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新
(中共貴州省委黨校經管教研部 貴州 貴陽 550028)
2018年4月,中電投(上海)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宣告旗下兩款產品出現延期兌付,這是繼年初云南國有資本運營有限公司違約后,又一家省級融資平臺宣告違約[1]。這預示著金融風險正逼近政府平臺,尤其是經過股權劃轉后與國資委或財政局愈來愈遠的平臺。此外,信用違約風險也正加速出現在上市公司中。5月7日,凱迪生態公告稱,“11凱迪MTN1”截至兌付日日終,公司不能按期足額償付債務資金,構成實質性違約[2]。
究其原因,是我國經濟已經進入結構性調整階段,經濟向高質量增長方向發展,必須經歷經濟增速下滑的陣痛。前幾年金融機構仍在快速擴張,資金層層嵌套,金融行業得到了高收益,而實體經濟受到損傷。主要表現在:非銀金融業更多地參與到信用派生的鏈條中來;銀行之間的同業行為變得頻繁,表現為銀行間回購市場的快速擴張以及近年同業存單業務的快速擴張;混業經營的發展趨勢下,原有的金融監管體系已不再適應,出現了一些監管盲區。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原則就是要牢牢地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2017年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維護國家金融安全進行第四十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為我國金融定調,金融是關系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一件帶有戰略性、根本性的大事,要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
貴州省近幾年經歷了高速發展的過程,GDP增速上升到了全國第1,伴隨而來的是積累了大量的債務和資金問題。如何防范金融風險,成為貴州省經濟發展的重要課題。
十九大報告是指導性文件,內容涵蓋方方面面,當然也包括金融。金融要回歸到服務實體經濟上來,要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健全金融監管體系,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通俗而言,宏觀審慎政策旨在減緩由金融體系順周期波動(順周期金融資產價格大幅上漲)和跨市場風險傳播對宏觀經濟和金融穩定造成的沖擊,目的是防范系統性風險,維護貨幣和金融體系的整體穩定。
混業經營是當前金融業發展的趨勢之一,增加了監管難度。而且對個體的監管以及貨幣幣值的穩定,并不能完全杜絕金融危機和防范風險傳播。2008世界金融危機就是例子,美國幣值是穩定的,但依然出現了金融危機。因此,需要一個類似金融危機以后的美聯儲和英格蘭銀行這樣的“超級央行”模式,把權力范圍擴大,從而應對金融危機。
在風險應對方面,銀監發〔2018〕7號文件規定,商業銀行撥備覆蓋率由150%調整為120%~150%,貸款撥備率由2.5%調整為1.5%~2.5%。選擇此時調整,證明我國經濟運行狀態良好、不良貸款風險較低。這非常符合我國金融監管的一貫思路,對于已經不合時宜的監管要求,會在其不是核心矛盾的時候將其取消。150%撥備覆蓋率底線和2.5%撥貸比的調整已經不會產生大的負面影響,管理層已經深刻認識到這一點,因此貨幣政策緊中有松。
2017年貴州省債務余額8 698億元,排在31省市第4位。而對比GDP,江蘇省8.59萬億,廣東省8.99萬億,山東省7.27萬億,貴州省1.35萬億。
國際上通常以《馬斯特里赫特條約》規定的負債率60%作為政府債務風險控制標準參考。貴州省政府負債率64.24%,全國排名第1,超過60%的警戒線;地方債務率539%,全國排名第2。而同期貴州省稅收為1 613.6億元,排23名;GDP為13 540.83億元,排25名。
目前,貴州省負債約9 100億元,財政和基金收入約為3 100億元。對貴州省88個縣級單位進行統計:①公共財政收入占貴州省比重下降1.12個點,到60.83%;②60個縣收入小于10億元;③22個縣級市和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占88個縣級單位52.46%。
