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瓦房店師范學校附屬小學 遼寧大連 116300)
央視《經典詠流傳》《中華詩詞大會》等文化節目火爆熒屏,為樹立民族文化自信發揮了重要的主渠道作用。中華經典傳統文化承載著民族精神、人文情懷、道德理念和審美情趣,集中反映了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現代學校教育應當成為經典文化傳承的生力軍,教會學生傳唱民族經典,堅定文化自信,落實好十九大報告提出的“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目標要求。因此,在學校教育中,不僅僅是語文課,音樂課更要肩負起傳承吟唱中華經典的任務,音樂老師應勇當傳播中華文化的引領者。
我參與學校組織的網絡環境下吟唱中華經典的課題研究,在我的教學陣地音樂課上進行了大膽嘗試。總的體會是充分發揮網絡作用,有助于課堂吟唱經典古詩詞,不僅提高了學生音樂審美能力,也使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弘揚,詩中有樂,樂中有詩,讓音樂課真正成為藝術的殿堂,也成為傳播中華文化的大舞臺。
我國第一首詩歌集《詩經》,最早就是古人用來傳唱的。《孟子》說:“誦其詩,讀其書。”《莊子》記載:“孔子讀《春秋》,老聃踞灶觚而聽。”中國古詩詞從語言特點來看,或雄渾蒼涼、境界高遠,或激越豪放、恬淡閑適,或深婉細膩、清新明麗,中國經典文化,極具漢語韻律的美,都具有易傳唱易歌詠易普及的特點。
起自《詩經》,下迄清代,整個中國古代社會各個重要歷史時期均有杰出詩人和經典佳作。從作品風格看,有田園詩派、邊塞詩派、豪放詞派、婉約詞派等;從詩詞體裁看,詩、詞、曲以及古代民歌,五、七言絕句、律詩、歌行、長調、小令等等,無不齊備;從詩詞內容看,抒發感情、關心民生、探尋哲理、懷鄉思親、愛國言志、模山范水、詠史懷古等。這些膾炙人口的中國古詩詞傳世佳作,極具藝術感染力和美學價值。
這些經典的文化,在網絡上都有海量儲備,方式或吟誦或唱詩,或慷慨激越,或淺唱低吟,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搜尋甄別利用好這些資源,提高經典文化傳播辨識度,更好地傳播弘揚中華經典文化。
在音樂教學中,我利用網絡找到經典的曲目,與學生一起吟唱,從中感受經典文化穿越時空的魅力。比如,王菲演唱的經典曲子《但愿人長久》,吟唱的是蘇軾的詞《水調歌頭》。教學過程中,我從網絡上下載曲子和視頻,和學生一起欣賞,并跟著一起誦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在吟唱中,我引導學生感悟蘇軾對胞弟親人天隔一方的思念,對世事變遷的感慨之情,也從中表現出蘇軾對人生所持的豁達積極樂觀的情緒,從中領略經典詩詞獨具韻味的美。
經典之所以經典,是因為它真摯的情感能跨越千年而不朽,輔之以音樂的形式,通過媒體網絡面向大眾傳播,比單純地依賴書齋閱讀,更容易傳播和被大眾接受。小小的苔花綻放出的牡丹之輝溫暖了無數尚在奮斗中的平凡者;古拙的來甦唱出的夕陽西下搔到了無數只身在大城市闖蕩的“斷腸人”心頭的凄涼;懷抱“銅琵琶”的教授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嘶吼炸出了無數職場失意之人新的希望……通過網絡傳播,這些經典詩句即便是在千百年后的今天,照樣能夠喚醒時代的共鳴,喚醒我們內心深處那些的柔軟的情愫,古今情感的共融為這些傳世的經典再次迎來了新的契機。
音樂課教學為經典文化的傳唱創造了良好氛圍。在音樂教學中,我帶領學生用心去體驗中華文化的情,借助網絡環境下海量資源和便捷的應用,去揣摩體驗中華情。我的體會是,要通過反復朗讀,吟唱才能入境入心,進而情到深處。課堂上,我教古詩吟唱,以音樂為手段使古詩詞的學習得以情感化。詩樂結合,以學生體驗,學生表達為主,進行充分體驗和表達,讓學生在吟唱的過程中感受經典詩詞內在的情愫。
在教學中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教學媒體結合起來,這樣的音樂唱詩課便生動起來,豐滿起來了。我在音樂課上把音樂知識和賞析古詩詞賞析融合起來,能視唱五線譜,建立精確的音準、節奏、節拍和音樂速度概念;具備一定的音樂鑒別能力和藝術品位;能夠有表情、韻味的朗誦歌唱經典詩詞。比如,我教學李叔同的《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我先是讓學生欣賞酷狗音樂的葫蘆絲版純音樂,一曲悠揚的旋律完畢后,然后讓學生收看樸樹版《送別》視頻,視頻中樸樹唱著動容,滿臉淚水的鏡頭深深地定格在學生心中,也把經典文化的情結烙印在學生心中。接著,我講述了這首詞的創作背景,李叔同在日本留學時,創作了《送別》,從而成就一段經典傳奇,加深了學生對這首次詞的理解,使學生明確經典文化是先人創作的,后人需要不斷學習和傳承,讓中華文化千古傳頌。
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美國總統特朗普時自豪地說,這個世界上歷史文化沒有斷過流的,始終傳下來的只有中國,我們叫龍的傳人。中華文化傳承五千年來,從未中道斷絕的歷史傳統以及不斷積淀的精神內核,擁有著非凡的吸引力。馮友蘭曾說,“蓋并世列強,雖新而不古;希臘羅馬,有古而無今。惟我國家,亙古亙今,亦新亦舊。”撫今追昔,中國人學經典文化熱,外國人學漢語熱,都是基于中華文明經久不衰的魅力。作為一名龍的國度老師,一名一線音樂教師,在今后的音樂課堂實踐中,還要不斷探索新的經典傳唱模式,讓學生真正喜歡音樂課,喜歡古詩詞,把我國優秀傳統經典文化世世代代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