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妹秀
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人文內涵是極為豐富的,其本質是因為語文課程屬于一門綜合性的育人課程,語文閱讀教學不僅可以讓學生學習到語文知識,還能陶冶學生的情操,豐富學生的人格。但由于升學的壓力,導致教師過于重視知識的講解和解題技巧的訓練,而忽略了帶領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提升個人素養。在素質教育的改革浪潮下,語文教師必須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把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作為教學的一個重點。
一、結合課本內容創設教學情境
人都是追求美的,如果教師能夠引導學生主動追求人文歷史中的美,自然可以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
此外,語文課本里還有西方優秀的歌劇、國內優秀的短篇小說等,這些內容對學生來說充滿著吸引力,但學生往往只關心內容的趣味性,而不會深思作者想要抒發的思想和情感。不過學生既然對這些歌劇、小說感興趣,教師就可以充分利用這點,組織一場模擬表演。
如在教學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時,很多學生覺得它就是一次簡單的王子復仇記,他們體會不到《哈姆雷特》這本書中人物身上蘊含的人文光輝。這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排演整部戲劇中的幾個經典場景,在熟悉劇情和優美臺詞的同時,讓學生理解到王子身上包含的復雜情感。
二、利用語言藝術,激發審美興趣
人文之美不僅僅在于整體的意境或者精彩的情節,文人大家筆下往往在字里行間就透著內涵。在語文教學的時候,教師要注重語言藝術,因為這是學生很難把握并且覺得無聊的地方。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朗讀,在抑揚頓挫、起承轉合之間,學生不僅可以熟悉文章的內容,還可以熟悉文章的結構。接下來,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朗讀,在朗讀過程中引導學生思考作者是在什么樣的心境之下寫作的。
如在朱自清的《背影》中有一段經典的描述老父親買橘子的場景,整段描述并沒有刻意地、直白地表述作者的心境,而是通過對老父親一系列行為的細致刻畫和藝術加工,讓讀者自然地沉浸到了文中的場景中,使學生充分體會到當作者看著老父親吃力地爬過月臺又吃力地爬回來時的心情,這種語言藝術就是文人大家爐火純青的表現。學生由于心智尚未發展完全,所以在朗讀的時候很難體會到這個場景的精妙之處,一旦教師點撥后,學生就能夠體會到這點。
三、開展課外閱讀,提升審美品質
語文學習不僅僅是掌握課本上的知識,也不僅僅是依靠課本學習,在語文學習時,學生一定要充分閱讀。課外閱讀本身具備極強的趣味性,而且課外閱讀對于求知欲旺盛,并且被其他專業課困擾的學生來說,就是放松大腦、陶冶情操的過程,學生可以在空閑的時間進行課外閱讀。因此,教師要考慮如何選擇課外閱讀的內容,難度層次必須搭配好,文學形式的組成也要合理,同時還要考慮學校自身的資源限制。
教師應該提前準備好課外閱讀材料,之后還要考慮學生應該如何進行閱讀。首先,教師要明白不同的文體所需要的閱讀態度是不一樣的,如唐詩宋詞的藝術精髓在于一字一句地抑揚頓挫之中,所以學生要精讀,要先會背,然后再是去品,在讀這首詩的時候,學生要同時了解詩人創作詩歌的歷史背景、心情狀態;其次,閱讀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讀完了就放到一邊,那就不能稱之為積累,所以教師不僅要鼓勵學生將閱讀后感覺到精妙的語句摘抄收集起來,還要讓學生養成寫閱讀日記的習慣,將自己每次課外閱讀的所思、所感如實地記錄下來,寫得不好不要緊,只要學生能夠堅持寫,慢慢積累,自然就會有不小的進步;最后,教師要鼓勵學生分享和交流心得,優秀的文學作品必然都是美的,學生如何體會這些美,如何從不同的角度體會美,這些都是他們可以在交流中獲得的。
參考文獻:
[1]朱劍楠.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審美教育的相關思考[J].考試與評價,2013,(4).
[2]趙雅.論高中生審美能力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培養[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5.
[3]段秀梅.中學語文教育中的審美教育反思[J].考試周刊,2009,(2).
(作者單位:江西省于都中學初中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