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 云南保山 678000)
教師的心靈,具有審美性,這種審美,是基于時代造成的。每一個時代,總是賦予教師心靈的美的超越,故而,依托于時代所營造的美學意境,完全可以對教師的心靈作美學意義的評價。
教師心靈的純粹,是教育美學“大美”的內在質點。
教師純粹的心靈表現,是儒家倡導的“仁”?!叭省敝模P愛在不是一己的心理舒適,而是教育情感發自心靈的純粹。因此,教師心靈純粹的審美,可以作為教育美學所探討的對象。對于教育美學而言,什么可以納入教育美學的范疇?當然要建立對立統一的關系,還需具備一個質點。在教育美學中,對立統一的關系,指的是教與被教,質點,則指的是教師的心靈。教師的心靈,具備了這個質點的特質,是必然可以建立教育與被教育的辯證關系的。當教師心靈作為承載質點而將被教育者的心靈作潛移默化的提升,并對社會產生無形的但是確實是巨大的正影響,那么,這個質點就是美的。由美的質點而溝通的對立統一,可以形成“大美”。
教師心靈的純粹,具有深度的美學意義。
從教育美學的本質來講,通過教師心靈的純粹所建立的美,表達的是教育者主體自身的“教育美”的信念,自心靈深處即認可的對“教育美”自身價值的追求而帶來的心靈愉悅感。教育可以產生美,這是美的無限。教育的美來自教育者的心靈,因為教育者在心靈深處,是對教育宗教般的虔誠。教育的虔誠也激發了教育的情感——教育審美情感。正如當代美學大家陳望衡在其《當代美學原理》一書中所認為的:“審美情感的精神性主要體現在它與理性的統一上。情與理融合是審美心理的重要特點”[1],他還認為,審美情感具有主體性,即使不是對象的情感而是審美主體的情感,才構成美感的本質。依據這個原理,教育審美情感的主體性,就是教育者心靈活動的精神主體,教育審美情感用理性的方式促成教育行為的實施,并把握在陶冶被教育者心靈,蕩滌被教育者心胸,用潔凈的理性來與審美情感結合,創造精神的美的世界。
將教育審美美學延伸思考,作為教育者主體存在的美學思想中,師德美學與教育美學是同步的。完善人格、人品,提升教育者的個人教育美學的品操,是教育美學不斷進步的理論支持與推動力,也是教育美學的分支。
師德美學,以教師個人的修養來提升個人的美學素養。師德美學的意義,在于從倫理學與社會學的約束中,形成師德的形而上的沉思。故而,師德美學有著倫理學的影響,這個影響,還是比較重要的。自古以來,我國的教育中,有師即父的稱謂。所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也就是說,師在倫理學上的定位,是與父等列的。父之地位,形成了一個小宇宙,是“家”概念的主范疇。沒有父,就沒有家的安寧與穩定,也就不能形成父權體制所造就的“父”之美。所以,由“父”而演繹的“師”,無疑其地位是至高的。
在社會學中,師的美在于其權威性、專業性與類似至親的無間性。此三點,也決定了師在社會學中,與父之名而實歸。師德,成為美學,也是理所當然的,因為師德的無尚地位,在于其影響的潛移默化。在中國的師德美學中,一直提倡授人以魚沒入授人以漁的觀點,而“漁”,更首先重在“做人”。育人的成功,不在于一時,而在于一世。當師德所產生的個人人格魅力——即師德之美,與社會的道德規范與正能量的價值一致,那么,這個師德的美,就是被尊崇的。而美具有永恒性,師德之美,也有永恒的一面,但是需要用一生乃至于幾世來驗證。
師德美學的美的核心,在于師德作為審美對象,是無形的。師德美學的核心,就是師德能夠作為品鑒的美的對象,在率先垂范的作用下,彰顯教育的偉大。李澤厚先生說過:“(審美)有了這一份態度,就給現實俗世增添了圣潔的光環,給熱衷與人際倫常和名利功業者以清醒冷劑。使被種種異己力量的奴役所扭曲者回到人的自然,回到真實的感性中來”[2]。宗白華先生也說過:“美對于你的心,你的美感是客觀的對象和存在。你如果要進一步認識她,你可以分析她的結構、形象、組成的各部分,得出諧和的規律、節奏的規律、表現的內容、豐富的啟示,而不必顧到你自己的心的活動。你越能忘掉自我,忘掉你自己的情緒波動,思維起伏,你就會像一面鏡子,照見了一個世界,豐富了自己,也豐富了文化”[3]。當前社會,缺乏師德,就是將師德美學的純粹化為蕪雜的凌亂的自我貶低。