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雞高新第一小學 陜西寶雞 721013)
在人們還沒有來得及弄明白信息時代是什么的時候,數據時代已然到臨。對于這個數據時代,所有的人都雀躍而又緊張,在期待著大數據沖擊自己的同時,更有必要去思考探究:大數據的到來能給教育帶來的是什么?教育研究做好了迎接大數據時代的準備嗎?如何通過大數據真正達成“以學生為本”的理念,真正為我們的學生設身處地的著想?我們離大數據并不遙遠,它一直在我們身邊,每時每刻發生著。那么在大數據時代這個潮流的推動下,我們的學校、教師與家長該如何在這次浪潮中激流勇進、迎風而上?本文將通過筆者自己的幾點思考做以探討。[1]
一個國家綜合實力是否強大,既要靠“硬件”,也要靠“軟件”。而一所學校的綜合實力是否強大,既要靠教師素質、教師工作態度等“軟件”,也要靠學校的技術設備、基礎建設等“硬件”。處在信息化時代的學校,應特別重視教育信息化建設,應致力于建設集計算機網絡技術、信息管理、辦公自動化和信息發布等功能為一體的校園網絡中心。開發與利用信息資源應成為教育信息化建設的中心任務、充分滿足校園各項應用和廣泛信息服務的需要,如包括學生檔案、教學資料、教學評估等內容的校園綜合管理信息系統,校園電子圖書系統,教學資源系統、多媒體教學等。學校信息化是一個過程,教育信息化更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實踐的過程。一切行動的改變源于觀念的改變。只有“大本營”中的“將”和“卒”都認識到信息化所帶來的革新,才能真正實現教育信息化。[2]
辦好學校,百分之九十要靠教師;辦好教育,百分之百要靠教師。在教育信息化的浪潮中,教師應成為這次技術推動的傳播者、實踐者和創新者。與信息技術人員相比,教師更了解學生的訴求和教師的需求,更了解教學實踐中的組織者和管理者。在教育信息化面前,教師將始終是重要的責任者,要以教育信息化的系統觀和教學設計的思想分析學生特性、制定教學模式、設計教學方式、準備教學材料以完成教學過程。處在信息多元的信息社會,教師應該是學生在信息海洋中的引航員。同時,教師應該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于研究現代教育信息化環境下學生學習的特點和規律,研究課堂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改革,研究如何利用新技術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習能力以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3]
Lee Rainie和 Barry Weuman 在他們的新著《網絡化:新的社會操作系統》提出了互聯網推動下的“網絡化個人主義”時代,我們應該具有的媒介素養包括:圖像處理能力、導航能力、信息的組織和溝通能力、專注能力、多任務處理能力、懷疑精神以及道德素養。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幫助學生掌握選擇的方法,強化批判精神,使他們更加清醒、自主地運用信息手段,區分令人眼花繚亂的信息利害程度和價值類別是家長的重要使命。面對越來越多的孩子成為“手機控”和“電腦控”,家長應思考自己該如何通過網絡融入到孩子的學習過程和學習評價中,以使信息化真正為學生服務,最終實現“以生為本、學生之上”的教育理想。
比爾·蓋茨曾說過:“你孩子的世界不會與從前一樣,他們的未來依賴于他們一生中掌握新概念,做出新選擇,不斷適應不斷學習的能力。在這種全新的社會環境中,人的知識和智能將作為社會的主要資本不斷代替廠房和機器。這個新時代充滿殘酷的替代選擇:對于那些擁有創新能力與信息時代學習的來說,新時代是一個充滿希望和機遇的世界;而對于那些缺乏這些能力的人來說,當舊體制崩潰時,舊工作消失時,他們將面臨失業,絕望、貧窮的悲慘前景……。”[4]
魯迅先生說:“無盡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與我有關。”大數據離我們并不遙遠,它就在我們身邊,在每時每刻發生著。身在大數據時代的學校、教師、家長,你們準備好了嗎?[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