88個縣級單位的自給率均低于100%。大多數縣,財政自給率與貧困發生率負相關,與經濟體量正相關。支出占GDP超40%有23個,黔東南12個,黔西南和銅仁分別3個。64個縣財政自給率小于貴州省38.58%的平均水平。收入占GDP超過10%的有15個,在9%~10%的有10個。
以PPP為例,貴州省現有PPP項目本質上還存在保底承諾、回購安排、明股實債等情況。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雙頭管理的模式下,使得PPP政策文件線路分工不清,地方政府在執行時尚有模糊點,導致社會資本對進入PPP項目信心不足。PPP項目多是公益性質較強、持續時間較長的項目,投資收益不具備吸引力。PPP項目落地難、開發成本較高、經濟效益不高、盈利空間有限,部分《PPP項目的財政承受能力論證》和《物有所值評價》失去實際意義。
缺乏高素質交易員,直接影響貴州省金融業持續生存能力。在經濟順周期時,以持有到期的交易策略或者做多的交易策略,就能持續盈利。在經濟逆周期時,資金市場變動劇烈,普通的交易員不能應對頻繁的波動,持有到期的策略不能完全適用,此時交易員素質的高低將直接影響所在金融機構的生存和風險。
“大金融”規模戰略的理論邏輯,如圖1所示。從政府角度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都是非盈利的項目,最終還是政府財政來買單。貴州省必須拉長周期,在經濟增長周期中,利用價值增值覆蓋本息和后續資金,突破C點,完成經濟飛躍。

圖1“大金融”規模戰略的理論邏輯
研究表明,社會資本與正規金融發展的聯合效應,對于經濟增長的影響呈現“U”型特征。因此,在金融監管的前提下,可以采取以下手段來推動社會資本的參與:①推動銀行業的混合改制;②放開更多的金融機構生存空間;③搭建大數據金融交易平臺;④推動貴州省股權金融資產交易中心的社會參與。
金融回歸于實體經濟有兩條路徑:一是獨立出專門從事金融業務活動的金融機構,二是實體企業和民眾可以直接進入金融市場。
金融回歸于實體經濟的重心是金融權伴隨風險自承。監督制度應保證風險來自市場,而不是圈錢。選擇真實的項目,實施穿透式原則控制風險,把控資金實際使用過程。政府要做的是讓信息更加透明和公開,把歸屬于市場的功能還給市場,依托完善的法律體系把選擇權交還給實體企業和民眾。
一是農業產業企業債券。類似于六盤水市農投公司2017年發行的4億元規模的企業債券。二是綠色債券?!笆濉币巹澗V要在金融板塊明確提出,要支持綠色金融發展。國際上有明確區分,綠色項目主要包含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遏制自然資源枯竭、生物多樣性保護、污染治理等幾大關鍵領域。三是企業債券下的專項債。國家發改委先后印發了城市停車場建設、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戰略性新興產業、養老產業、雙創孵化、配電網建設改造、綠色債券等7個專項債券發行指引。
《關于全面做好金融服務推進精準扶貧的實施意見》指出“通過省級基金,支持龍頭企業等社會資本建立子基金”;《金融支持貴州省農村“三變”改革十條政策措施》指出“發展壯大省級農業(扶貧)產業基金,鼓勵各地建立子基金,吸引金融及社會資本參與”。貴州省設立了綠色農業產業投資基金,并加大了投放力度,其目的就是解決產業扶貧“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2017年,貴州省高速公路投資有限公司第一期扶貧中期票據成功發行。中期票據是經監管當局一次注冊批準后、在注冊期限內連續發行的公募債券。它的最大特點在于發行人和投資者可以自由協商確定有關發行條款,如利率、期限等。中期票據在其他國家已經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未來同樣會成為我國重要的金融工具。善加利用中期票據,將會提高貴州省金融風險的抗性,構建更加完善的金融體系。
金融是經濟轉型的重點,受到社會各界關注。針對當前貴州省存在的金融風險,提出了具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一是堅定“大金融”規模戰略;二是推動社會資本金融參與度;三是金融回歸于實體經濟;四是繼續加大債券發行;五是抓住子基金戰略發展期;六是創新票據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