱讀理解能力,寫作能力以及口語交際的能力,涉及的范圍比較廣泛。初中語文新課標的編排也是非常注重對學生進行實踐能力的培養,每個單元都有專門的綜合學習模塊,有利于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提高自己的語文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但是,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不少教師忽視了對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教學,過多的注重對學生進行課文內容的講解。文章對于培養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方法進行了探究。[1]
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在兩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這個是基于每一個學生在學習的時候都存在個體之間的差異,尤其是現如今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每個學生對于知識的接受能力不同,所以“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仍然適用于現代的教學中。因材施教運用在教師的教學過程中,就是要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有針對性的開展教學。首先,教師需要充分的了解每一個學生,了解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和學習的興趣。每一個學生出生的背景和成長的環境大不相同,學生的學習能力先天也不相同。因此,教師需要充分的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實際情況,為針對性的培養學生的個體差異奠定基礎。其次,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制定有針對性的培養措施,根據學生學習的基礎分成不同的層次,然后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實施分層教學,這樣的教學方式比一鍋煮的方法更加有效。[2]
例如:教師在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分層教學的時候,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分批次的給學生布置家庭作業,鍛煉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學習好的學生教師可以布置一些拓展性的作業,讓學生課下進行探究學習,學習能力比較差的學生教師給學生布置基礎的作業進行扎實基礎知識的訓練。[3]
學生學習語文知識最終是要應用于實際生活中,所以教師需要結合實際的生活對學生進行實踐能力的鍛煉。在學生所處的生活中,語言文字應用需求的實際中無處不在,教師在進行備課的時候只要認真的觀察和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引導學生利用學習的語文知識進行實踐能力的鍛煉。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路邊有很多的廣告語,這些廣告語中有的時候會出現語法錯誤或者是其中的文字出現錯誤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關注這些廣告語中的詞語使用是否得體,如果有不得體的情況,自己能否結合學習的語文知識調更改錯誤的地方。例如:有的烤雞店門口廣告寫著“雞不可失”,有的賣梨的小攤寫著“鴨梨山大”,這些都是日常中經常見到的商家為了招攬顧客而想出的廣告,此時學生們要明白,這些字都是錯誤的,正確的應該是“機不可失”、“壓力”,在運用的時候也要注意避免錯字。因此,語文老師在教學的時候,應該讓學生將學習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充分的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引導學生進行恰當的訓練,避免學生在學完知識之后仍然不會使用,或者被生活中錯誤的文字誤導的現象。
教師在課堂中的教學應該以學生為基礎,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在上課的時候態度比較嚴肅,教學比較呆板,學生的擴散思維沒有辦法得到發展,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課堂氛圍。在課堂上學習的時候,學生只能聽從老師的講課內容,學生沒有自己的個性主見,更不能夠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因此,在課堂上教師要為學生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只有這樣才能夠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教師要轉變自己的觀念,成為學生學習中的良師益友,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積極性,而不是居高臨下的給學生灌輸知識,只有教師和學生主動的做朋友,才能夠在課堂上引導學生主動的思考,參與課堂的實踐活動。
例如:教師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和學生主動地進行溝通和交流,讓學生能夠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關心,這樣學生也會主動的和教師進行溝通,給教師講解自己心中的小秘密。這樣教師就能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興趣,積極的參與到實踐能力訓練的過程中。[4]
在初中語文的教學過程中,如果要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僅僅依靠課本上的教學內容是不夠的,語文教師還需要根據學生的學習內容讓學生進行恰當的課堂活動。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根據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特點,舉辦形式多樣的課堂實踐活動,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堂實踐活動,讓每位學生都能夠有機會參與到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開展課堂情景活動教學,能夠模擬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讓學生進行親身的實踐活動。然后教師引導學生根據課堂上學習的內容,實踐到社會生活中,不斷地鍛煉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語文實踐能力。
例如:在語文課文中每一個單元都有語文實踐能力的課程,教師可以首先給學生針對課文中的內容給學生講解,讓學生能夠知道在遇到問題的時候該如何進行解決,然后教師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實踐的訓練,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讓學生學會說話。最后,教師根據教學的內容引入到社會實踐過程中,讓學生根據教師講課的方法去解決問題。
語文實踐能力的培養具體來說就是讓學生根據課堂上學習的知識進行充分的運用,語文教師在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培養方面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教師需要對培養學生能力方面有著正確的認識,根據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進行因材施教的培養,積極的課堂生活中的場景結合課文的知識鍛煉學生的能力,全方面的對學生的實踐能力進行培養,讓學生獲得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