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道里區育新學校 黑龍江省哈爾濱 150060)
智障兒童由于其抽象思維,邏輯思維能力低下,對數學的學習一般會感到十分的困難,常常表現出對數學活動不感興趣,注意力極不穩定,學習效果差等特點。根據智障兒童的身心特點,要想讓智障兒童對數學產生感覺,引起興趣,學習數學,學會相應的數學知識,就一定要使用特殊的教育方法。本文主要針對數學教學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展開論述。[1]
荷蘭數學教育家漢斯佛賴登爾覺得:數學是當今的;存在當今,而且在當今,可以幫助同學們從現在的問題轉變為數學的原因過程。生活是最有意義的教學。所以,教師要改進平時的教學方法,必須從孩子們的生活中觀察。改變教學的方法,這樣讓數學加入有趣的生活中來。[2]
案例 結合節日,給學生們分零食:水果、餅干、果凍、糖等等,這些把學生們高興壞了,這樣可以在分享食物的同時還可以學習數學知識。A.數數練習,① 教師數數,同學發:② 同學發,教師數,③ 同學發同學數,一定要挨著發,這樣次數多了就可以了,B.食品價格練習:認識食品價格,對比價格。C.認識人民幣練習:創設購物情境,給同學們每個人一張十元人民幣,讓他們買自己的喜歡的食品,買兩個食品要花幾塊錢,買三個要幾塊錢,這樣就可以學習到加法,老板找給你多少錢,就是減法。這樣還可以學會應用題。這種情境能輕松有趣的吸引同學們,增加他們的動腦能力,讓他們覺得其實數學知識是有趣的。[3]
通過教學發現,要解決數學中難題的教學,要和生活實際聯系在一起,用學生們平時的生活經驗來教學,這樣就能讓同學們輕松學會。所以在教數學時,要使學生感興趣,還要有創新易懂的教學方法。[4]
案例 [平均分的初步學習],我運用了下面的教學方法:
a.在操作的過程中了解‘平均分’,讓學生們先觀察并理解什么是“平均分”,再動手分一分,在分東西的過程中鞏固“平均分”,掌握‘平均分’的意義。
b.學習過程中,體會平均分的用法,積累相應的經驗。
由于學生的家庭狀況和學生的自身情況等原因,多數學生初中畢業后就不再學習了。針對這種情況,學生們一定要學會現實生活中所有的知識,還要有一定的基本生活能力。 所以我們要教會他們一些基本的數學知識,比如生活中會用到的如何去銀行存錢、取錢,如何繳納電費、燃氣費、水費等,這樣讓學生們從中體會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最終應用到生活中。
案例 ‘家’是每一個人的港灣,只有了解自己住在哪里,智力有缺陷的孩子們才不會有走丟的危險發生,這樣才能保證孩子們外出的安全。在上數學課時,可以讓他們記清楚自己的家在什么地方,家里的門牌號,還有家長的電話號碼等等。做好一些有需要的準備。在上學的時候記一記自己是乘幾路車到學校的,在乘車過程中有幾站地等等。能力較強的孩子,在有利的條件下,可以通過老師和家長密切配合下幫助他去完成,比如,去超市購物,提前做好購物清單,估算一下需要帶都少錢,這些都是對他們學習數學有所幫助的。
所有的知識既有它的獨立性,又有知識間的聯系性,鑒于知識的這個特性,我們教給學生的知識就應該要考慮到知識間的有機結合,同時又因一個班集體中學生的認知層次的不同,所以就更應該注意知識的整合,在智障學生的課堂上,絕不允許把數學知識孤立的呈現在學生面前,那是教育不公平的表現,那樣就會把智障學生又帶到了思維的另一個死角。不同層次的智障學生他們對知識接受的能力,欣賞的角度又是各不相同的,智障學生的思維因“整合”之后就會變得開闊,智障學生的認知水平因為知識的整合而得到提高。
總之,數學的教學中一定要把數學知識和學生們了解的生活相關聯,要讓孩子們在平時的生活中就體驗到數學,再慢慢地把數學帶到生活中來,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這樣就可以做到學習與生活完全相結合,從而讓孩子們融入社會,走向生活。這才是智障學校提倡的教育方法,這也是對智障孩子們的最終的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