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大眾傳媒對體育的偏愛由來已久,體育帶動了傳媒,傳媒促進了體育。文章以行業媒體《中國氣象報》及其“三微一端”新媒體(以下簡稱《中國氣象報》)1989—2018年30年體育新聞報道為基礎,總結體育新聞報道的特點,分析存在的不足及模式局限,并提出若干具體改進措施,旨在提高行業媒體對體育新聞報道的效率和效果。
關鍵詞 行業;媒體;體育;報道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8)21-0087-03
從最古老的傳播媒介《羅馬公報》熱衷對古希臘角斗競技的傳播,再到2015—2016賽季美國NBA季后賽總決賽創近18年收視率的新高,無不印證了體育和傳媒生來就是親密的伙伴。現代社會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傳媒形式,行業媒體在新聞傳播過程中仍占有一定地位,特別是在大型體育賽事的新聞報道中呈現了獨有特點,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行業媒體需要探索實踐融媒體道路,進一步改變報道角度,拓展深度和廣度,使體育新聞展現得更加生動。
1 行業媒體與體育新聞
行業媒體多是在行業報紙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行業報紙,是指由社會行業組織主辦,以報道本行業內部政治和業務活動信息為主要內容的定期出版物,是中國報業體系里的一個重要類別。行業媒體不僅在行業領域具有極強的權威性、專業性,而且面向社會公眾發揮著特殊的行業服務價值。中國行業媒體誕生于20世紀40年代末,勃興于80年代,中國最早的行業報是1945年創辦的《人民鐵道》。
《中國氣象報》是行業報,1988年8月9日由新聞出版署批復,1989年4月5日正式創刊;2014年完成官方微博、微信、微視和手機新聞客戶端等新媒體搭建,在國內具有影響力的新聞客戶端,如:人民日報、搜狐、新浪、網易、今日頭條、UC大魚號等開通官方政務賬號,形成“三微一端”新媒體格局。官方微博在重大天氣事件發生或氣象新聞發布時開展微直播,目前擁有粉絲超過264萬。官方微信每天推送一條天氣信息或氣象科普,打造了“象姐系列”“象博士系列”等自主品牌,訂閱用戶過萬;官方微視則以小視頻的形式發布天氣預報預警及氣象科普,粉絲尚不足萬。
體育新聞,是對體育運動中新近發生事實的報道,包括運動競賽、運動訓練、學校體育、群眾體育領域各種新發生的事實,其中,運動競賽新聞占據主要地位。本文研究的對象為行業媒體對大型體育賽事的新聞報道。
1.1 行業媒體同樣關注體育新聞
媒體報道體育新聞可以增強人們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促進體育運動和相關事業發展。行業媒體,作為特定行業讀者生活中的宣傳載體,以專業化視角潛移默化報道體育賽事消息,為呈現體育賽事提供了條件和平臺,滿足人們多方面了解體育新聞的需求。
1.2 行業媒體報道體育新聞存在偏向性
不同的行業媒體,報道體育新聞的比例、結構不同,對體裁、角度的選擇也不盡相同,偏向性凸顯新聞價值。
首先,報道體育精神是共識。各種積極正面的精神和態度,不僅是體育新聞報道與其他新聞品種間的共同特點,也是新聞工作者在體育傳播過程中的重要任務。
其次,報道過程須具備責任意識。體育新聞本身具有很強的娛樂性,是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在青少年群體中,受關注和喜歡的程度更高,因此,需加強對人類共同文明價值和道德價值的弘揚。
最后,行業媒體不同于體育界權威媒體。《中國體育報》等擔負著向社會宣傳黨和國家關于體育事業發展的各種政策和方針的責任,行業媒體則更注重于宣傳本行業在大型體育賽事活動中發揮的作用,就氣象而言,傳播的重點是氣象條件對體育活動的影響。
2 《中國氣象報》體育新聞的報道特點
通過檢索《中國氣象報》1989—2008年數據光碟以及中國氣象局官方網站,30年來,在紙媒方面,氣象與大型體育賽事相關報道合計1 500余篇,其中:1989—2000年769篇,2001—2008年549篇,2009—2018年192篇;在新媒體方面,根據體育事件進行集中報道,點擊量和閱讀量受讀者偏好影響顯著,如,2016年里約奧運會期間,微博推出的《室內氣象影響兵乓球比賽溫度高球飛得更遠》閱讀量最高,達37 523,有的文章閱讀量則較低。
