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高新國際學校 陜西西安 710119)
《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在義務教育階段,要使學生初步形成評價與反思的習慣和意識,是提高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籌碼。反思普遍存在于學生的學習中,在小學低年級數學學習中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反思習慣,是培養學生數學學習能力和數學思維的重要保證。作為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師,要重視在教學實踐中關注學生的學習反思,讓孩子們從小樹立學習反思的意識,循序漸進的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利于學生數學知識的理解與接受,有利于學生主動的思考,快樂的學習,也有利于老師教學質量的提高,加強小學低年級數學學習中學生反思習慣的培養,為學生長遠的發展鋪路,為學生的成才奠基。
荷蘭著名數學家和數學教育家費賴等塔爾教授指出“反思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核心與動力”“通過反思才能使現實世界數學化。”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學生的數學學習要盡量具體化、形象化,不要過分注重邏輯推理和演繹。我們在教學中常常試圖以形式化、嚴謹性來規范學生的思維,實際效果并不佳,學生根本不買你的帳,以自己的方法為最佳,以自己“發明創造”的方法為快樂。遇到問題不加思索,從而導致判斷錯誤。所以在小學低年級日常的教學當中我們要加強孩子們在數學學習中反思習慣的培養,特別是聯系生活實際進行學習反思,因為聯系生活實際最直觀,最貼近于孩子們生活,這樣的反思最深刻,最易于知識的理解和接受。所以讓學生盡可能的聯系生活實際積極地進行反思,反思所學知識與生活的關系;反思所學的數學知識能在生活的哪些方面應用到……幫助小學低年級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曹才翰先生認為“培養學生對學習過程進行反思的習慣,提高學生的思維自我評價水平,這是提高學習效率、培養數學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小學低年級學生行為隨意性較大,學生在數學學習學習中肯定會遇到很多困惑,有些是個別的,有些是普遍的,也有些是教師意想不到的,還有一些是富有創新性的。可能有的問題一時難以解答,老師就應及時記錄下來這些問題,及時的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培養他們的反思意識和能力。小學低年級數學課堂中,教師選擇最佳反思時機就顯得很重要。在新授完畢或學生把問題解答完后,通過簡明扼要的提問和引導,要求他們回顧解題過程,積極的進行反思。在反思過程中考慮:
1.回憶解題的方法、過程;
2.概括解題的關鍵、注意點;
3.改進表達、操作方法。
通過學生的分析、討論和總結,使解題思路顯得自然,有條理。這樣的反思,一方面可以豐富學生思維和知識經驗,另一方面也能促學生反思能力和數學思維水平的提高。在課堂教學中,隨時引導讓學生及時反思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應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提高有著很大的幫助。
對于小學低年級學生而言,數學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往往是從學生自身經驗的基礎上提高和豐富的。如果教師忽視或回避學生這種客觀存在的認知基礎,而以整齊劃一的方式去進行課堂教學,那樣學生的學習個性將會受到壓抑,學生的創新精神也會受到挫傷。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能夠創建適當的情景,結合新知識點的學習,不時引發學生進行基于自身認知背景的反思,不但可以促進新知建構的有效實現,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張揚學生的學習個性,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在這樣的情境中潛移默化的增強。
例如:在學習“兩位數混合加減”時,給出例題“13+19-16”后,對于解題時需要注意的地方我并未作過多地講述,而是向學生提了一個問題:“根據經驗,你們覺得計算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哪些錯誤?”這一問,學生們的思維立即活躍起來,以往做題時出現錯誤的情景都出現在腦海里。
他們個個躍躍欲試,有的說:“在計算時,有可能會把加號錯看成減號。”
有的說:“在計算‘13+19’時有可能忘了進位,錯算成22。”
有的說:“在計算時,有可能把‘-16’忘了算。”還有的說:
“在計算時,有可能把16錯看成6”……從回答中可以看到,學生指出的可能出現的計算錯誤,不僅有書寫格式上的,也有計算上失誤的,還有粗心大意的,那學生為什么能如此全面地揭示計算中可能出現的錯誤呢?原因很明顯,那就是說學生可能具有類似的出錯誤的經驗。這種經驗的積累,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間接的,已經成為學生計算觀念系統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支配并影響著學生的計算活動。而這個提問,只不過是為學生創建一個反思自己以往經驗的情景,促進學生有意識的對自身的計算經驗認知背景進行搜索與反思,不但能引起學生對可能出現的計算錯誤的關注,為提高計算效率提供了保證,而且更重要的是學生通過反思,真正的將自己置于學習主體的位置,從不同角度闡述了自己的個性化想法,有效的訓練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引進“反思”性學習,為學生提供了再創造的沃土和新型的學習方式,為學生的學習注入了活力,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反思性數學學習的形成要靠教師的示范、引導,但重要的是要學生自己學會反思,并在數學學習中自己自覺地進行反思,逐漸形成一種反思的意識和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