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城區道北小學 陜西咸陽 712000)
信息技術課標提出要讓小學生了解一些程序設計的簡單知識。LOGO語言具有較強的繪圖功能,色彩變化較多且使用方便,簡單易學,適合小學生特點,成為小學開展計算機語言課程教學的首選。
LOGO語言是一個程序設計語言,而一提到程序,學生就會有畏難情緒。其實,程序這個概念就是為解決某一問題的指令的有序集合。為了讓學生有直觀形象的認識,我就舉例講解,如同學們的上機步驟:進入機房→開機→完成練習→關機→退出機房。再讓學生們舉出洗紅領巾、升國旗的步驟等身邊的例子,打消神秘感。再指出以上都是為了解決某個問題而受我們的大腦指令支配的,這些是和計算機程序相同的,而計算機程序的突出特點是不但包括解決問題的步驟,還要包括完成這一步驟具體的做法,從而明確了計算機程序這個概念。
再如過程調用的教學中,學生對于什么是調用,怎么調用產生很多疑問。于是上課時我就把不同的過程比做不同種類的建筑材料,用這些材料建造建筑物的過程就如同過程調用。建筑材料無外乎那么幾大類,而用它們搭建的建筑物卻千差萬別、風格迥異。這就是過程調用與建造建筑物的相同點,即用幾個過程可以通過不同形式的調用拼出各種各樣,豐富多采的圖案。而一塊磚用在一個建筑物上后就不能被其它建筑物所使用,一個過程卻可以多次被調用,這就是它們之間的差異,也是過程的一個非常重要而顯著的特點。
LOGO語言中有一節課專門介紹正多邊形的畫法。在實際教學中我償試著讓學生自己找出規律,加深理解,熟練運用。先利用學生已有的等邊三角形(正三邊形)和正方形(正四邊形)的有關知識,寫出繪制它們的命令,進而通過圖解的方式給出正五、六、七、八邊形的有關數據,引導學生逐一寫出繪制它們的命令。

仔細觀察每行命令中用波浪線畫出的數字之間的關系,很快就有同學發現:正多邊形的邊數就是重復命令重復的次數;重復的次數與每次海龜轉的角度之積都是360度。進而得出結論:畫正多邊形時,邊數是重復次數。小海龜每次轉過的角度=360/正多邊形的邊數。經過練習,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掌握的相當不錯,這給了學生一個主動建構的機會。一些學生還注意到,當正多邊形的邊數增加到一定數量后(大于36),畫出的圖形竟是一個圓。這就為圓的畫法一課打下了伏筆。
LOGO語言中一個重點也是難點,就是畫圓。一提到畫圓,幾個學生便迫不急待地發言,正多邊形的邊數增加到足夠大時,畫出的不就是一個圓嗎?我反問你能知道你畫圓的半徑嗎?你能準確控制它的大小嗎?他們都搖頭不答。
我首先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圓,然后將這個圓平均分成8份,取其中一份把弧和弦作對比,弧比弦長。再把圓平均分成10份、20份、30份……,通過圖示很快有幾個同學發現了把圓平均分的份數越多,弧和它所對的弦就越接近,當把圓無限地平均分下去,弦就近似等于弧了。這樣便引出畫圓的原理:小海龜畫圓并非象我們用圓規畫圓那樣,而是通過一段一段地畫平均分的每份圓弧所對的弦來實現的。對于這一點學生已沒有了懷疑,這在他們畫正多邊形時已得到了驗證。這樣把兩節課的內容關聯起來,學生有實踐,有體會,更易理解。問題解決了,趁學生情緒高漲之機總結畫圓的規律。既然畫得是弦,就得知道它的長度才能畫圓。弦長對于小學生來說不易計算但它的近似值弧長卻較容易計算。圓的周長學生已會計算,用周長除以平均分的份數即得到每段的弧長即就是弦長,這個問題便迎刃而解了。
例:一個半徑為60的圓平均分成36份,每份弧長=60×6.28/36。一個圓周是360度,平均分成36份即每畫完一條弦就要轉10度。根據這種算法,平均分成360份,3600份時畫圓的命令分別為:分成36份 REPEAT 36 [FD 60*6.28/36 RT 10 ] ;分成360份REPEAT 360 [FD 60*6.28/360 RT 1 ];分成3600份 REPEAT 3600 [FD 60*6.28/3600 RT 0.1 ]。
觀察、對比畫波浪線的數字,得出結論。第一個數是重復次數;第二個數是把圓平均分成的份數,這兩個數應保持一致即是所畫圓的弦的條數;第三個數是小海龜每次要轉的角度,它和重復次數相乘之積應為360,這樣才能保證畫出的是一個完整的圓。以上三個畫圓的命令因為最后一個平均分的份數最多,弦和弧最接近,所以畫出的圖形最近似于圓。
學好LOGO語言,對學生今后的學習特別是數學課將會有很大的益處。它符合建構主義的思想,給學生提供了主動參與、探索、發現、建模、實驗和自我總結的廣闊空間,使學生的主動創新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