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寧市城西區黃河路小學 青海西寧 810000)
生活化教學即老師在教學活動中指導學生學習知識和了解生活實際的教學活動,以達到教會學生體會知識的價值和感悟生活的道理。對小學數學教學而言,其是一門實踐性和實用性很強的學科,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存在諸多聯系,所以廣泛推行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其實早在1934年,陶行知先生就明確提出了學習與實踐相結合的道理,其主張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得到了教育界的一致認可,這也為后續的生活化教育提供了理論支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實施,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都得到了有效的改善,這使得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得以提高。但是從當下的小學數學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其依然受到了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部分老師采用題海戰術或填鴨式教學的方法來開展小學數學教學,忽視了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雖然學生的卷面分數得到了提高,實則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給諸多小學生帶來了沉重的學習負擔,這在一定程度上拖延了新課程改革的步伐,不利于生活化教學的順利實施。所以,生活化教學是當下諸多學者共同研究的課題,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1]
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即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在教學活動中融入生活元素,充分開發教學中的各項資源,引導學生領悟和正確認識數學知識,真正做到數學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效果。因此,數學老師可以將生活情景和學生感興趣的事物作為教學活動的切入點,提高數學知識和學生實際生活的聯系。生活中的吃穿住用行都與數學知識息息相關,比如超市的蛋糕可以聯想到幾何圖形,商場衣服打折可以教會學生算乘法,根據學生每天上學的路程和時間可以算出速度等。通過對學生身邊數學知識的講解,可以讓學生覺得數學知識就在身邊,并且能夠嘗試應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2]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且學生的學習興趣往往與教學質量存在直接的關系,通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進一步強化學習效果。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興趣愛好的形成階段,學生雖然對未知的事物感到好奇,但是其存在注意力不集中,興趣愛好易變的情況。所以,數學老師只有通過生活化教學,在實際生活中提煉出教學內容,并讓教學內容回歸到學生的實際生活中,讓抽象的數學知識具體化、形象化,做到學生求知欲和好奇心的持續激化,才能讓教學活動更好適應學生的認知特點,解決學習興趣和教學效果低下的問題。
(1)引導學生從數學視角觀察生活
數學知識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數學老師應該注意培養學生的觀察力,通過從數學的視角來觀察生活,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首先,數學老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通過引入生活中的是事物來幫助學生更好學習和掌握數學知識。然后,突顯出教學活動的趣味性,數學老師不僅要講明知識內容,而且要通過示范、模仿等方法來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最后,新課程改革在小學數學教材中融入了很多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內容,數學老師需要做到對教材資源的充分開發,力求做到知識的呈現與學生的思維特點相符,注重調動學生的注意力,以實現對數學知識和生活實際的認知加工,讓學生更好形成數學知識。[3]
(2)了解和掌握學生的生活實際
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要求教學活動不僅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更要符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這就給數學老師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數學老師只有詳細了解和掌握學生的生活實際,才能展開合理的教學方法,以提高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生活實際除了包含生活接觸外,還應該包含學生的家庭背景、興趣愛好等內容,比如零花錢的合理使用、周末時間的安排等,力求從生活實際中尋找出與數學教學內容相關的知識和切入點,逐步培養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的本領,進而養成積極動腦、勤于思考的能力。[4]
(3)創設情景教學
數學語言較為抽象,而且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要求較高,單純的知識傳授無疑是枯燥乏味的,究其原因,還在于傳統教學方法使得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脫離,缺乏對學生的感染力,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數學老師可以通過創設情景的方法來將枯燥乏味的數學語言轉化為富有感染力的生活語言,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做加減乘除的綜合運算時,數學老師可以讓學生根據商品的單價、銷售量和成本來計算超市一天的營業額,學生在解決情景問題的同時,不知不覺學會了綜合運算的方法,既提高了教學效果,又促進了小學數學教學的生活化發展。
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不僅與學生的素質教育息息相關,而且可以通過生活元素來替代知識難點,幫助學生更好掌握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因此,數學老師一方面要認識到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重要意義,積極踐行新課程改革的各項要求,把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落實于平時的教學活動中,另一方面要把握好開展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方式方法,強化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幫助學生做到學以致用,以促進學生的全方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