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超藝 游思遠 姚 健 朱 江
(1.廣州市海珠區金影小學 廣東廣州 510310;2.廣州市第97中學 廣東廣州 510310)
近些年來,中國學校的學生體質健康報告結果數據顯示,雖然部分體質項目的測試指標不斷上升,但是部分很重要的體質測試指標比如耐力、力量等數據卻在持續下降。作為體現國家人口綜合素質體現的重要指標之一,體質健康是國家人力資源的必要保證。認真貫徹落實中央7號文件精神,始終把學生健康成長作為學校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促進學生體質健康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切入點和突破口,提高體育課堂效率,不斷提升學生健康素質。
筆者抽取了金影小學2016學年學生總體分年級、性別、各項目成績樣本數、平均值與標準差的統計數據。其中二年級的男女樣本比例分別為56和55,身高的平均值分別為123.80cm和122.00cm,標準差分別為5.55和5.00,體重的平均值分別為24.60KG和23.90KG,標準差的數值為4.30和3.40,肺活量的平均值分別為1285.70和1264.90,50米跑的平均值為11.00和11.60,一分鐘跳繩的平均值為48.80和54.30.從整體數據來看,男生的體質數值要略高于女生。整年級優秀率不高,成績在中下水平的居多,每班有幾名體測不合格的學生。筆者認為造成這種差異以及個別學生體測不達標的原因有以下三點:
在體育教學中,教師應當根據教學內容提出問題與目標,根據問題與目標設計教案,通過總結現實生活的體育動作融入課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激情,讓學生把生活經驗觸類旁通進行技術動作學習,從而掌握所學技術動作、方法以及原理。但令人遺憾的是,很多學校體育課堂沿用千篇一律的教學模式,教師教技術動作,學生在課堂中跟著學,缺乏相關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輔助項目,造成學生學習的欲望降低,沒有完成課堂目標。另外很多學校體育課堂教學跑步單元時,只單純引導學生跑步,甚至連跑步的姿勢與技巧都沒有給予正確的指導,體育課堂教學與設計理念無法充分融合,導致教師不知從何提高學生身體素質。
教師在制定教學內容設計時要有目的性。如果所教學生的力量素質差,那么在每節課完成主教材教學后,植入8分鐘的力量體能練習;如果所教學生速度素質差,那么在每節課完成主教材教學后,植入8分鐘的速度素質體能練習。同時根據學生個體差異制定多層次的教學設計,滿足優、中、差學生的學習需要,例如:核心力量訓練,優生60秒平板支撐、中等生做45秒平板支撐,差生做30秒平板支撐;下肢爆發力訓練,優生做20次連續蛙跳,中等生做15次連續蛙跳、差生做10次連續蛙跳。然而很多教師制定教學設計時,只有一個層次,強度對于每個學生都一樣,學生沒有了選擇的余地,不利于學生個性發展和主體能動性的發揮。沒有明確目的性的體育教學即便涉及面廣泛,也無法達成學生體質提升的目標。
體育課堂教學的評價,包括即時口頭評價和同一內容多次考核評價。即時口頭評價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一內容多次考核評價有利于讓學生知道自己在該項目的水平,引導學生加強技術動作鍛煉,以達到更好水平。很多體育中下生隨著年齡的增長,對體育課產生厭倦情緒,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有兩個原因是非常重要的,一是教學內容設計不科學,一是缺乏有效的學習評價。遺憾的是,很多體育教師錯誤地運用了統一的評價標準,不利于中下生的體質提高。例如50米跑,速度素質好的學生,不練也跑得快,而速度素質和力量素質差的學生怎么練也追不上速度素質好的學生,這樣導致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看不到自己練習效果,極大地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而妨礙了中下生的體質發展。
在體育教學中,教師應當根據教學內容提出貼切生活的問題,學生更容易學習和總結,從而掌握所學技術動作、方法以及原理。比如在教壘球擲遠的時候,在教學準備前先發問:怎樣才能把芒果樹上的芒果用壘球砸下來呢?怎樣的投擲方法能輕松把石子投到河對岸呢?因為學生在平時生活中玩過這樣的游戲,大腦條件反射想到怎樣投的,教師通過給學生創設情境,讓學生進行練習。隨后在體驗后進行討論,總結出用力技巧、出手速度、出手角度等投擲技術動作,學生明白只有掌握這些要素才能將壘球擲得更遠。
