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娜
摘要: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新教育理念和教育形式對師范院校聲樂教學產生了一定影響,對師范院校聲樂教師來說,不僅需要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專業的教育教學能力,還要具備一定的課外演唱實踐能力,這對聲樂教師來說是必不可少的。本文中,筆者立足實際,針對當前師范院校聲樂教學的現狀和特點,對改進教學形式、轉變單一的上課方式等方面進行分析,探究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如何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綜合素養,最終實現師范院校聲樂教學的最優化發展的方法和途徑,為以后相關領域的教育教學研究提供可靠的理論基礎和經驗。
關鍵詞:師范院校 聲樂教學 特點 方法
中圖分類號:J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02-0198-02
近年來,隨著素質教育改革的深入與發展,師范院校招收門檻降低,招生人數持續增加,師范院校的發展邁入了新的時代。師范院校是培養教育人才的基地,師范院校音樂專業為各學校和歌唱領域培育了大批優秀人才,探究聲樂教學的特點和方法,成為音樂領域研究的重要課題。
師范院校是培養優秀教育人才的搖籃,聲樂教學是音樂專業的基礎課程之一,師范院校教師在針對聲樂教學時,應著重考慮到學生實際,根據教育對象的特征確定培養目標,從教材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形式等多方面著手,找準聲樂教學的特點,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這是每個師范院校聲樂教師所必須面對和落實的問題。
從當前師范院校聲樂教學現狀來說,由于缺乏對聲樂教學特點的理解和深刻認知,大多數師范院校的聲樂教學目標不切合學生實際,如:在教材內容和教學方法的選擇上,一些師范院校注重發聲技巧和西洋聲樂理論等知識的傳授,忽略了我國傳統民族聲樂理論和發聲方法,我國優秀的曲藝民俗文化不勝枚舉,以歌劇、戲曲、民歌、小調為代表的優秀藝術內容,在聲樂課程中的講解和演唱相對欠缺,只注重演唱能力而忽視聲樂訓練、輔助以及教學方法等方面的訓練,是當前師范院校聲樂教學存在的重要問題之一。
除上述問題以外,傳統聲樂教學的特點和方法,對新時期聲樂教育產生了極大影響,主要表現為:教學方法單一、教學體系的不完備、教學實踐的不足等,本文中筆者立足于師范院校聲樂教學實際,對如何找準聲樂教學的特點,應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以自身微薄之力,推動師范院校聲樂教學的前進與發展。
一、新時期師范院校聲樂教學的特點與方法
1.因材施教
貫徹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是素質改革的需要,也是實現學生發展的需要。
師范院校的學生大多是沒有經過專業訓練或經過短期訓練,依靠天賦的高中生,從專業角度來說,學生質量參差不齊,因此,聲樂教師在進行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傳授技能、技巧的同時,還要自覺關注學生的聲樂學習基礎。貫徹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應注意以下幾點:
(1) 根據學生嗓音條件、歌唱基礎,針對不同學生采取相對應的教學方法,嚴格按照教學標準,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創新教學模式,將聲樂教學建立在學生客觀基礎之上。
(2)根據不同學生,選擇合適的練習曲目和練習方法。
(3)對入校前已接受過專業培訓,熟悉某種唱法的學生,教師不要隨意改變他們的歌唱方法和路子,應在原有基礎上進行指引,幫助學生不斷提高。
(4)具體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循循善誘、啟發式教學,教師在觀察學生、全面了解學生的基礎上,找到與學生相適應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啟發式教學原則,循循善誘,因勢利導,以多樣化、針對性強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了解聲樂知識,培養獨特的歌唱方法。
從當前師范院校聲樂教學來看,只有貫徹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才能更好地切合學生實際,改變學生參差不齊的現狀,彌補教學條件不足、師資力量欠缺等問題。
2.小課教學與小組教學
