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資陽市雁江區第二中學 四川 641300)
詩人在表達情感時往往講自己無形的情感寄托于詩歌的意象物之中,所以在進行古詩詞教學時,教師應該先引導學生尋找詩詞中的意象物,深入揣摩,繼而觀察整首詩的感情色彩。比如在教學《春望》時,詩中的“花”“鳥”,在“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一句中,就充分展現了作者面對戰火紛紛,國破家亡的悲痛心情,以花鳥自喻,道盡苦澀與悲傷。[1]
全詩中最能表現和揭示主旨的關鍵性詞句,被稱為本詩詞的“詩眼”,解讀整首詩詞的關鍵就在于準確把握該詩的“詩眼”。如在教學趙師秀的《約客》時,詩句“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中的“敲”字凸顯出整首詩的內涵。一個“敲”字,寫出了陰雨綿綿,被困家中,滿懷期待等待約好的友人前來,然左等右等,已是半夜,卻仍舊不見熟悉的身影,無意拿出被手焐熱的棋子,放在棋盤上敲打,也不知時敲了太久,還是用力太大,竟然將燈花震落。[2]
作者所處的時代、本人的生活狀態、人生際遇等相關背景決定著其古詩詞的創作內涵,學生要想試圖理解古詩詞中所包含的情感內涵,教師想要提高古詩詞教學質量,在教學時,應該就古詩詞的創作背景著手。第一步,在教學前,教師本人應通過教師用書、網絡資料等資料中廣泛了解相關背景資料;第二步,對于了解到的背景資料,應該去重刪繁,綜合運用,深入淺出,進行理解整合后再教給學生。比如在教學李清照的《如夢令》時,就必須先了解,這首詞屬于李清照早期的作品,作為閨中少女,她憧憬著美好生活,敏感多情,關切著身邊的美好事物,一夜酒醒之后記掛著門前的海棠,俏皮活潑,明知故問,戲逗小丫頭。整詞淡筆染出詞人對于青春歲月的珍惜,對時光流逝的淡淡感傷。這樣的情愫與李清照后期創作的悲苦心境截然不同,如果教師不事先交代其寫作背景,只一味著力于逐句翻譯整首詞,不僅有礙教學水平的提高,還使得學生根本無法體會其中的真實內涵。鑒于此,教師應從李清照創作這首詞的時期入手,在交代李清照生平的同時,更要強調這首詞誕生于李清照生活前期,感受到“綠肥紅瘦”的意境。[3]
想要獲得知識的拓展延伸,教師可以通過揣摩詩詞意境、體會詩詞情感、品味詩詞美學幾方面實現。比如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和蘇軾的《海棠》在一起對比學習時,教師應先組織學生了解兩位詩人及其創作風格,不僅能拓寬學生古典文學知識面,還能培養學生用比較的眼光學習古詩詞的好習慣。《惜牡丹花》通過獨特的視角,寫出了作者對翰林院中牡丹的厚愛,以及因為花期將過而產生的戀戀不舍的復雜心態。借寫夜晚秉燭賞花,表現詩人對牡丹花的一片衷腸,更有對即將逝去的春天的無限惋惜。《海棠》這首絕句寫于蘇軾被貶黃州期間。前兩句描繪了海棠在東風月色中的光彩和芬芳,是實寫;后兩句寫海棠的神態,是虛寫。虛實結合,即表現了海棠優雅脫俗的美,也抒發了詩人愛花惜花的感情,更書寫懷才不遇的人生感慨。全詩語言淺近,含而不露,情意深永,耐人尋味。兩人的詩都是寫愛惜花朵,白居易的詩基調傷感,對即將凋謝的牡丹花無限憐惜,寄寓了歲月流逝、青春難駐的深沉感慨。而蘇軾雖然有些傷感海棠自甘寂寞、夜晚的美麗無人欣賞,隱隱有懷才不遇之嘆,但是隨即如知音般秉燭陪伴花朵,表現出一種我行我素,自得其樂的瀟灑達觀精神。[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