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墊江縣太平小學校 重慶 408300)
本文從深挖數學教材、滲透數學文化、開展數學活動、利用網絡平臺四個方面,針對小學數學拓展性課程的開發與有效教學策略的構建進行詳細闡述。
數學教材作為教師課堂授課的重要依據和師生對話的重要媒介,在數學教學中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小學數學拓展性課程的構建過程中,教師應該深度挖掘教材,在理清教材脈絡、整合教材資源的同時,發現教材中隱藏的教育資源,從而拓展小學數學課堂的深度。例如,在學習《位置與方向》的時候,在講解完教材中的方向的表達與辨認的知識之后,教師可以對于教材內容進行進一步挖掘,并設計“走迷宮”的小游戲:全體同學共同組成一個迷宮,每個同學代表迷宮中的一棟建筑物(建筑物的序號以自己的學號命名),然后全體同學根據老師的語言提示,找到該棟建筑物,尋找到出口,順利“逃離”迷宮。[1]
在游戲過程中,教師將每個同學的位置以數字和建筑物這種抽象與直觀相互結合的方式表達出來,初步滲透了“坐標”的概念,再通過語言提示要求學生尋找到坐標所在的位置,將原本感性的方位辨認知識通過更為理性的方式展現出來,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通過教材的深度挖掘,既沒有超出小學三年級學生的認知范疇,又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認知水平進行了深度鍛煉,實現了課堂深度的拓展。[2]
小學數學新課標中明確要求教師重視數學文化的滲透,使學生在數學課堂上不僅學習數學知識,也了解數學文明。因此,教師應該巧妙尋找和創造滲透數學文化的契機,并通過數學文化的滲透,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拓展課堂的教學寬度。例如,在學習《圓的周長》的時候,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解π這個數學符號的來歷。當學生知道,π這個簡單的符號早在1706年就已經出現,但是關于π的應用以及數值的確定卻經歷了無數數學家漫長的計算與推演,逐漸才確定為當前常用的3.14的數值的時候,學生不禁為數學家們認真嚴謹的數學精神和堅持不懈的科學態度所折服;而當學生了解到我國數學家在π的數值的計算中做出的卓越貢獻的時候,也必然激發起學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達到弘揚傳統文化、激發學生愛國熱情的教學目的。
新課標指導下的小學數學教學,除了知識教育和能力教育之外,還需要進行德育教育和文化教育。數學文化的引入,能夠豐富學生的內心世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實現數學課堂寬度和廣度的拓展。
小學數學新課標要求教師構建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學模式,將知識講解和能力訓練融入到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中,從而全面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協調發展。因此,教師應該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優化教學設計、靈活課堂形式,使數學課堂更具教育性、思想性和趣味性,從而實現拓展性課堂的構建和高效課堂教學的實施。例如,在學習《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的時候,教師可以組織“百元超市大搶購”的游戲,游戲規則如下:老師開了一家“百元超市”,里面的商品都是10元以上,100元以下的價格。每個同學有100元購物幣,大家需要根據老師的要求,以最快的速度購得所需商品。老師的要求可以進行多種變化,比如:兩件商品的價格加起來最貴,兩件商品的價格加起來最便宜,兩件商品的價格加起來是49元等等。
通過游戲的方式,學生不僅能夠夯實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的知識,還能夠更加扎實的掌握算理,靈活算法。同時,還能培養學生理智消費的意識,可謂一舉多得,實現了課堂的拓展與延伸。
信息技術和網絡平臺支持下的小學數學教學,能夠打破傳統數學課堂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通過線上與線下相互配合的方式,實現課堂空間的重新構建與課堂時間的重新分配,最大限度實現數學課堂的拓展。例如,在學習《圓的面積》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利用網絡平臺,開展教學活動:1, 利用微課給學生布置預習任務,要求學生通過微課學習,初步掌握圓的面積公式的概念和計算公式;2, 利用flash動畫演示的方式,展示“化曲為直”的過程,讓學生建立圓的面積與之前所學過的平行四邊形、梯形、三角形等面積公式的聯系,實現知識遷移;3,利用網絡教學平臺的分組討論功能,組織學生討論長方形面積與圓形面積之間的關系,并嘗試推導圓的面積公式;4,利用網絡教學平臺的交互功能,對每組的討論進行進行監督、指導與點評;5,利用網絡平臺的在線測試功能,給學生布置5道配套練習題,讓學生利用討論結果進行習題運算,并進行自主評分,從而對討論結果進行驗證與修正;6,利用公共網絡,給學生布置應用型課后作業:上網查找有關人民大會堂的信息,并利用所學知識,計算人民大會堂門前圓形石柱底座的面積。
通過信息技術和網絡平臺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實現課堂時間和空間的重組,從而構建拓展性課堂,提高數學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綜上所述,本文從小學數學教學的實際需求出發,以新課標理念為指導,以拓展性教學為切入點,對于小學數學教學的改革與創新展開研究與探索。希望通過本文的論述,能夠進一步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趣味性、知識性、教育性與實效性,從而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