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壽第二中學校 四川眉山 620575)
因此,我們探討一下高中物理教學實驗的創新與實踐重要性,怎樣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物理是一門以實踐為主的自然科學,其開設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實驗技能,培養學生發展性思維,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然而,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因高考重在理論考核,直接導致教師將理論知識作為課堂重點,實驗課堂開展少之又少,隨著學習重難度的增大,傳統教學方式不能最大滿足學生需求,引進創新實驗,教學重點是提高學生物理實踐能力。[1]
很多教師在講臺上演示物理實驗,學生不能動手,只能在下邊觀察,試驗觀察并不是很仔細,對物理知識理解不透,實驗課程的開設,難以發揮其應有教學作用。在面對物理教學中的重難點時,題海戰術成為主體,嚴重限制了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抑制了學生對物理學科的興趣。[2]
物理學科發展至今,大量實驗是根本。然而,在我國高中物理教育中,因傳統教育方式的影響,教師往往忽視實驗教育的重要性,很少給予學生試驗機會,為了高考,為提高學生物理做題能力,教師盡可能減少學生進入實驗室的做實驗時間。造成了學生學習物理的主動性不高,壓力大,心理負擔重,教學效率當然不高。另外,在實驗過程中,多是依靠課本內容開始實驗,學生很少參與實驗設計環節,在進行實驗課時,學生樂趣被枯燥的模仿取代,實驗課程難以發揮效用的同時,大量浪費了學生學習時間。[3]
在實驗課堂上,教師進行實驗演示學生很少親自動手機會少,學生觀看體會并模仿試驗。如此,實驗本身價值并未發揮,在實驗課上,學生很難真正學到知識,學校與教師對物理實驗課的重視度逐漸降低,學生動手操作能力減少。甚至于,某些學校全面取消實驗課,僅僅為學生播放實驗錄像以供了解,以此節省時間,為學生提供更多做題時間,提高學生物理做題能力。
(1)演示實驗引入課題能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欲望
創新實驗具有真實性、形象生動等特點,學生進入高中后,思維非常活躍,經過初中的基本教育,對物理的學習興趣非常濃厚并且物理初步知識已經基本掌握。因此, 設置一些探究性的創新實驗來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教師要設置新奇的演示實驗為學生創造一個愉悅的學習環境就非常重要。如:學習牛頓第一定律時,可利用乒乓球等作為實驗工具,讓嬌小學生吹乒乓球,輕易能夠吹起;讓強壯學生吹乒乓球,卻吹不起來,以此吸引學生探索欲望。實際上,吹不起的乒乓球內被灌輸了小鋼珠。學生通過對兩個乒乓球的觀察,配合“質量是慣性唯一量度”相關知識,提高學生對物理知識的掌握。
(2)在演示實驗中引發思維沖突
思維沖突是學生能夠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并提高物理知識應用能力達到思維拓展,如:在講解牛頓第三定律時,教師可利用“以卵擊石”的典故并添加“蛋碎瓦碎”的現象,引發學生矛盾沖突,提高課堂趣味性的同時,拓寬知識范圍,拓展學生思維,讓學生理解透徹物理知識。
(3)利用演示實驗提供感性素材
教師在演示創新實驗展示物理過程與物理現象,觀察物理的表象,提高學生感性認識的激發學生認知沖突,為學生建立物理模型、如:教師把“力不能維持運動的原因”設計為學生“牛頓第一定律”教學實驗題,能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另外,在試驗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實驗過程放置到多媒體上,以此發揮更好效果。
教師可徒手進行分組試驗。對于該類試驗,基本不需要特殊器材,手是主要試驗工具,利用雙手,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對物理的親近感,增強學生物理知識。如:可利用兩個手指相互拉或推的感性認知來體驗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理解牛頓第三定律的實際應用效果非常好。
教師可引導學生自組物件展開試驗。在分組試驗設計時,學生很少能夠自掏錢包購置實驗器材,因此,引導學生自組試驗物件提上日程。如:學習平拋與自由落體運動時,可運用彈珠展開試驗,如此既能開設試驗,提高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透而深,事半功倍,發揮分組試驗的作用。
當前,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在物理試驗課上,實驗設計與實踐的創新性成為教師思考重點,以期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增強學生物理實踐能力。如:在運動與力方面的內容講解時,教師可開展“一張紙試驗”,通過將紙張不斷改變形狀,展示其自由落體的快慢,充分發揮實驗課的作用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生對物理學習的熱情。
物理試驗的創新能對高中物理教學水平提高起到促進作用 。高中生具有較強的想象力與好奇心,教師可充分利用學生特點,依照課程內容,設計創新型物理試驗過程中以學生主體地位,增強學生創新能力,增強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物理學習效率,提高物理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