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桐君
摘要:近年來,“境外游”“移民潮”和“留學潮”的不斷升溫,英語的語言學習從校園化向社會化輻射;隨著“互聯網+”時代伴隨著智能終端和無線網絡的廣泛普及已經從固定終端向移動終端演進,英語的學習已經從師生的面對面轉變為“屏對屏”。這其中“零基礎”英語學習者的數量持續攀升。面對這些較為特殊的群體,該如何利用“互聯網+”開展教學,是一個必須思考的問題。本文將以此為出發點,探討“互聯網+”時代“零基礎”英語的教學和學習方法。
關鍵詞:移動“互聯網+”平臺 零基礎 英語教學 教法
中圖分類號:G3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02-0201-02
隨著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境外游”“移民潮”和“留學潮”在近年來呈持續高漲的態勢。中國旅游研究院與攜程旅游聯合發布的《向中國游客致敬——2016年中國出境旅游者大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出境旅游人數達1.22億人次,主要國家為泰國、日本、美國、馬爾代夫、新加坡、澳大利亞等;2017年初聯合國發布的《全球移民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人選擇移民熱門國分別是美國、加拿大、英國、愛爾蘭、西班牙、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國;教育部發布的留學數據顯示,2016年各類留學回國人數為43.25萬,九成以上留學國家為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10國。上述三個數據不難看出,圍繞以英語為母語或通用語的國家產生的出境活動占據了總出境活動的90%以上。英語產生的世界效應正隨之增加,重要性不言而喻。由此激發的“零基礎”英語水平的學語者們開始通過多種方式突破英語學習的瓶頸。“零基礎”學生的教學比有一定基礎的要困難很多,對教學方式和教法能力和水平的考驗是巨大的,在對其接受方式和應用能力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零基礎”英語學習者的特點與問題分析
所謂“零基礎”英語學習者是指那些從未接觸過或僅識記英語字母、少量單詞,或曾經學習過英語,經過長期的歲月已然無所記憶的學生。①這類學生一般已成年或工作,因為多方面的需要,被迫而學英語,以滿足自身需求。
(一)世事紛擾帶來諸多牽掛
因為一些工作或生活上的問題,“零基礎”英語學習者一般需要經歷被動式的接受英語學習到主動式的尋求英語學習的過程。這一過程中,面臨著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包括經濟壓力、工作壓力、人際交流壓力及外部環境壓力等。不可避免的導致了因壓力產生的厭學情緒和在學習過程中受世事牽絆而分心的情況。因此,潛心研讀成為這類人群學習的首要條件。
(二)錯過佳期遂感后悔莫及
大多數“零基礎”學習者并非真的是“零基礎”水平。有些曾在接受正規系統教育的過程中,或多或少地接觸了英語,但因一時的失誤,痛失學習時機。而一項生理學研究表明,個人在幼兒時期,尤其是5~8歲期間是學習語言的最佳時期。隨著年齡的增大,對外語學習的能力將逐漸下降。這無疑成為其另一不利因素。
(三)追求速成致使難以靜心
“零基礎”學習者多是迫于無奈之選,功利心理較濃,以快速獲得一紙證書為主要目的,本身對英語毫無興趣可言。無法靜心,學習效果可想而知。
二、“零基礎”英語學習的教學方法
針對“零基礎”英語學習者的特點,制定行之有效且解決上述問題的教學方法至關重要。
(一)主題與任務教學
主題教學法是注重對語言的實際應用,將英語的基本語法隱形在主題教學環節中,模仿母語的學習過程,以營造良好的語言環境為目的,讓學生能夠大量地接觸并使用英語交流,形成語感。
任務教學法是根據學習者的自身情況,結合其實際需求制訂完整的學習計劃和學習方略,按照任務制定的模式,由淺入深、逐步遞進地完成項目任務,從而迫使學習者激發自主學習的效果。
(二)自講與即興教學
語言的學習是一種思維方式的有效延展,對學習者心理會產生一些效應。自講教學法以消除負面的心理效應為主,以學生自我講授為中心,通過自己講、自己聽,自己問、自己答消除心理和生理上的學習障礙。
