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鴿
(平邑縣廣播電視臺,山東 臨沂 273300)
新聞采訪屬于相應新聞工作者為了搜集更多的新聞素材所開展的采訪活動。新聞采訪在實際的新聞寫作、編輯以及刊播等工作當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采訪中,應明確報道思想和活動目的,正確獲取新聞線索,并保障采訪準備以及訪問條件的完善性,這樣才能更好地完成采訪活動中初始階段的工作。
在新聞采訪中的提問環節,有很多記者會出現無法把握提問主題的現象,甚至還會出現對問題表述不清晰的問題,導致被采訪者出現無從說起甚至天馬行空地隨便說的現象,影響了采訪效果。
該問題表現在采訪時,記者以高高在上的姿態向被采訪者提問,不利于營造和諧融洽的訪談氛圍。這會造成兩個問題:一是會給被采訪者帶來心理壓力,使被采訪者感到緊張,無法正常地回答問題;二是會讓被采訪者對采訪產生抵觸心理,出現被采訪者不愿意回答問題的現象,記者無法從采訪提問中獲得有價值的新聞信息。
當前,有些記者在采訪時以獲得更多的新聞線索為前提,在采訪中接連追問,會不可避免地觸及被采訪者的隱私,而如果記者只是一味地想完成采訪任務而忽視了被采訪者的情緒以及感受,會使受訪者出現戒備心理,很難向記者吐露心聲,導致采訪氛圍變得比較尷尬,記者難以在采訪過程中獲得有價值的信息。
開門見山屬于最基本的提問形式,其要求是提問人員要保持不隱晦、正大光明、不拐彎抹角的態度,并要保障聲音、節奏以及語態保持一致,不帶任何的掩飾。這樣的提問形式比較適合運用到兩類采訪對象的訪談當中,一種是記者比較熟悉的人,另一種是文化層次較高、社會經驗比較豐富的干部等人員。第一種是由于較為熟悉,且彼此已經建立了情感基礎,如果對受訪者過于客套反而顯得不自然。第二種則是由于受訪者有一定的社交經驗以及社會閱歷,容易領會記者的意圖。所謂開門見山,就是提問難度不是特別大,但要保障提問切題、到位。可是這樣的提問一般欠缺生動性、深刻性,因而記者需要在采訪前優化采訪提綱,而且在談話時應按照步驟進行引導,進行合理深入的挖掘。
實際上,有些采訪對象在面對記者的話筒時會感到緊張,對記者提問表現得比較茫然無措。在這樣的情況下,記者應該保持內緊外松的狀態,為被采訪者營造輕松自然的氛圍,再運用啟發引導的方法向被采訪者提問,進而確保采訪活動能夠順利開展。例如,在一次采訪某食品藥品執法大隊的一位負責人時,集中針對剛剛查封的制造假月餅的黑窩點事件提出一些問題,包括“該廠房存在什么樣的問題”“對于這一窩點應進行怎樣的處理”等問題,而這名在平時的工作中雷厲風行的隊長面對記者采訪卻緊張得說不出話來。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記者選擇了邊走邊聊的形式,通過循序漸進、引導啟發的形式,使被采訪者慢慢放松下來,并能夠自然流暢地回答問題。
在實際采訪當中,不是所有的采訪對象都愿意配合采訪工作,這種受訪者不愿與記者溝通、交流,存在較強的戒備心理。面對顧慮重重的采訪對象,記者一般會選擇正面激問的方式,引發其對訪談內容的興趣,成功完成采訪任務。例如,一次記者前往森林動物公園,針對給老虎過冬需采取哪種措施的問題開展采訪工作。在詢問飼養員一般會給老虎吃什么時,由于飼養員不擅言談,而且不太配合記者的提問,記者不僅要選擇直接提問的形式,還要運用反問法或者激將法,如故意激問道:“你們是不是總不給老虎吃飽?”這時飼養員會皺起眉頭并大聲地說:“怎么可能吃不飽,一天要吃三頓,有雞肉和動物肝臟,而且天冷后也會隨之增添相應的食物……”采用這種提問方式,飼養員會把實際情況全說出來,記者也會從飼養員的回答中得到有價值的信息。
新聞采訪中提問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提問的成功與否直接影響新聞報道質量的高低。所以,在實際的新聞采訪當中應掌握恰當的提問技巧,為新聞采訪活動的順利開展提供保障。
[1]趙雨婷.淺議新聞采訪技巧之提問技巧[J].西部廣播電視,2017(18):159.
[2]馮立紅.“提問技巧”是新聞采訪的“法寶”[J].考試周刊,2016(53):2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