在進行教學內容優化時,一切的教學設計都是為了讓學生掌握技術動作為目的,在掌握技術動作的基礎上,提高自己的身體素質。教學內容優化后是否有成效,以學生對技術動作的掌握度、熟練度為檢驗標準。例如筆者設計50米跑教學內容時,為了讓學生掌握高抬腿,在教學內容里設計了越野障礙跑;為了讓學生掌握后蹬跑,在教學內容里設計了跨越小河流的游戲;為了訓練學生的步頻,在教學內容里設計了左右腳交替快速跳繩的內容。在掌握跑的技術動作后,增加穿梭跑、倒后跑、追逐跑等內容,練習中可允許學生自行想象,在規則允許的范圍內討論如何才能戰勝對手,加強冒險獲勝的氣氛,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這些源于生活內容設計,更能讓學生掌握技術動作,達到課堂教學目標,從而提升學生的體質。
(1)練習形式
練習形式的多樣化關系著學生對體育課程的興趣與具體的教學成果。當教師把體育課堂內容設計的新鮮、有趣、有挑戰性,學生們馬上精神充沛、充滿好奇心,對體育課程有著強烈的學習欲望,他們就會更喜歡運動。比如在跑步教學過程中,教師若是按照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行枯燥和重復地機械運動,學生會產生厭煩心理。但教師若是能結合教學內容進行創新,將跑步換成側步走、側身跑、后踢腿跑或者前后踢腿跑等形式,學生的學習興趣會大大增強。
(2)情景教學模式
創設符合教學內容的教學情境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生掌握知識與技能更有幫助。比如在教學肺活量練習課上,導入潛水的情景,將潛水練習劃分成深呼吸練習、憋氣練習、持續吹氣練習,通過這三步情景練習,學生快速有效地掌握肺活量測試的技術動作,保證所以學生能正確地測量肺活量,達到提高學生整體的肺活量成績的目的。
(3)提高良性競爭力度
在體育工作的展開過程中,應當具備針對性,同時遵循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進行,展開實際有效的激勵策略。例如對在體育課程中更加專心學習的學生,在學期結束時予以表揚“優秀學習稱號”并給與小紅花獎勵;對時常自主鍛煉身體的學生授予“優秀鍛煉稱號”并給與小紅花獎勵;對自覺團結討論體育課程的同學授予“團結小明星稱號”并獎勵小紅花,讓學生在學期末比誰的小紅花最多,以此使學生們良性競爭,促進學生們的團結友愛意識,使學生要不斷提高對自己的體質水平,進而學習更多的體育知識。

表3-1 2015、2016、2017年金影小學二年級男女生體質數據
(4)挖掘課堂內容,添加有效游戲
教師在優化體育課堂教學內容時,課添加有效的體育游戲,有效體育游戲是必須與主教材緊密聯系在一起,使學生的體育技能知識在不斷的游戲中得到有效的鞏固和提高。比如筆者的50米跑內容優化設計,把上課的準備熱身運動優化成熱身游戲,包括側身跑,交叉步跑等游戲;主教材先進行前后踢腳跑與高抬腿跑,接著體驗不同形式的跑(包括不擺臂跑、倒后跑、直腿跑、擺臂抬腿跑等),讓學生在體驗中知道哪種跑姿是正確的,然后把這種正確的跑姿作為自己本課學習的動作目標,進行鞏固練習;在主教材教學結束后加入8分鐘與速度、靈敏有關的動態體能練習,最后留3分鐘的放松時間下課。這樣的教學形式可以激發學生對身體鍛煉的興趣。教學內容優化形式的選擇多種多樣,游戲的選擇也多種多樣,針對不同素質的學生安排不同的體育游戲,如針對力量、速度、靈敏素質差的學生,教學內容增加俯臥撐比多、蹲起比快、擲遠比遠等游戲,這些游戲式的練習內容可以提高學生力量、速度、靈敏等素質,從而提高了學生體測的優良率。
筆者所在金影小學通過一年的體育教學內容優化,對學生體質的改善已有了明顯的增長,現將2015年、2016年、2017學年的學生體質數據做出見表格:
從表3-1可以看出,金影小學未進行課堂教學內容優化前的2015學年到2016學年,體質數據上下浮動較大,教學成果并不明顯,甚至有所下降的數據。但到2017年,二年級與五年級男女生體質數據已經大幅提升,女生不及格率全部為0,男生除了50米跑有3人不合格外,其他項目的成績不合格率都為0。而且優秀率與良好率也大幅上升。從學生們普遍提升的體質數據可以證明,基于提升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教學內容優化有效果的。
基于提升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教育教學內容優化,不僅要從教學內容出發,更要從體育教學工作者與學生的學習理念、家長的態度等多個層面考慮,不僅要緊跟時代步伐,弘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同等重視的精神,更要在培養學生體質健康的過程中樹立學生正確的體育觀念,從而促進體育教學改革與教育改革的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