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理工職業學院 山東濟寧 272067)
為了配合中國制造2025振興制造業規劃,國家教育部正在職業院校進行現代學徒制試點,目的提高未來產業工人的工作素質和敬業精神,造就更多的大國工匠。方法之一就是學習德國雙元制教育,各試點院校紛紛與企業合作,開辦企業冠名班、讓學生提前進入企業實訓、隆重舉行拜師儀式等,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與德國職業教育相比,我們還有某些宏觀層面的先天不足,需要微觀層面的后天彌補。
德國人工作態度的嚴謹,是世界公認的。我曾有幸被派去德國考察“雙元制”職業教育,對德國職業教育體系和社會對技術技能工人的認可深有感觸——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體現在企業的生產和服務過程中,始于職業教育和家族企業傳承。
德國首先有一個普通教育,小學后,開始分流到不同的中學去。注意學生的實踐環節,初中階段就要求學生必須有企業實踐經歷,要接受職業指導,初中畢業后一部分學生就可能進入職業教育的軌道。已經進入職業教育學校的學生,今后仍然有機會到普通大學讀書,使得上職業學校的學生并不覺得低于上普通大學的學生。其實一個訓練有素的工人,他同樣能有不錯的收入,生活水平、社會地位也會很高,絲毫不比所謂“高學歷”的人幸福指數差。
德國雙元制教育,認為職業教育離不開企業真實的環境,學生即要學會知識體系也要學會實際具體工作。所以,雙元制職業教育的學生要在學校學習,更要在企業學習——跟師傅學干自己選中的工作,一般1/3——1/4時間在學校學習理論知識,2/3——3/4時間在企業學習具體工作。
德國的職業教育培養出了世界上最高質量的勞動力,其中最明顯的是職業教育體系和工廠里的學徒制,這一體系培養出了德國工人的誠實、自豪和一絲不茍。作者在德國學習雙元制教育方法時,中途私入一學徒制手工操作考試現場,學生兩人一組手工制作配合偶件,非常細心且動作規范、熟練,并無國內常見的監考人員,且沒有私自使用現場的設備加工。
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2/3到3/4的部分是由企業完成的,其余由學校完成。我們的教學體系是2/3在學校1/3在企業。
前者學生學習的內容比較具體,針對性強,強調學生畢業就在企業做的工作,由于有2年多的企業實訓,學生正式成為企業員工之前,就能夠熟練為企業工作,企業更愿意雇傭這樣的員工;后者學生學習內容比較寬,適應性強,強調學生在不同企業工作需要和學生以后的發展,但可能造成學生的能力與企業的需求不合拍。由于企業實訓時間短,學生還沒有完全掌握企業需要的技能、學生的理論還沒有能夠與企業實踐很好地結合,致使企業不能發現學生潛在的能力。
現代學徒制試點就是要在這兩種模式找到一個契合點,這要求企業深度參與、配合——校企合作。德國的雙元制職業培訓,有相關的法律、法規;我們校企合作就比較難,全靠學校自己做,對企業沒有約束力,除了解決企業用工難以外,恐怕只能依靠企業所謂的社會責任感。
德國小學生很早開始動手能力、生活能力的培養。應用技術大學學習的孩子很多都有企業實習經歷,導向教育介入得很早,主要是讓孩子對某個領域產生興趣,中學后自己愛好什么就學什么。
我們的社會職業教育的導向目前還是空白,大多數的家長、孩子的目標是上普通大學,搞研究等“白領”工作,上職業院校是不得以而為之,最大的問題是學生對所選擇的專業不了解、不熱愛、無興趣,學習中沒動力。社會的作用和導向學校不能左右,要靠社會各個部門慢慢培養形成,我們能夠做的是盡早激發出學生的學習動力。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是毋庸置疑的,是否應該在學生入學后盡快、持續激發他的專業興趣呢,每一門課程在教學進程中都融入專業的整體教育,甚至在現代學徒制一開始就在專業的所有課程中植入前后銜接的課題呢……
德國是法治國家,實施雙元制有法律保障。學生要跟企業簽訂合同,合同到行業協會備案,考試由行業協會主辦,德國職業學校不是考試單位。
我們的現代學徒制試點目前還是教育部門的事,沒有可以依據的法規,學生頂崗實習期間,企業給的工資一般比較低,學生積極性不高,畢業留下繼續工作的少。這也導致企業對學生頗有微辭,影響校企合作,這就是沒有統一規定造成的。德國人均收入約3000歐元,實習學生600歐元,有規可尋;我們的學生實習期間1000元沒人干。如果政府有相關的規定,學生也就心里平衡了,只靠空口白牙說教,太蒼白無力了。
前面說過,德國的家族企業,是工匠精神傳承的重要途徑,是德國人引以為驕傲的,也是他們過好日子所憑借的手藝。
現代學徒制“工匠精神”的培養缺少家族的傳承。由于歷史原因,工人很少想讓孩子從事自己的工作,家族企業的規模也太小,所以現代學徒制的“工匠精神”的培養必須在學校和企業加強。教師、師傅自身需要養成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要慎言篤行,對學生展開專業、專注、精準、創新和個性化的影響,培養學生具備未來大國工匠的基本素質。在具體實踐中,學校一方面需要不斷培植“文化底蘊”,提升教師、學生職業素養;另一方面需要不斷強化“一技之長”,提升學生職業能力,提高學生的職業自豪感。
現代學徒制圍繞人的全面發展和可持續發展,進一步深化了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施現代學徒制成為當代高職教育改革的重要發展趨勢。培養學生一技之長是高職教育的根本任務,也應該成為高職學生求學的核心目的。3年的高職教育,不能將毫無實踐經驗的學生培養成大國工匠,但可以搭臺子、架梯子,給學生成長為未來的大國工匠提供支持。綜合考慮學生個性特長、職業傾向、知識結構等,為學生選配合適的職業技能導師,在學生全面掌握專業基本技能基礎上,開展個性化精細培養,突出發展個人的一技之長,使學生真正精通一門技藝,并以此為基礎培養學生的職業遷移能力,為其未來的職業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