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黃埭鎮黃埭中心幼兒園 江蘇蘇州 215143)
在學前兒童成長的過程中家長需要對他們的心理行為進行合理的引導,只有這樣才能促進他們的人格得到健全的發展,這是家庭教育中需要注意的問題。這些問題常以心理行為問題來表現,因此我們應該合理地看待這件事情,正確地解決問題,這樣才能幫助學前兒童更加健康全面地發展。
3-6歲被稱作學前階段,作為人生教育的啟蒙階段,在此階段孩子如果能夠得到較好的引導與教育,會讓幼兒身心持續健康發展,并且糾正其問題行為。學前兒童行為問題是指學齡前兒童在其年齡許可范圍內出現的比較異常的行為。學前兒童行為問題可分為一般行為問題和品行障礙問題,其中一般行為問題包括但不限于挑食,多動,遺尿;品行障礙問題包括偷盜、撒謊、具有攻擊性等。據研究表明,具有反社會人格的成年人,大部分在青春期或幼兒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行為問題。而導致幼兒出現行為問題的主要因素就是家庭因素。
從二十世紀末就開始了對學前兒童問題的研究,我國最早在一九九三年就開展了對二十二個城市的的大型學前兒童行為問題調查,此次共調查了兩萬四千零一十三名兒童,最終調查結果顯示,學前兒童行為問題檢測率為(12.97±2.19)%。雖然本實驗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在某些方面還存在著問題,例如被調查兒童的年齡區間為4-16歲,所以最終得到的結果實際上是兒童及青少年行為問題檢測率,而不是學前兒童心里行為問題檢測率。專門針對學前兒童進行的調查,是在一九九三年,由陳霞等人在通州市十八個鄉鎮進行調查,被調查的學前兒童年齡區間為4-6歲,共1722名。最終的調查結果得到,學前兒童的行為檢測率為9.8%。結果表明,學前兒童問題在19世紀末就已經較為嚴重。
夫妻關系作為家庭關系的組成部分,是最為重要的,也是最關鍵的一環。夫妻關系會給學前兒童的心理帶來極大的影響。和睦的夫妻關系,很容易激發幼兒心理的幸福感與滿足感,反之不和諧的夫妻關系,會大大增加學前兒童心理行為問題的產生概率,并且給幼兒的心理帶來傷害。研究發現,家庭氛圍與夫妻關系越趨向于輕松融洽,越有助于兒童正常行為的產生[1]。梁宗寶在二零一三年指出,夫妻婚姻質量對學前兒童的外顯和內隱行為問題均有及時的負向預測功能。也就是說,父母的婚姻質量越高,孩子的行為問題產生幾率就越低。
親子關系也是家庭關系的組成部分之一。親子關系最重要的是親子雙方所進行的互動與交流,重視親子交流的家庭可以更加有效地減少學前兒童心理行為問題的發生。研究表明,父母外出務工的家庭,缺乏對兒童的關愛與和兒童之間有效的溝通交流,從而對兒童的身心發育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幼兒生活的第一場所,即為母體。所以母親在孕期的身體狀況與幼兒在母體內的身心發育有著密切的聯系。若母親在孕期產生焦慮、抑郁等情緒,甚至服用精神類或其他對身體有副作用的藥物,幼兒出生后所產生行為問題的幾率將會大大增加。二零一二年,常憲國研究證明,母親孕期情緒異常或分娩時情緒異常,均會影響學前兒童的學習行為。國外等學者的相關研究結果也與國內研究結果有著極為相似之處[2]。
家庭結構,就是家庭所有成員所構成的相互作用或影響的,相對穩定的一種聯系模式。一般分為四類,分別是聯合家庭、主干家庭、核心家庭以及其他家庭。研究表明,生活在聯合家庭和其他家庭的兒童,行為問題分值最高,其次為主干家庭,最低為核心家庭[3]。由此可見,家庭結構對于學前兒童的心理行為問題也有著極大的影響。鄭名通過父母養育方式評價量表,對部分學前兒童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離異家庭學前兒童出現行為問題的幾率較高,在父母產生重大生活變故的家庭也顯得尤為嚴重。
家庭精神環境是家庭成員共同營造的生活氛圍。精神環境輕松的家庭表現為家庭成員親和度高,矛盾沖突較少,知識性較強,在這樣的家庭中,學前兒童會逐漸形成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養成正確的行為;反之在緊張壓抑的家庭精神環境下,尤其是父母經常冷戰,爭吵甚至打架的家庭中,幼兒極易產生攻擊性與破壞行為。
對于兒童的身心發展來說,正確的教養方式與態度是兒童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無限制地寵溺孩子會使兒童行為問題數目不斷增多。根據報告可以看出父親采取專斷或者冷漠型的教育方式容易使女孩的行為問題發生;母親采取放任或者專斷型的教養方式容易使男孩的行為問題出現。父母兩個人的教育方式是否相同對于孩子的成長也存在一定的影響。當父母兩個人教育方式不一樣時,孩子就會處于不穩定或者是矛盾的氛圍當中,這樣的時間較長時孩子就會出現多重心理品質,嚴重時可能會造成行為偏激。隔代教養幼兒在很大程度上會出現情緒問題。根據闡述我們可以知道教養方式與態度是影響學前兒童行為問題產生的關鍵性的因素。
除了以上因素外,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兒童心理行為問題,因為父母是幼兒朝夕相處的看護者。據調查,母親文化水平越低的家庭,學前兒童產生心理行為問題的幾率就越大。此外,幼兒學前期的看護人、甚至是幼兒生活的空氣環境等,均有可能成為影響學前幼兒行為的因素[4]。
學前兒童的身心發育均未成熟,所以其擁有良好的可塑性。而家庭作為幼兒生活的最重要的場所,應當對幼兒產生良好的心理影響,減少學前兒童的心理行為問題。在家庭中,預防學前兒童產生心理行為問題的措施有:避免母親在孕期出現身體健康或精神健康問題;重視家庭關系、婚姻關系以及親子關系,注重與學前兒童的溝通與交流;提高對學前兒童心理想法、需求的關注;對于親子之間的關系也需要得到重視,在與孩子發生矛盾和沖突時可以使用協商解決的方法。這樣有利于幫助兒童減少行為問題的發生,可以調整對孩子的期望,尊重兒童,不僅在言語上表達出對于他們的關愛,更需要在行動上來表達,這樣可以提高學前兒童的適應能力,這樣的措施對于孩子們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針對學前兒童心理行為方面的問題可以在兒童的角度上進行有效的引導。在家庭中家庭成員可以將文化融入到生活中,對學前兒童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這樣有利于解決學前兒童心理行為問題。文化經過很多年,擁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活力,有著自由開放的屬性,兒童文化已經成為了當前社會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過觀察兒童文化的特點以及文化的需求可以發現,只有將兒童文化與成人文化結合起來才能實現二者之間的共同進步和發展,廣大的成人需要為廣大的兒童建立良好的發展環境,這樣兒童才會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成人的模范作用有著很大的意義,他們都是兒童行為的指導者和規則的制定者,這就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成人文化具有一定的權威。我們需要重視這些方面的情況,以社會文化的因素作為基礎,在這個基礎上不斷進行改進和調整,這樣既可以使成人文化得到優化,也可以使兒童文化得到保護。
本文通過分析近幾年各界學者對學前兒童心理行為問題的調查結果,并參考了近幾年的文獻資料,歸納了家庭的具體影響因素,以此提出了部分家庭預防幼兒行為問題的措施,希望能夠為解決學前兒童行為問題做出貢獻,讓祖國的花朵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