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晉中市榆社縣太星小學 山西晉中 031800)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數學是研究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數學與人類發展和社會進步息息相關,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學更加廣泛應用于社會生產和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1]因此,數學課程的學習要從學生生活經驗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加強數學與學生‘自我’生活的密切聯系,讓學生通過感受生活的豐富多彩,體驗到數學的魅力。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從現實生活中學數學,把數學知識應用于生活的數學學習背景需要我們教師具備創造性使用教材的能力和挖掘教學資源的意識,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數學,在數學中感受生活,使學生的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得到全面和諧發展,這也是新課程賦予我們數學教師的神圣使命和義務。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論述。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曾經說過:“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這是對數學的精彩描述,生活中處處是數學。教師善于收集生活中學生喜聞樂見的數學常識,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充滿了期待。[2]如,筆者在執教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多邊形的面積》第一課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提前從學校帶有護欄的草叢和花池中拍攝了幾幅照片,讓學生找出護欄有哪些形狀,然后比較哪個大,學生交流討論如何比較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大小,引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通過校園里真實的場景,創設為本課的導入情境,學生們積極參與,樂于接受。
生活是數學問題永不枯竭的源泉。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社會實踐對數學的需求發生了變化。數學作為一種文化,越來越成為人們進行交流的必不可少的工具。
數學課倡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學習方式。學生可以通過課前結合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通過調查,發現問題,帶著問題上課,幫助學生形成提出數學問題的能力。[3]如,筆者在執教五年級上冊植樹問題時,采用學生課前觀察并找出學校的關于植樹問題的幾種情況:教學樓前的一排小樹(兩端都栽),還有學校圖書館和體育館之間栽種的丁香花叢(兩邊都不栽),學校圍墻前面的路燈(只有一邊栽),學校的大禮堂前面的圓形盆花(封閉的環形),通過不同情況的植樹問題,引導學生課堂上進行不同情況的探究學習。
開放探究的學習模式是真正以學生為主體,結合實際生活,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愿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小組合作,自主獲取知識,充分參與學習活動,經歷觀察、實驗、猜想、推理、證明等活動,發現知識的特征和與其他知識的關系,再現知識的獲取過程。[4]筆者還以植樹問題為例,課堂上采用開放探究教學模式,學生通過畫圖,小組合作比較分析,得出植樹問題的四種不同公式。如,封閉圖形的植樹問題,棵數=間隔數,間隔距離=長度÷棵數,棵數=長度÷間隔距離,長度=間隔距離×棵數。學生開放探究,自主學習得出的結論比老師講好多遍都記憶深刻。
課后,學生要根據本節課學習的內容,收集整理生活中同類問題,再進行練習,會達到舉一反三的學習效果。筆者還是根據植樹問題課后學生的收集資料進行舉例,學生利用了封閉圖形中的植樹問題,計算出家里來客人了,長方形餐桌要放10個凳子,每隔多少米放一個凳子才能平均放好。花店老板要在一圓形花束上每隔3厘米插一朵小花,計算出需要插多少朵。
數學教學應建立起課內外結合的教育空間體系,突破教材限制,向室外、校外延伸,引導學生深入生活實際,解決生活問題。如,學習了三角形具有穩定性,有的自己在凳子腿間斜著釘了根木條,使之形成兩個三角形,這樣就結實了。如數學學習了統計圖,就可以統計一下一個月家里的各種花銷,明白買零食的零花錢應該節省,從小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通過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進一步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興趣,增強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班里每月都舉辦“解決問題小能手”活動。
新的數學課程是指向真實生活的課程。數學就在學生身邊,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用發展的眼光去觀察和認識現實生活中的客觀事物。[5]例如,學生看到學校的電動伸縮大門,眼里看到的就應該是一個一個的平行四邊形;看到陽光下長短不同的影子就想到比例等,這樣才能讓學生用發展的眼光看生活,用創新的思維愛生活。
總之,數學要和生活實際相結合,讓生活給數學涂滿靚麗的色彩。教師應該認真挖掘數學教材中的生活因素,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數學,在數學中感受生活,才能使學生的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得到全面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