缺乏師德,也就沒有師之美可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的講話中說,我國藝術家應該成為時代風氣的先覺者、先行者、先倡者,通過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文藝作品,書寫和記錄人民的偉大實踐、時代的進步要求,彰顯信仰之美、崇高之美。文藝工作者要自覺堅守藝術理想,不斷提高學養、涵養、修養,加強思想積累、知識儲備、文化修養、藝術訓練,認真嚴肅地考慮作品的社會效果,講品位,重藝德,為歷史存正氣,為世人弘美德,努力以高尚的職業操守、良好的社會形象、文質兼美的優秀作品贏得人民喜愛和歡迎。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也驗證了本文作者所設想的,教育美學與師德美學是共融的,它們作為美學的一個分支,共同推動了教育整體的進步與發展。首先,教育美學用自己的教育實踐,實現教育的信仰與崇高之美,在教育者的心靈中,需要做到探索帶來的審美愉悅,用學養與修養來提升自身的美學品味。只有這樣,教育美學才是為歷史所重視的,為歷史所檢驗為正確的美學。而師德美學,則需要在教師的“德”上,與社會的發展同步,與時代同步。
教師教育的美,具有情感的感召力,師德之美,亦具有情感感召力,兩者的融合,是時代進步的必然,更是教育美學與師德美學未來的發展之路。老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教師教育美學與師德美學所展示的,正是“大美”?!按竺馈?,不需要過多的宣揚,而是潛移默化在學生的心靈中,潛移默化在對學生情感的陶冶上。作為教育美學與師德美學所實施的對象,就是學生。學生在情感方面所形成的美的素養,是檢驗教育美學與師德美學的標準之一。因此,要求教師教育與師德,在美學上,必須要融合在一起。不具備教育美學的教師,沒有師德的教師,就不具備教師的基本素養,也不具備教師的資格。所以,兩種美學融合,也是檢驗一個教師是否合格的標準。教育美學與師德美學,是缺一不可的,僅僅在教育中體現美、融入美、昭示美,還完全不夠,還需要有正能量的師德。否則,就會迷失方向,在自我膨脹與自私甚至猥瑣中,成為社會教育發展的絆腳石。
隨著時代的發展與物質精神生活的發展,帶來教育繁華的同時,也帶來教師對教育美學的茫然忽視與對師德美學的不自知。而教師在心靈深處,扎實的構建一座美學意義上的心靈大廈,并能夠與師德美學完全融合,那么,中國的教育事業,則呈現一種正能量所充盈的教育美學意義的陽剛之美。
構建教師教育美學與師德美學的融合,可以帶動整個社會教育事業的發展。當代社會在教育上,處于時代信息沖擊下的盲目狀態。這種盲目,是教師教育美學建設的空缺所導致的,也是師德美學自我信仰喪失導致的。利益與自我認知的無知,一己之利在心靈深處的積攢,均會使教師不修養自己的身心,不認同一直存在的教師教育美學。乃至于在對象關懷上,上升為一種罪惡。而構建教師教育美學與師德美學,是由內而外的形式統一過程,從教師心靈的最深處開始構建,則可以糾正教師偶爾閃現的自私與貪婪的一面,在精神的源頭上就樹立其“大美”而不是“小我”的高標。一旦兩者真正的融合了,則社會教育事業必能走在“大美”的正路之上,而不是旁枝末葉的邪惡滋生。
教師教育美學與師德美學的融合構建,必定能引領社會主義精神建設的新風尚。社會主義精神建設,在教育上是以教育美學與師德美學的雙重構、雙融合開始的?!笆陿淠荆倌陿淙恕保瞄L遠的戰略眼光,來探究兩種美學融合的偉大。教育美學與師德美學的基點,是孩子的教育,是孩子心靈的美的陶冶。從小學這個階層就樹立的教師教育美學與師德美學的雙融合,及至到了初中、高中、大學、研究生階段,若形成一個完善的教師教育美學與師德美學的體系,在縱向與橫向上作一網格式的構建,那么,未來的社會主義精神建設,就必定會碩果累累,成就斐然。因為教師要影響學生,而學生成長之后,會更廣闊的影響社會。一個由教師美學與師德美學所承載的教育,一個由教師美學與師德美學所承載的社會之精神,設想一下,都是歡欣鼓舞的。
總之,時代賦予了教師教育必須以美學的高度出現,更賦予了教師的師德,要建立在美學的基礎之上,還要兩者緊密的融合。在心靈深處構建教師教育美學,提升心靈的純粹性與圣潔性,作時代性的心靈唯美超越,在師德美學上,以人品、人格為美學品操,在兩者的共融中,存正氣、發正音、養浩然之氣。那么,未來的社會整個精神境界,必將能夠提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