即興教學法是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學習的情況隨時調整教學思路,按照學生的思維引導模式,配合其完成語言學習的過程。在這一方法中,教師的角色僅僅是“搭詞”。
三、移動“互聯網+”平臺“零基礎”英語教學模式探析
隨著智能終端設備的普及和無線網絡覆蓋范圍的延伸,移動“互聯網+”時代逐步代替了傳統的交流方式。英語教學線下教學也漸漸進入便捷、高效、低成本的在線教學環境。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沒有面對面交流的危機感,強化以互動為中心,拓展線性的思維模式成為當今英語移動在線教學模式的主流形態。
(一)多平臺的思維模式與能力培養
在過去的線下教學過程中,“零基礎”的英語學習者“吐槽”最多的是教師的教學方法。甚至有些學生會因為個人差異問題對教師的教學水平產生質疑。面對移動“互聯網+”時代,一個智能終端可以快速下載多個APP平臺或關注不同的微信公眾號,通過其自主學習的方式尋求到合適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式,如百詞斬、知米軟件系列。語言的學習首要突破的關鍵內容是詞匯和語法,“零基礎”英語學習者可以選擇使用圖像的詞匯記憶、配合句型的語法運用,通過跟讀、互動、錄音、自動識別判定等多種交互方式完成學習。語言教學主要是培養交際能力和思維能力,在諸多移動平臺上,多以這兩種能力為主要技能培養模式,使用區別于母語的內容講授、互動答疑、人工智能識別的作業或考試評判等,如有道精品課、滬江網校。
(二)語言環境的創設與沉浸式學習
語言學習最有效的方式是建立語言環境,同時使學生能夠沉浸式地置身其中。智能終端APP平臺提供的一些環境創設全面涵蓋英語學習氛圍,英英方式傳達情景內容,人機交互式的傳遞實時信息,通過對生活環境和學習場景的設定,使英語環境與實際環境密切關聯,形成全景式的交流。如微信公眾平臺中的薄荷閱讀。
(三)跨文化障礙的即時破解
英語作為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語言,不僅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而且還是一門“科學語言”,用英語撰寫的著作或文獻占到了全世界的三分之一以上。使用英語創造的藝術、科技作品也是世界流行。這些文化層面的內容能夠利用移動智能終端實現對比,實時地解決中國農耕文明與西方工業文明的差異,機器學習功能對學習者大數據搜索后的實時分析和針對性的跨文化內容推送,較好地激發“零基礎”學生對英語的熱愛,盡早轉變被迫學習的心理情緒。
(四)年齡與階層的模糊
“零基礎”英語學習者心理障礙中的第一個問題便是年齡。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徹底解決了年齡與階層不同屬的問題。網絡背后的個體,模糊了年齡和身份,每個終端的使用者都只有英語交流這一個目的,單純的動機、相同的目標與追求、個性化的方案定制成為破解英語學習瓶頸新的切入點。
四、結語
時代變遷、文化演變、科技創新為“零基礎”英語學習者帶來了一絲清涼的慰藉。當前,移動“互聯網+”的英語教學已經初具規模,基于教育平臺運營的課程、直播點播等正在朝著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方向邁進。互聯網4.0時代即將到來,如何為“零基礎”英語學習者提供從英語知識服務向環境服務、教學解決系統方案方向發展,還值得我們在技術層面和教育領域開展更深層次的探討。
注釋:
①本文中所指的“零基礎”英語學習者不包括那些尚未參加義務教育的學齡前兒童。
參考文獻:
[1]王琳. 自然拼讀經驗簡化法[J]. 海外英語:上, 2015(18).
[2]徐建榮,梁麗麗. Phonics 在英語學習中的重要性研究[J]. 科學中國人, 2015(36).
[3]楊春,李箐.中外合作辦學英語教學模式改革初探[J]. 沈陽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7).
[4]夏亞娟. 淺談任務型教學法在中外合作辦學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 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3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