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清苑區何橋鄉何橋小學 河北保定 071100 )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通過課堂上的互動,使得教師與學生以及學生之間有更多交流的機會。而相互交流,能激活思維從而使學生對課堂所訴內容理解得更加豐富與全面,同時也會讓數學課堂的氛圍逐步地活躍起來。此外,這種互動交流也是要有效于教學而存在,倘若沒有好好的利用它,那么其產生的效果則是相反的,不但影響學生創造性與積極性,也會使課堂的教學效率有所減低。是利還是弊,就看你如何教學。[1]
數學這個科目本身就是要靠著理解的方式才能學的優秀。當小學生開始接觸數學的時候,就會覺得數學十分的枯燥與無聊,有的小學生甚至對于數學產生厭學的問題,這些現象的發生在小學生中是普遍存在的。因而才出現各種各樣的數學教學方式,而互動化作為其中之一,亦以其為出發點,進行研究。[2]
1.教師在對于提問的問題上,缺少了一點程度上的針對對象。雖然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對小學生進行有啟發性的教育,要學會引導小學生,加強小學生自身的能動性、創造性,但是有的教師是為了更快地達到該目的,教學的時候給小學生提問的問題,具有很強的開放性,原因是:以培養小學生發散思維的能力。然而,因教師并沒有將小學生的各自特點,實際情況進行考慮,在提問的問題上針對對象過于廣泛,導致小學生更本無法弄懂問題,談何回答的好。因此,在課堂上看似有互動,但是最終達到的效果卻是如此的微乎其微。
2.教師對問題的提問出現過于頻繁的情況。有的數學教師想要活躍課堂的氛圍,調動起小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便給學生設置很多問題。這種方式使得整節課幾乎都是教師的問題與學生的回答,雖然表面看上去達到了教學想要的效果,但學生收獲的數學知識卻很少。其實在小學的數學教學中,最重要的還是以教師講授方式為主,因為小學生的智力還是有待提高。因而教師在互動中教學時要將問題本質進行準確把握,提問必須要以內容作為支撐,并且問題要主次分明。
3.教師在課堂上的互動中會局限于課堂上的提問。在有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下,有的數學教師確實會采用與學生互動方法,但是方法卻會局限于課堂上的提問,認為提問的方式就是教學互動化的要求,殊不知僅僅的課堂提問互動對于小學生來說產生的效果并不大。其實課堂上的互動化是多種多樣的,它能被學生們所接受,方產生效果。這就需要教師不斷地探究以及創新的了。
在實施互動式教學的時候要將課堂提問與合作的學習緊密的結合在一起。課堂的提問,教師需對學生有一定基礎上的理解,將小學生的各自特點與實際情況進行考慮,要有效的設計提問的問題。合理的設計好每一節課堂的問題數目,以高效完成課堂的要求。再結合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共同協調合作以完成學習任務。小組之間的合作的作用:
(1)可以培養小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給那些平時不善言的小學生留有獨立思考、大膽發言的時間與空間;
(2)可以培養小學生學會傾聽的習慣,使得學生意識到傾聽別人的發言,這即是一種禮貌的行為,也是一種好的學習方法;
(3)可以培養小學生合作實踐的習慣,讓學生體會集體的智力,也給學生們創造了一個良好的交流環境。
小學生依然是處于愛玩的年齡,他們的心里與生理都不是很成熟,他們活潑好動,好奇心強,作為數學教師需要根據小學生的這些特點采用互動式的教學模式,例如:在學習正方形的時候,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熊大送熊二四條長度一樣的木條,而熊二想拿它做一個正方形,它應該這么做?當同學聽到熊大的時候,就會對問題產生興趣,然后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們就會增加動手操作。總之,在互動式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組織學生之間動手操作,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及加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3]
由于小學生都比較喜歡玩游戲,所以教師在進行互動式教學中,可以將游戲加入小學的數學課堂,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創設游戲環節對于小學生的健康成長和數學學習都有著很重要的作用。教師可以嘗試將數學課堂與游戲活動相緊密聯系。例如:在學習平均數、眾數、中位數的時候,老師可以創設游戲的環節,組織學生跳繩比賽,將學生分成四個小組,將比賽的結果,與教學內容聯系著,讓學生們在游戲中產生好奇的心理,從而學會這個課題,既讓學生學得有效,也讓老師達到教學的目標,這樣的雙贏局面是大家最希望發生的。
互動交流形式的教學,可以讓課堂氛圍得到活躍,還能讓學生體驗到生活,進而更加順利地學習數學。教師需要將這種模式充分地、合理地利用,但不能單純地局限于課堂上的提問,必須把握互動化形式的本質,注重學習過程,給予學生更多的創造性、主動性,實現課堂效率質的提升,從而使師生共同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