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曉玉
摘要:高中生物教學工作越來越具有挑戰性,這就要求教學工作者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不斷去探索,不斷去超越自我。要求教師不斷向理論學習,向實踐學習,向其他教學工作者學習。同時也需要有謙虛、謹慎、認真的態度,才能夠做好教育教學工作。具體表現在課前準備、課中反思以及課后反思。
關鍵詞:高中 生物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02-0204-02
一、反思式教學
(一)課前反思
課前的教學反思主要是針對教學內容以及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法等方面。教學內容要重點突出,層次清晰。教學是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生物教學也不例外。淺顯的知識學生可以通過自主學習實現,二重難點則需要教師的引導以及學生之間的合作探究。教而有思,思而有得。不僅要反思教學內容及學生,還要反思自己的教學設計。即不僅能夠正確地分析問題,還要科學合理地解決問題。所以,在教學設計中涉及的教學方法等問題至關重要。首先,分析對象。學生是教學的對象,準確地分析學生能夠促進教學科學合理地進行。在對教學對象有了正確認識的情況下再進行自我反思,才能夠確定教學的起點、深度和廣度。其次,分析教材。對教材要有全局觀,然后精讀教材,把握重難點。最后,調整教學內容。例如:講解“呼吸作用”之前,我做了充分的教學反思,合理設計課程。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儲備了有關光合作用的知識,但對于植物的呼吸作用往往容易忽視。因此在進行課程設計時注意以人的呼吸作用作為參照,進行一系列演示實驗和學生自主探究實驗,使學生在動手動腦、自主探究的學習活動中獲得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的基礎性知識,同時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在日常的生產生活中應用比較廣泛,如為什么農業生產中對作物進行田間松土?我們在種花時用粗糙的瓦盆還是光潔的瓷盆?在教學中,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如讓學生親自動手實驗:人體呼出氣體中的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從而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觀察分析能力、歸納總結能力。
(二)課中反思
課中反思考察的是教師的隨機應變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能夠及時地發現問題,并且能夠有行之有效的方法解決問題。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夠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和諧完美的統一。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要順應學生的身心發展的需要,通過反思提高自身的教學質量。課中的反思不僅有對教學方法的反思,還有對學生知識學習的反思。高中生物教學可以通過提出問題進行知識互動。有關呼吸作用的知識內容,教師和學生可以圍繞有氧呼吸的場所、有氧的過程等方面來進行互動交流。除此之外,也包括對學生能力的培養以及對學生情感形成的反思。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情境觸動學生的心靈,使其在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培養自身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三)課后反思
課后反思以反思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不足為主,對存在的問題要有明確的應對方案。課后反思主要目的在于完善教學,并且能夠指導和改進以后的教學。一堂課最主要的是教學的重難點,讓學生通過學習掌握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是教學的重中之重。在學習“光合作用”時,光合作用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如何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掌握光合作用的色素與場所呢?教材安排了一個實驗:綠色植物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本節課沒有做具體的實驗操作,而是首先進行實驗理論的學習以及光合作用場所的學習和認識。因此,我是這樣安排教學的:課前制作了多媒體課件,并上傳到教學平臺,通過學生閱讀同時設置問題情境促使學生積極地思考,再通過教師的講述,雖然大部分學生理解了基本原理,但只是在知識層面有所發展,其他的就談不上了。經過課后深刻的反思,我認為是以下原因造成的:(1)課前準備工作是由教師完成的,學生沒有參與進來。(2)處理教材過于死板,沒有考慮本校學生實際而有所創新,使得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3)沒有發揮教學平臺優勢,沒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二、趣味性教學
趣味性教學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高中生物教學也要注重趣味性。生物是一門自然學科,生物學科的趣味性有別于其他的學科。如何讓學生有激情、感興趣是每一位老師應該努力探索的重點。那么,增強生物學科的趣味性就顯得尤為重要。因為,趣味性教學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趣味性教學方法,即用幽默的語言及方式把一些與教學內容有關的趣味性知識和有助于活躍課堂氣氛的教學活動以及教學方法運用于教學中,從而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進而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及思考和探討的積極性。最終達到理想教學效果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因此,在生物教學中,恰當使用帶有趣味性的案例能夠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也會有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SARS到AIDS,再到天花、鼠疫等,甚至可以聯想到21世紀殺傷力大的生物武器研究。這些都是學生平時很感興趣的話題,也是他們關注的熱點。所以,無論是教材的編排還是教師教學設計都非常注重練習生活實際,并且結合社會實踐。在高中的生物教學中,恰當并且巧妙地運用課本上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疑難問題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此,學生聽得輕松,學得也輕松。
三、探究式教學
當前,教育學一直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所以,只有改變學生現有的學習方式,并且促進教師教學方式科學合理地變化轉變,還要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活動能力,才有望實現教育設想。探究式教學是世界各國教育改革共同關注的熱點。教育部頒發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首次列入了“綜合實踐活動”,這也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在課程結構上的改革的重大突破。傳統的教學方式不只注重課堂、學科和書本,更注重的是知識的傳授。這樣很難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綜合性人才。而探究式教學有效地解決了問題,并且伴隨著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設,越來越要求學生通過自主研究、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去學習和親身實踐。再結合教師的有效指導,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由以往的間接經驗向直接經驗過渡。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獲取多種直接經驗,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提高綜合知識的運用,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可見,探究式學習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與以往課程相比有了深刻的變革。
高中的生物教學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結合不斷優化的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為實施“綜合實踐活動”作了一定的鋪墊。“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具有強烈好奇心和求知欲,這是他們積極思考的潛在動力,長期堅持以興趣激發疑問,再結合恰當的訓練,一定會強化和提高學生的探究思維能力。
四、快樂式教學
古人尚且倡導寓教于樂,如今的教學更應該注重在快樂中學習。教師對學生影響最直接的就是情緒情感,在一個積極樂觀向上的學習氛圍中學,能夠使學生身心愉悅,更容易掌握知識,解決疑難。一個人可以改變一個生態,我們要用我們的人格魅力來彌補學科教學的枯燥乏味。教師快樂,可以帶動學生快樂。學習一直被認為枯燥乏味,多數學生也認為學習是一件苦差事。那么新課程改革下教師的使命就是:盡量讓學生學得快樂,玩得快樂,有快樂的童年,有快樂的人生觀。
參考文獻:
[1]張奎勇,劉丁香.高中生物教學策略談[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3).
[2]王萍.高中生物核心概念認知的教學策略——以必修3“穩態與環境”模塊為例[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