報道集中反映三方面:
一是氣象條件對體育活動可能帶來的影響,特別是針對北京奧運會等大型體育賽事推出的氣象科普,如:《體育與氣象漫筆》(1990年9月18日3版),《登山離不開氣象保障》(1996年03月21日3版),《走近體育氣象》(2013年8月31日4版)等,占全部體育新聞35%以上。
二是賽事氣象服務報道。如:《全力以赴爭創一流第11屆亞運會氣象服務準備就緒——中國氣象部門有能力承擔國際大型體育比賽的氣象保障》(1990年9月10日2版)、《力推奧運氣象服務再上新臺階》(2008年8月15日1版)、《百年奧運夢圓七載風雨關情——2008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氣象保障紀實》(2008年8月11日3版)等,占全部體育新聞的60%以上。
三是賽事服務中涌現出的典型氣象人物。如:《激情在圣火中燃燒——記北京火炬手郭虎》(2008年8月8日4版),《張薔:用堅強成就夢想》(2008年08月29日第1版),《林行:那一刻,我代表中國》(2008年9月5日第1版),這類報道占全部體育新聞類報道5%以上。
另外,還有零星關于氣象服務與體育賽事方面的評述文章,如:《力推奧運氣象服務再上新臺階》(2008年8月15日1版)等,因數量極少,可忽略不計。
報道涉及到的大型賽事活動包括:奧運會、冬奧會、特奧會、殘奧會、亞運會、亞冬會、國際龍舟賽、帆船世錦賽、民運會、大運會、全國體育大會、省運會、農運會等幾十種。
體裁除了傳統的新聞報道、新聞評論、副刊體裁外,還運用了大量微傳播的形式,如視頻、音頻、H5頁面、九宮格、圖解、長圖等。
3 行業媒體關于體育新聞報道的模式分析
3.1 行業站位思想比較突出
作為行業媒體,《中國氣象報》一直堅持以新聞政策的導向作用影響體育報道,在議程設置上,不是將賽事本身作為報道重點,而是把賽事過程中的氣象服務、作用、效益作為報道主題,賽前氣象服務演練,賽中預報服務,賽后綜合評價,始終圍繞氣象的功能和影響進行報道。非氣象及相關專業的閱讀群體,不會將其作為獲取賽事活動的基本信息源。
3.2 表現方式傳統規矩
《中國氣象報》的賽事報道,基本屬于“新華體”文章,多為導語—主體—結尾“三段式”結構,主題鮮明、文筆莊重,注重“說教”功能,凸顯“權威”本色。如:《主動服務爭創一流》(1990年7月30日3版),《秣馬厲兵嚴陣以待集中力量做好亞運氣象服務》(1990年9月18日1版),《氣象服務為第7屆全運會拳擊預賽添顏增輝》(1993年7月26日1版)等,宣言式標題具有情緒煽動性,告訴受眾最重要的事實;語氣富有鼓動性,導語非描述式,多為概述式,交待主要事實。這種主題先行的報道嚴謹穩重,但始終采用從一般到個別,從抽象到具體的手法,形成了概念化趨向。
3.3 報道的技巧與模式并存
《中國氣象報》體育新聞有消息、通訊、新聞評論,消息包括簡訊、動態新聞、綜合新聞、事件新聞、人物新聞等,通訊又分為事件、人物、特寫、專訪等。這種層層分類的方式,容易上手;但缺少靈活性,制約思維的創新與發展,不利于標新立異。
就通訊而言,基本以賽事中某個出色的氣象服務場景作為開頭,如:“11月11日晚,浩月當空的廣州奧林匹克中心回蕩著九運會‘又見彩虹的主題歌,歌中‘經歷風雨方見彩虹道出了南粵氣象人在做出大量工作并獲成功后無比欣慰的心情。”(《圣火點燃在碧海晴天之中——廣東省氣象部門服務九運會紀實》2001年11月19日2版)。多以這樣的方式開篇后,再就賽事氣象服務選擇2~3個方面展開詳細敘述,盡管把握住了新聞規律,形成行業特色,但還需創作出更喜聞樂見又適應發展的體育氣象新聞。
在新媒體方面,以2016年里約奧運會為節點,“文字+圖片”占主導傳播形式,成為主要傳播符號。同時,擁有111萬粉絲的宋英杰等氣象大V轉播,實現了信息的二次傳播。
4 行業媒體加強和改進體育新聞報道的策略
4.1 發揮獨特作用
如果說傳統媒體以內容為王,那么行業媒體則可根據行業優勢和媒體定位,把特色做足、做活、做強,利用特有的理論、科普等優勢,加強體育和專業知識的有機融合,形成特色新聞。
