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浐灞第二小學 陜西西安 710032)
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當今城市人口趨于多元化,學生生源多元化,成長環境復雜化,知識水平梯次化。面對這些孩子,這樣的課堂。我們一線教師在思考:怎樣能讓孩子們身心安“靜”下來,思維靈“動”起來?讓課堂生動高效。有思考就有改變。經過長期的實踐,分析,完善,初步形成了適合我校學情的小學數學“靜動結合”課堂教學模式,下面,結合北師大版第三冊《課桌有多長》一課,詳細解讀小學數學“靜動結合”課堂教學模式。
“靜動結合”教學模式告別了傳統教學中,“靜”的課堂,教師一個人,一種思維貫穿始終,孩子們標準的坐姿,整齊的回答,統一的練習。這種被動的學習耗時、費力、低效。既違背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又無法激活學生的創新意識。“動靜結合”教學模式改變了新課程改革后,課堂由靜而動,興致勃勃地導課,熱熱鬧鬧地小組合作,轟轟烈烈開展活動。可是這樣的課堂學生卻很難靜下心,投入到對知識的探究中。因此,尊重學生認知規律,適時的動靜轉換才能提高課堂效率。
“靜動結合”教學模式中的靜指的是環境的靜、肢體的靜、心靈的靜、表現在自主的閱讀、獨立的思考、專注的傾聽、認真的書寫、因為靜能生慧;動指的是行為上的動,思維上的動。表現在動口、動手、動腦。針對問題能夠發表個人見解,展開討論,投入對“真理”的思辯中。動靜的有效結合,思辨之中又不乏靈動,才能激活課堂,更能培養學生的思維以及創新能力。
“靜動結合”教學模式分三個環節:自主閱讀、思辯探究、有效評價。
閱讀是人類汲取知識的主要手段和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掌握閱讀方法,養成閱讀習慣是小學教育的重要任務。目前,這種閱讀能力的培養似乎只限于語文學科,實際上,“讀”在數學學科非常重要,讀是分析,理解的基礎,沒有認真的讀,就談不上正確解題,沒有讀的習慣,就不能清楚的理解題意。同時,“讀”是一個人的活動,讓孩子靜靜的閱讀,實際上就是給孩子了自主學習的空間。這一環節,肢體上的“靜”成就了思維上的“動”。
開課之始,讓孩子打開課本默讀文本,讓孩子知道我們要學習什么?嘗試在自身的經驗基礎上,理解文本。這時低年級的孩子要指導孩子“手眼同步”,邊讀邊勾畫,可以是重點,也可以是不理解的部分,或者有自己看法的要旁補。這一步相當于“瀏覽”,下一步就是“精讀”了,數學上是“以疑帶讀”,帶著老師出示的問題再次去讀,去理解,去分析。這里老師的問題可以設計成學案,也可以是卡片出示,或者板書。內容則是以問題的形式展示本節課的知識點,重難點。
這個環節,學生們通過兩次不同的“讀”,對學習目標,內容,知識框架有了一定的感知;對不理解,不確定的內容有了勾畫記錄;對有不同見解的,不同思路的知識點有了旁補;最大限度發揮自身能力。同時“以讀促辯”,為下個環節做好鋪墊,不理解的內容學生就會在下一環節中有意識的主動傾聽,學習;對于不同的思路就是辯論時最有力的“武器”。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變講堂為學堂,關注學生探究,思辨的過程。引導學生在學的過程中進行有效的爭辯,促使學生在思辨中探求“真理”,學生們靜靜的傾聽,獨立的思考,有力的爭辯。思維在這種互動式的交流中,互相碰撞,互相啟發,互相提高。有效地培養學生敏捷的思辨能力、表達能力以及合作能力。
這里的“辯”,不是“亂辯”,無組織無紀律,無方法無方向。而是在老師的指導下,對知識點的理解發表自己的見解。這一環節是“靜動結合”教學模式的精髓,當一題多解時,辯可以打開孩子們的思維,各抒己見,讓學生進行觀點和思想的碰撞,展示各自獨特的方法,最終比較,優化出最佳方案;當知識點,概念混淆時,通過辯論,辨析兩者的異同,幫助學生清晰理解,牢固掌握,準確運用;當突破重難點時,組織學生辯一辯,,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比教師反復講解,反復強調效果好得多。
辯論方式也是多元化的,當大部分學生都是一種觀點時,可以進行“多對一”辯論,幫助個別學生理解,掌握知識點。當某知識點爭論很大時,教師適時組織一場“多對多擂臺”讓持有不同觀點的正,反方有序的闡述自己的觀點,要有理有據。同時持同一觀點的同學可以補充,強調。教師適時介入,可以是辯論方,也可以是組織者,引導者,甚至是決裁者。帶領學生最后達成統一。讓全體學生親身經歷這種記憶深刻的時刻,高效課堂隨之就誕生了。
小學數學的評價方式多種多樣,無論那種評價方式,都需要孩子在安靜的環境中,回顧所學知識要點,理清方法,思路。把“一盤散沙”歸總,整理。從而加入到自己的知識體系中。
要把當堂所學的數學知識內化到學生的認知結構中,隨堂檢測是必不可少的。當堂練習力求回扣目標,照應過程,知識考查和拓展提升并重。學生在階梯式的練習中鞏固了知識,產生了自信.
數學日記也是一種非常好的綜合評價方式,學生能把自己在學習數學歷程中的親身經歷和體驗通過數學日記寫下來,可以對自己所學的數學內容進行總結、反思。教師可以通過數學日記中了解到學生理解問題的方式,看到學生的解題思路、推理過程、數學知識的掌握情況以及還存在的問題,從而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
“靜動結合”教學模式中三個環節環環相扣,“閱讀”是“樹根”,“辯論”是強大的“樹干”,“評價”是水到渠成的“果實”,只有樹根的營養豐富,基礎扎實。才會促進枝干的成長,壯大。有了枝干的支撐果實才會豐碩。而“靜動結合”是一切的保障,貫穿于整節課,每個環節。教師在課堂上根據孩子們的發展需要有效的處理好“靜教學”和“動教學”,才會使我們的課堂快樂,高效。才會最大限度的提高孩子們的自學能力,閱讀能力、傾聽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整理能力,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