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朝陽市建平縣昌隆鎮九年一貫制學校 122409)
其實說到數學,很多學生就望而生畏,大家可能從小就養成了“偏科”的習慣,認為從小數學不好就不是學數學的料,因而對待數學更加的消極。如何在經過了小學階段后讓學生從新喜歡上數學呢?這就要從改變學生對數學的看法,提升學生對數學的興趣開始。沒有興趣的學習總是不情愿的,就像孩子們喜歡電子游戲一樣,他們可以玩的廢寢忘食,不是說孩子天生就愛玩,是因為游戲讓他們輕松,沒有壓力。而且很多經典游戲都設置有關卡或者等級,一次次的突破難關會給孩子帶來快感,讓他們覺得充滿樂趣,所以他們都喜歡。那么想要讓學生喜歡數學課堂,就要讓課堂變得充滿樂趣。下面是我對增強初中數學課堂趣味性的研究。[1]
傳統教學就像“老祖宗定下的規矩”,思想在人們心中已經根生蒂固,我們要尊重前人的成果和經驗,但也要勇敢質疑,不斷創新才是我們的責任。傳統教育經過了時間的沉淀,到了現在,產生了很多問題,首先老師在備課的時候幾乎是照本宣科,因此講課就是把課本上的知識原封不動的說給學生,單純的講述一定枯燥無味的,其次,老師講課的時候,以自我為主,忽略學生的自主意識,老是喜歡什么都直接告訴學生,學生沒有探討的意識,只會被動接受,因此,課堂氛圍沉重,學生不理解的也不愿意多問。這樣的環境無疑成為了學生的思想的枷鎖,我們要打破傳統的桎梏,善于創新改善新的教育方式,改善課堂氛圍,讓學生從新認識數學,喜歡上數學。我們可以在數學教育中加入小組合作的方式,把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探索真相,例如在學習《用字母表示數》的時候,學生除了方程里沒有接觸過別字母表示數的形式,也不懂得方程的計算。在學習的時候,我們可以參考書上的例子,一個正方形需要4根火柴,2個、 10個、100個、X個相連的正方形需要多少個火柴?我們可以讓學生組成小組,用準備的火柴道具,自己動手,當然不可能真的擺放100個相連的正方形,大家通過1個、2個不斷的增加探索其中的規律。大家組成小組的形式一定要有人動手、有人記錄、有人統計,最后共同探討。在這樣的過程中大家團結合作,集思廣益,既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還開闊學生思維,讓學生主動探索,發現數學的樂趣,從而增強課堂的趣味性。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通過多媒體,提問教學或者小組競爭等等形式讓課堂變得更豐富多彩。
學生可以愛游戲,就可以愛學習,我們要懂得分析課堂與游戲間的共同之處,來讓學生愛上數學課堂。游戲之所以受學生喜歡,是因為游戲有很多要求和規則,他們知道自己為什么玩,有關卡的可以進入下一關,競技的可以鍛煉技術獲得比試勝利,還可以放松心情,得到心理上的滿足。學生在數學課上怎么得到心理的滿足?當學生不懂的一個知識點牽絆著他解不開一道題,然后突然茅塞頓開時,當一道難題在你花費了一節課終于解答出來時,那種成就感就像獲得了奧運金牌,興奮的狀態易溢于言表,那就是學習上的心理滿足。因此我們也可以把數學課堂和游戲結合起來,讓學生來闖關。老師在講課的時候,大可以語言幽默,我還記得我上初中時歷史老師總喜歡把兩個國家比作不同顏色的雞,國家之間的戰爭在他嘴里就成了兩種雞的爭斗,這種方式吊足了大家的胃口。數學也一樣,我們在學習《有理數及其運算》時,可以把他當作一個大Boss,其中有理數、數軸、絕對值以及各種加減乘除混合算法就是大Boss的組合,需要我們個個擊破才能通關。每過一關我們還有獎勵,比如告訴學生下一關的一個關鍵信息、一個重要知識點、某個解題思路甚至今天的數學作業可以少做一道題、提前十分鐘下課等等。這樣一來,有了關卡和獎勵,學生上課就像在玩游戲,在如此輕松的環境下,課堂的趣味性自然就增強了,學生有了興趣,自然就不愁學生不主動積極的學習了。[2]
數學課程不一定只在課上,課下其實也可以學習。我不是指要給學生留多少作業,而是讓學生在課外認識數學。比如我們在學習《數據的收集與整理》的時候,里面有普查、抽樣調查兩種方法,其實在生活中也有很多需要用到的地方:課代表在幫老師收作業的時候,誰沒交作業是不是要普查才能知道,全校學生的平均身高抽樣調查是否更快捷?老師要帶領大家認識課堂外的數學,不要局限于課堂上,開闊學生思維,這樣學生做題的時候更容易理解出題人的思路。課上講述一些課外的事,就像大家一起在開小差,嘻嘻笑笑,滿足了學生的心理,增強課堂趣味,增加學生主動性。
開卷之初,當認奇句奪目,使人一見而驚,不敢棄去。數學課堂自然也是如此,活躍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喜歡上數學就不能停止,自然這需要老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