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正芳
(甘肅省廣電總臺 公共頻道,甘肅 蘭州 730000)
電視新聞編輯在新聞采編和播出環節居于核心地位,起著神經中樞作用。然而為了保證時效性,新聞采編與播出的時間差一再縮短,更多的編輯制作交給了記者和主持人。編輯的核心地位被動搖,出現了“大記者小編輯”的看法和“重記者主持人輕編輯”的現象,這實在有害無益。實際上,一些新聞節目質量差,就與忽視編輯的作用直接相關。就現狀和發展趨勢來看,編輯的信息選擇審核、加工制作、串聯編排等職責沒有根本變化,在更為緊迫狹小的時空里,其作用更加關鍵和重要,容不得半點忽視。對編輯自身而言,則要適應變化了的新聞傳播規律,以編輯更出色的新聞證明自己。要做到這一點,特別有必要增強六個方面的意識。
把關意識是編輯的首要意識,旨在杜絕新聞傳播的政治風險和業務差錯。要堅持原則,選稿不能手下留情,篩除濫竽充數的稿件。要克服依賴性和隨意性,切忌依賴記者把關而放棄自身職責。要從細節入手,不放過一個鏡頭,把好關口。首先把好政治關,遵守政治規矩和宣傳紀律,確保導向正確,這是最不能掉以輕心的。二要把好事實關,確保報道內容客觀、真實、準確,防止播出虛假新聞。三要把好文字關,使解說詞和字幕簡潔流暢、清晰準確,防止出現病句、錯別字、邏輯混亂等問題。四要把好技術關,防止畫面和聲音失真、剪輯不符合鏡頭語言邏輯等情況發生。
所謂策劃不是策劃新聞,而是根據提前搜集整理的即將報道的新聞事件的事實、背景等資料信息,厘清編輯思路。對年、季、月、周報道計劃要爛熟于心。及時掌握當天的報道計劃和內容,周密思考充分策劃報道的主題結構、信息選擇、組合編排和串聯制作。這樣進入有限的編輯時段后,才會忙而不亂,功到自然成。“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時常看到一些編輯平時漫不經心,臨陣就手忙腳亂,報道效果可想而知。
競爭日趨激烈和收視率引導廣告投放量進而影響媒體生存的法則,導致新聞營銷花樣不斷翻新。然而受壟斷、半壟斷格局的影響,對于一些媒體和編輯來說,市場和競爭還只是口頭禪,按部就班、我行我素仍是常態,其收視率自然不高。對此,必須轉變理念,了解媒體的市場位置和份額,善于面向市場抓賣點、看點和熱點營銷,把新聞當作商品,精心選擇、打造后推銷給消費者。
受眾意識是市場意識的核心。如今受眾名副其實成了“衣食父母”,“內容為王,受眾至上”已成為新聞行業的普遍觀念。但仍有不少編輯腦筋轉不過彎,雖然對“父母”的地位心知肚明,卻不太愿搭理,不深究他們到底想要什么,堅持著自己的個性和偏好,擺著“怎樣播由我、看不看由你”的架勢。“父母”們對這種老套和冥頑不靈不滿意,懶得嘮叨,于是換頻道了之,僵局由誰打破不言自明。必須迎合“父母”的喜好,否則只會被市場淘汰出局。受眾的需求是否得到滿足和新聞傳播效果是否實現,取決于受眾的心理期待與傳播內容的迎合互動程度。經常給“父母”們奉上色、香、味、形、意俱全的“美餐”,讓他們的筷頭為收視率增添百分點,編輯們須常考常新。
新聞編輯工作是一個自覺的、能動的、創造性的過程,但這個至關重要的過程,硬是被一些編輯湊合應付了事。這里突出強調三個意識:一是補臺意識。有效地調動資源,為新聞稿拾遺補厥。二是升華意識。精心加工提煉、編排制作,錦上添花。使節目敘述流暢、層次分明,起承轉合、錯落有致,富有節奏感和韻律感,使節目整體品質得到升華。三是發現意識。善于發現問題和有價值的新聞線索,當好“事后諸葛亮”。一名養羊戶給阜陽電視臺打來熱線,說他兩頭波爾山羊種羊被派出所查扣并送給鎮領導了。編輯就想:為何拿山羊送禮?后來調查得知當地興起養波爾山羊熱,種羊價值上萬。由太和波爾山羊引發的思考——一條有價值的新聞就出來了,該報道獲得了安徽新聞獎一等獎、中國新聞獎二等獎。
創新是電視新聞發展的動力,無處不在,除了體現在欄目整體設置改版等大動作中,更潛移默化地融入編輯的各個環節和細節中。一是編好獨家新聞、頭條新聞,在重大突發性事件報道中搶得先機。二是做好深度報道。對受眾特別關注的新聞多側面、多層次、全方位地報道,使其更具價值和影響力。三是充分發揮電視優勢。運用對比、穿插等多種手法和高科技圖文聲像編輯及特技手段,將畫面、解說、字幕、同期聲等巧妙地剪輯組合,賦予鏡頭新的意義。綜合交叉運用消息、特寫、評論、直播、連線鏈接、與受眾互動等方式,打破時空界限立體化報道,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
總之,電視新聞編輯的思維意識須常變常新,與新時代共舞并進,才能不斷搶得先機,挺立潮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