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第二中學 福建 365000)
第一、中學哲學教法改革應努力探求行之有效的師生互動,并在師生的雙邊活動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切實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很大程度取決于學生的學,當前強調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但教材內容是既定的,那么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只能從教師的教學方法上入手,這就要求教師要改變以習慣性思維支配的日常教學,轉入反思性教學,不斷構建更科學、更合理、更貼近學生的教學模式,重視對學生主動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作為教師要引導學生想學,指導學生會學,輔導學生能學。
現行教材過于注重學生獲取知識的系統性和整體性,大都是先講述原理,而后分析個別,再提升到原理,引出方法論。這種“講壇哲學”先入為主的方式,有它的可取之處,但很難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即使對教材講述的觀點不以為然,也懶得發表不同見解。哲學是一門理論性和抽象性相當強的學科,哲學教學中的概念、原理本來就比較抽象,學生若無熱情,就很難掌握,即使理解也只能停留在表面的、機械的、似是而非的狀態。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對教材內容用辯駁方式進行探究,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教師再因勢利導、循循善誘,從中引出正確認識,讓學生掌握。
當然,教育是一個動態系統,學生的思維不可能與教師同步,在討論辯駁過程中,學生熱情高漲、勤于思考,課堂上必然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情況。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教育技巧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隨機應變的能力,有了這種能力,教師可能找到避免刻板公式的方法,才能估量此時此地情況的特點,從而找到適當的手段并且正確地加以運用”。教師預先要有思想準備,課前要充分考慮、精心設計,在課堂上要冷靜、機智、妥善地處理各類可能出現的情況。對學生頭腦中的一些疑團,可以用一些妙語、警句、比喻等簡短的語言去解釋,而對于會影響教學進度或教師需查看資料后才能解答的問題,可以留給學生去思考,這種存疑待答法,既保護了學生的積極性,又留下了探討的懸念,也為教師更準確的解答贏得時間。同時,要注意的是,這種批判、辯駁式的討論,要求教師本身對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和充分的準備,討論才能有聲有色,達到目的。
第二、哲學教學應當強化應用性、時效性教學,努力通過提高認識主體的思維能力為現實服務。
現有哲學教材只注重知識的內在結構、內在體系的邏輯聯系,雖然有理、有據、有序,但由于受編寫時間和篇幅的限制,不能及時將社會生活中一些典型事例、新奇內容引入課堂,弱化了教材的時效性。課本上提供的許多事例往往帶有滯后性且缺乏趣味,對學生來說已失去新鮮感和吸引力,不夠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不可否認,近年來有關部門,從教材內容到教學方法,從教學手段到教學環境,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也取得了一定成效;許多致力于教學的教師也進行難能可貴的探索,但這些努力還是無法使哲學教學從根本上擺脫困境,還有許多值得商榷之處。因此,我覺得,哲學教科書,應大膽的刪繁就簡、去舊增新,而必備的教師參考書,則應當豐富多彩、根深葉茂,收集的哲學教學案例必須具有深刻的啟發性而又不脫離生活,這樣會有利于教師對相關知識的博覽和深入淺出地教育學生。當然,我們也明白,這些要在短期內改變難度極大,那就需要我們教學第一線的人員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上努力創新,尋找突破點,以提高哲學教學的實效。
哲學教師要體會自己所傳授知識的應用價值,努力提升教育實踐的合理性,密切關注現實,立足學生實際,以課堂教學的趣味性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做到寓理于例,用于教學的事例要生動有趣,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使學生在歡悅愉快的氛圍中輕松地掌握知識。如果能把社會生活中學生關心的、熟悉的、喜聞樂見的事例及相關內容引入課堂,既可以彌補教材的不足,又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關心社會生活、注重研究實際問題的好習慣。
第三、哲學教改必須將培育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格納入教學的視野中,在哲學原理和方法論基礎上體現中學政治教學的“核心素養”和更高的精神層次。
沒有否定就沒有發展,沒有求異就無從創新。現在大家都認識到創新教育的重要性,但實施起來困難重重,就目前中學哲學教材內容的設置無疑不大適應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作為第一線的教師就必須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鼓勵學生突破思維定勢的束縛,對教科書中現成的方法和答案要敢于質疑、敢于超越。哲學內涵豐富、意蘊深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以思考為核心,引導學生去領悟哲學的本質特征和哲學精神,以獲取知識、啟迪智慧并以形成創造思維為目的。
況且,當前高考強調不拘泥于教學大綱,由知識能力考核向素質能力考核轉變,從強調三維目標進而強調“核心素養”。文科綜合試卷的命題趨勢更是以問題立意命題,非選擇題突出分析和綜合能力、創新能力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就更需要突破教材的束縛,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搜集、選取有價值的能力型的熱點重點問題師生一起分析并展開討論,有條件的的話,對某一問題可以進行跨學科的研究和整合,重視引導學生運用新穎別致的、多角度的思維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啟迪思維。
總之,教無定法,特別是中學哲學教學一定要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與時代的發展相協調,給學生更多的心理感受和體驗的時間和空間,在把握教材脈絡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運用新穎別致的、多角度的思維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注重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提高學生的人格維度,盡可能地利用哲學教學園地,為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發揮應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