(1)小課教學。根據學生特點,因材施教,注重知識、技能以及技巧等的傳授,聲樂訓練的基本方法是發聲,學生基礎不同,發聲方式不同,在實際教學中采取不同的發聲方式,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歌唱藝術偏向于感性,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予以示范,直觀的示范能讓學生從影響效果中得到啟示,從面部表情、音調等方面模仿。除教師示范外,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還應以形象化、生動多彩的語言幫助學生把握歌唱方法,根據師范院校學生未來就業需要,教師應講授童聲歌唱方法,以便學生在以后的就業中能更好地應用。
(2)小組課教學。小組課教學形式將水平相同、存在問題相同的學生們集中,進行交流和討論的一種方式,在課堂教學中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引導作用,課堂中的學生掌握足夠的主動權,學生之間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促進彼此間的共同成長。聲樂與其他專業的最大不同在于,歌唱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藝術技巧,從發音的準確性來判斷學生的專業性。學生在歌唱時往往察覺不到、分辨不出自我聲音如何,通過聽別人的演唱能獲得不一樣的效果和感受,筆者認為,小組課教學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方面開展:一是,鍛煉學生聽覺。學生們在聽其他同學歌唱時,注意鑒別對方聲音的對錯,在自己歌唱時,注意改正錯誤的發音,提高學生鑒別能力;二是,引導學生學會觀察。歌唱時的吐字、咬字是一方面,如何正確打開空腔,把握準確的演唱姿勢是另一方面,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其他同學演唱時正確與否,找出自我演唱時是否也存在相應問題,及時糾正;三是,引導學生做“小老師”。在聲樂教學中,學生之間相互上課,不僅能糾正一直以來存在的問題,促進自我專業成長,還能體驗到教師角色的樂趣,充當“小老師”,從全面分析問題的角度,解決問題,鞏固學習。
3.大課教學與課外實踐
大課教學是全班學生共同上課,授課內容為音樂知識相關理論。聲樂教學并不是只有唱,還應需要歌唱方法為基礎。嚴格、合理、系統的理論知識與歌唱技巧相結合,才能幫助學生快速成長,大課教學是對小課教學的彌補,從提升學生個性轉為提升學生共性。
聲樂教學不僅包括課堂教學,還包括課外實踐活動,課外實踐是教師組織學生,利用有限的機會幫助學生實踐,將課堂學習中學到的理論知識和演唱技巧,搬到實際舞臺表演上,在實踐中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演唱水平。
二、師范院校聲樂教學之我見
1.明確教學目的
師范聲樂教學目的是為社會培養素質過硬的教育人才,在教學的過程中應明確師范院校教學目的,重點突出示范性,培養學生對本專業的熱愛,在掌握扎實專業技能的基礎上,做到一專多能,圍繞音樂教師所需具備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進行教學,在明確教育目標的基礎上開展聲樂教學活動,提高學生音樂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2.豐富教學形式
課堂教學是最基本的形式,除此之外,社會實踐是一種特殊的教學形式,學生在參加大型演出的過程中學到課堂知識中所沒有涉及的知識,對學生成長成才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開展小可教學、大可教學、社會實踐等結合的多種教學形式,凸顯問題,解決問題,根據學生不同特點開展不同形式的教學活動。
3.改進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包括師范院校規定的教材,除此之外,聲樂教師還應借助網絡資源,查找與學生練習相適應的內容,在做好基礎教學的同時,幫助學生提升專業素養,因材施教,突出師范院校的特點。在改進教學內容時,應以學生實際情況為基礎,針對不同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內容,這是素質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培養高素質音樂人才的需要。
三、結語
新時期教育改革的特點是,注重師范類人才的培養和師范院校教育教學體系的改革,師范院校聲樂教學培養學生歌唱基本技能、掌握歌唱基本理論和分析理解聲樂作品的能力,這是聲樂教師所具備的。
參考文獻:
[1]陳青. 關于師范院校聲樂教學的思考[J]. 職業教育研究, 2007(3):139-140.
[2]王曉燕. 對高等音樂師范院校聲樂教學改革的探討[J]. 音樂時空, 2014(1):14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