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健 呂 凌
(1.沈陽市和平區南京街第一小學 沈陽 110166;2.遼寧中醫藥大學 沈陽 110847)
小學是人生教育的啟蒙階段,是個體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在小學生中開展堅實有效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于培養身心健康、自強自信、善于創新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是一項關系到國家前途和命運的希望工程,故在此專文探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入小學校園的有效方法與措施,望與同道群策群力,共襄盛舉。
《論語·季氏篇第十六》指出:“不學禮,無以立。”中華民族向來是禮儀之邦,“明禮”當為小學生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內容。趙增敏[1]認為 “禮”學素養教育是對學生實施優秀傳統文化、禮儀、道德等的教育, 重在增強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 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筆者認為,小學“眀禮”教育應包括校內教育和校外教育兩部分內容。
校內教育可以通過師生禮、同學禮以及課堂輔講等形式開展。師生禮即見面時學生要主動向老師問好,而老師也要積極回應,做到“禮尚往來”,營造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同學禮即同學間要做到“有禮則安”,從禮儀、禮貌和語言方面加強言行修養,營造團結互助的同學關系;課堂輔講即在語文、數學、英語、品德、科學等課程的教學中實施眀禮教育, 比如稽首禮、稱謂禮、著裝禮、餐桌禮等等。
校外教育可以通過家庭、社會兩部分力量來實現。一方面,家長要做好榜樣作用,在日常生活中言傳身教;另一方面,社會應多組織相應的活動,使學生通過踐行的方式受到教育,加強禮學素養。
音樂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猶如一杯醇香的美酒,雖然歷經時代變遷,卻仍能凈化心靈,稀釋煩惱。[2]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音樂教育并不是音樂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
古代社會中,人們用歌記載歷史,于是各民族便有了專門的敘事歌、人類起源歌、萬物起源歌;人們用歌溝通人神兩界、跨越時空,于是有了祭祀歌、鬼歌;有了各種各樣的禮俗歌。可以說,唱歌是民族文化傳承的普遍手段,通過欣賞傳統民族樂曲,學生可以直接從音樂本身和文化背景方面整體理解中國傳統文化,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如歌曲《看龍船》表現了端午節熱烈緊張的賽龍舟場面和興奮激動的心情。在學唱時可通過深入講解端午節的來歷以及為何在這一天吃粽子、賽龍舟,分析南北方在端午節習俗文化方面的差異及其原因,從而加深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與傳承。[3]
再如中央電視臺的創新欄目《經典詠流傳》,即是通過吟唱的方式傳承古代詩詞,朗朗上口,便于傳誦,許多經典的詩歌得以再次閃耀學生的思想之中。清代袁枚的《苔》告訴我們“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在優美的旋律中帶給孩子們自立自強、不被惡劣環境打敗的力量,有助于引導學生為現代文明追本溯源,樹立文化自信。
中醫學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形成發展過程中融入了古代先賢的思想智慧、文化傳統和醫療經驗,其發展、創新、傳播都帶有明顯的中國文化烙印。在小學生中開展國醫教育,對于加強國民健康素質、推進“健康中國”戰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提出“推動中醫藥進校園、進社區、進鄉村、進家庭,將中醫藥基礎知識納入中小學傳統文化、生理衛生課程。”浙江省率先在五年級小學生中開展了《中醫藥與健康》課程;上海中醫藥大學構建起包括科普讀本、網絡慕課、中醫藥實踐工作站訓練營等在內的系統體系[4];遼寧中醫藥大學頤生妙趣堂團隊在其公益課堂中,充分利用“象”思維進行教學,采用少兒喜聞樂見的形象比喻說明深奧的中醫理論,如將中醫中的邪氣比做灰太狼、將中醫的脾胃系統比成榨汁機等等,來提升小朋友們的興趣,使小朋友們不只是聽中醫、學中醫,而是讓小朋友們在課堂中埋下一顆對中醫感興趣的種子,激發他們探索古人智慧的興趣,從而增進青少年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認同,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與民族自信。
綜上所述,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是我們在新時代進行青少年道德建設的重要思想養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入小學校園的教育方式,不以說教為目的,而以育人為目標;不以成績為標準,而以素質為核心;不以課程為條框,而以興趣為引導。傳統文化教育與當代教育的融合不是“畢其功于一役”,而要隨時代發展不斷反思,不斷探索,不斷進步。
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里指出:“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入小學校園的教育過程,有助于孩子們在“學而時習之”的輕松氛圍中達到“樂知”的境界,得到文化基礎、自主發展和社會參與等多方面的提升[5],從而引導他們在未來的人生中能夠“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成為“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