就《中國氣象報》而言,氣象條件對體育活動的影響,是公眾最關心的話題,這方面報道可提高占比。結合行業特點,從人文關懷的角度,就各類賽事與氣象的關系,如,可將天氣氣候對體育運動及組織的價值和意義,滲透到體育新聞報道中,既增加文章的科技含量,又提高了大眾的閱讀興趣,使行業特色成為吸引大眾的加分項。
4.2 加強多媒體融合
不同媒體具有不同的優勢和特征,報道體育新聞也各有側重。在媒體融合發展的背景下,體育新聞正在走向深、細加工,表現形式和手段呈現多元化、分眾化特征,形式甚至是內容的一部分。
以《中國氣象報》為例,抓住體育賽事講求速度與激情的特征,充分發揮“三微一端”的資源優勢,借鑒氣象傳播經驗,擴大體育新聞的傳播途徑和方式。如,文字新聞的兼容性和表達力強,可承載各種體育氣象資訊;VR(虛擬現實)、360°全景體驗、HTML5、直播等技術表達直觀,更適合展示有現場感的賽場和現場氣象服務,圖例、圖示則適合詮釋科學原理和解讀氣象服務過程,特別是在處理大型體育賽事氣象新聞時,“多媒體”呈現的方式可增強感染力、通俗性和傳播力。另外,為關注點相同或相似的用戶設置“賽事氣象”等熱門話題,調動用戶參與傳播,用戶篩選后再次分享的消息,更易引發共鳴,增強傳播效果。
可以說,通過構建現代化氣象傳播體系、提升傳播實效和用戶滿意度,打造新媒體集群,能進一步擴大體育氣象傳播的覆蓋面,更好地滿足公眾對體育氣象信息的需求。
4.3 改進表現方式
中西方新聞文體不同,體育新聞報道的模式也不同。西方新聞分消息和特寫,消息是對新近發生的體育事件迅速及時、簡潔明快的報道,與中國的概念一樣;關于特寫,美國記者丹尼爾·威爾森說:“是一種帶有創作性的,有時也帶有主觀性的文章。”意味著除新聞報道之外的任何報道都是特寫。西方將內容作為新聞分類的依據,表達方式沒有形式上的約束,易于出現創新性報道,多運用“華爾街日報體”,標題準確,彰顯全文;導語簡潔,報道比賽結果;主體多按時間順序,交待最精彩的結果或細節,以印證主題。如,美國在2000年悉尼奧運會斬獲第一塊金牌時,《紐約時報》以《充分,休息的美國人贏得第一塊金牌》為題,報道南希·約翰遜放棄開幕式以備休息入手,敘述其成長和成功歷程,落腳點是個人的不斷努力和把握機遇。再如,美國《時代周刊》(2004-08-30)在報道中國體育雅典之行時,標題采用了《把世界攪得天翻地覆(主題)如果您認為中國運動員在雅典的表現很出色,等著看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吧(副題)》”,表達客觀、理性。
以《中國氣象報》為例,面對國際體育賽事報道,首先在把握輿論導向和遵從新聞報道規律的前提下,可充分借鑒西方的新聞表現形式,克服求同思想、信息量不高、傳播角度單一等不足,在寫作方法上突破慣性思維,努力求異,追求創新,取長補短,爭取與世界接軌。其次,可按照新聞接近性特征,更關注賽場上的人和事,只要有特色、有亮點,不論是金牌獲得者還是普通運動員,都有可能成為報道對象,突出新聞報道的生活感和現實感,以一種輕松的狀態展現體育新聞動態。如,新浪微博關于里約奧運會非賽事新聞最多,占總體55.57%;賽事新聞占38.3%,賽事活動僅占2.02%,可見微博傳播的內容以非賽事傳播為主,受眾對奧運文化及相關新聞的關注已超越賽事本身。奧運會不僅是一次體育盛會,更是一場世界各國的交流大會,受眾的目光不再局限在賽場,賽場外的人物、事件、文化、科技都是吸引受眾目光的焦點,因此,氣象成為話題完全存在可能。最后,要更加注意新聞的客觀性表達,消息中不加評論,不賣弄專業知識,盡量避免感情色彩的形容詞, 強調直接引語的使用,不斷滿足閱讀群體在“讀圖時代”的需求,從而使行業媒體呈現出更豐富、更全面的賽事報道,創作出既新穎又適應國際發展的氣象體育新聞。
參考文獻
[1]氣象條件與體育運動關系密切[N].中國氣象報社,2013-08-31.
[2]苗艷麗,王昕.淺析氣象新聞的特征和質量控制[J].氣象科技進展,2017(5):52-54.
[3]郭起豪.保持行業特色發揮行業服務價值——行業媒體融合發展實踐和思考[J].中國報業,2017(6):83-85.
[4]臧文茜,蔡俊杰.門戶網站大型體育賽事微傳播特征解析[J].當代傳播,2017(3):86-89.
作者簡介:李冬梅,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氣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