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陽天津高級中學 陜西漢中 724300)
在網絡環境下運用評點法,就是借助網絡平臺對文本的一種鑒賞。網絡憑借快捷、寬泛等自身優勢對語文教學有非常大的幫助,時下,高中語文小說教學面臨困境,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在網絡環境下運用評點法在指導學生讀書和作文方面有較好的效果。
評點最重要的基礎就是閱讀,在評點任務的驅使下學生必須首先進行小說閱讀。無論面對書本還是面對網絡,學生面對的文本內容都是一樣的。針對有些節選后的的小說,學生更能通過搜索,看到小說前后的相關的文字,如學生對《林黛玉進賈府》和《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邊城》等長篇節選小說前后內容的搜索閱讀,更能熟悉小說情節,領略環境,把握人物形象。而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往往通過語言講授讓學生熟悉相關文本。學生通過這一過程更完整地讀到作品的原滋原味,領略到不同于影視藝術的文字的魅力,語文閱讀在小說教學中落到實處。
學生閱讀過程必定有諸多思考。傳統評點法在閱讀過程中文人用筆記下自己的思考,而今,學生通過評點文本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在網絡環境下,學生通過鼠標和鍵盤記錄下自己的最真實的想法。無論傳統還是創新,學生的這一過程,無疑就成為依據文本的二度創作,而且這種創作有理有據,有感而發,言出于衷,摒棄了平常寫作中的言之無物的弊病。
同一班級學生語文素養有高有低,如果老師一言堂,那顯然不符合學情。甚至出現學生對課堂不感興趣,產生“我與教學無關”的想法而無所事事。
在網絡環境下小說評點法閱讀教學力圖讓每個學生有事可做。小說評點教學內容寬泛,可以評價主題思想,評價人物性格,評價小說情節,評價寫作方法,評行文線索,評細節描寫,評鋪墊,評伏筆……,諸多方面,不同層次,不同愛好的學生總能從中讀后得出自己的思考,內容不同,方法各異。鑒賞原本就是個人的,同一對象,不同的人,從不同角度來看,勢必見仁見智。因為小說評點內容寬泛,所以評點方法五彩紛呈,或褒揚,或貶斥,或調侃、或質疑、或反詰,可反可正,可莊可諧,思維靈活自由,語言不拘一格。人人覺得這種閱讀是有收獲的,或多或少從中受益,充分利用文本資源,各得其所。如此以來,收獲的快樂洋溢其間,語文教育的快樂就體現出來了。
相比較枯燥的文章而言,小說在語文教材中應該是受人喜愛的文學形式。但高中語文教材中所選小說均篇幅過長,一方面由小說本身性質決定的,另一方面是編寫教材者的原因(優美的微型小說幾乎未被選入)。以至于教師對小說是“愛你在心口難開”, 教師教學或被洋洋灑灑的文字掩埋,無法切入,無從下手;或脫離文本,天馬行空,眼花繚亂,表面熱鬧,實質空洞,對文本的內涵的分析和領悟如蜻蜓點水,不及要領。更有甚者用音像資料代替文本閱讀。用音像簡單代替閱讀,視作者創作意圖、編者編寫意圖不顧,遠離文本,學生的樂趣不是來自于文本的閱讀,這樣,從根本上失去了閱讀的意義。
網絡環境下的評點法閱讀教學借助網絡這種手段,它不是脫離文本,而是更加尊重文本,可以有效避免教學拓展脫離文本,避免小說教學音像化、簡單化,使小說教學少一些敷衍,多一份實在,使網絡教學少一些浮華,多一份沉思,褪去一些功利色彩,增加一點語文素養,把提高學生讀寫能力落到實處。
傳統的小說教學往往是教師先閱讀文本,教師同文本對話,然后教師同學生對話。這個過程中教師充當了主體角色。而在評點教學中學生直接同文本對話,摒棄了來自其他途徑固有的成見和教師的影響,直接感觸文字,從文字中感悟思考,而后同已經閱讀文本后的教師以及更高深的評點者對話,和做過評點的同學交流。
傳統教學教師為主體,缺乏師生互動,教學活動沉悶,教師講得累,學生聽得煩,自然興趣全無。評點教學過程學生的主體地位凸顯,師生互動增強,教學相長,教學活動輕松有效。傳統教學學生的鑒賞過程隨教師講授結束而結束,評點與教學的過程可以延伸到課堂之外學生感興趣的諸多領域。
讀寫能力的訓練應該是高中語文小說教學的重中之重。評點教學要求學生拿筆在小說的字里行間,頁眉頁腳寫出自己的感悟、見解,由于篇幅限制,學生不可能在有限的空間里進行長篇大論,有時用一個字、一個詞、一個成語、一個短句,甚至一個標點就可以表達學生的內心感受。網絡環境下的評點法閱讀教學也是如此,。在此過程中,學生的評點面對文本、老師、同學、先前的評論文字、以及更多的網民。學生要考慮到用字的準確,遣詞造句的適當,避免了平時作文中的亂用字詞、廢話套話現象,真正做到言之有物、用語得當,惜墨如金。久之,可以培養學生對字詞的感悟能力和較好的語言運用能力,增強簡練為文的意識,養成嚴謹的文風,在網絡環境下對自己的言論負責 。
評點就是讀者依據文本寫出的讀書的心得體會,而在網絡環境下的小說評點法教學,它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可以縱情揮灑的合適的便捷的舞臺。它隨手成文,只言片語,言簡意賅,儀態萬方,促使學生閱讀,錘煉學生作文。網絡環境下運用評點法在小說教學活動中簡單易行,事半功倍,值得推廣。高中語文教師,應嘗試運用這種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