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理工大學 浙江杭州 310018)
在新時代的高校教學改革中,互聯網+教育”日益成為高校英語教學改革發展的新趨勢。此種新模式以互聯網為依托,加強互聯網和英語教學的深度融合, 建立現實與虛擬一體、課內與課外補充,師生互動與生生互動隨時發生的英語學習環境,建構關聯、互動、合作、平衡、互助的良性英語教學模式。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不僅提高了高校英語教學效果,同時對大學生思辨能力提高也有積極意義,改變了傳統英語教學中過于強調語言技能訓練和記憶模仿而使得不少學生在英語實踐中“思辨缺席癥”的狀況。本文將以浙江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為例探討“互聯網+”背景下高校英語教學對學生思辨能力培養模式的研究,為新時代高校加強互聯網與英語學習的深度融合提供思路和借鑒。
在“互聯網+”背景下,學院從2011年開始圍繞英語教學與改革進行將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的探索與創新。教學改革在學院12門4A網絡教學平臺課程資源庫的基礎上,形成“網絡自主學習+課堂教學+自主學習任務檢測”的新型教學模式。目前已錄制完成四門課程的教學視頻,其中一門立項國家第一批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和浙江省精品在線課程,一門在教育部“全國高校教師網絡培訓中心”平臺上線。在近五年微課及多媒體課件比賽中,學院老師獲國家級、省部級、廳局級微課及教學大賽獎項30余人次。學院英語課程全面使用Unipus教學平臺,并結合iwrite 2.0、ilearning、itest、藍鴿自主學習平臺以及冰果英語智能作文等系統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老師們在教學過程中同時充分利用互聯網通信和存儲工具(如郵件、QQ群組、微信、百度云盤等)的優勢,營造以課堂為基點,數字的、擬真的、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的語言教學環境。
思辨來自于英語Critical Thinking,其源頭是杜威( 1909: 9) 認為的“反省思維”。Facione 等學者把思辨能力定義為一種目的性的,對產生知識的過程、理論、方法、背景、證據和評價知識的標準等正確與否做出自我調節性判斷的思維過程[4]。外國語學院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加強英語課堂教學與計算機網絡結合教學模式的構建,使新的教學模式能夠對學生英語自主學習及綜合思辨能力有積極的推進作用。中外老師聯合錄制教學視頻,利用大數據平臺,裝載教學視頻、微課、國內外名師授課視頻(MOOC及TED)、多媒體課件、講義、作業、話題演講等積累起豐富的英語視頻教學資料,建立起立體化的英語資源庫,使教師可借助相關軟件制作微課,將所授知識分解,并通過網絡平臺或移動終端推送給學生,由學生自主完成學習任務。這種方法改變了以往教學資源單一,收集渠道有限的局面。同時,師生或生生之間創建網絡翻譯、寫作同伴互評體系以及作文對比語料庫等教學資源。在“互聯網+”思維指導下,最終從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逐步轉變為“網絡自主學習+課堂教學+自主學習任務檢測”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新的模式充分體現了互聯網技術的優勢,開闊了學生學習思路,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同時這也是學生提高思辨能力的積極嘗試和探索。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明確指出,“各高等學校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采用基于計算機和課堂的英語教學模式,改進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單一教學模式。傳統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功能單一,課堂教學與課外學習無法形成有效統一[5]。傳統英語課堂教學模式中,老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導著,根據課本展開的聽說讀寫基本技能講解占用大部門課堂時間,一些隨堂實踐鍛煉,例如,模仿句型、翻譯、解釋、問答等,往往導致學生被動、接受式的語言學習方式。 同時,能夠體現英語綜合素質的學習方式如:辯論、演講、寫作等等,因為擔心會耽誤課文、單詞或練習的講解,老師們往往沒有時間在課堂上給予足夠的時間模塊。這也是由于教學任務、學生期末考試以及四六級考試需求的影響,使得大量的教學活動一直在機械模仿和低級思維層面展開,從而忽略了學生對問題的思考,特別是批判性思考問題的能力。不少大學生雖能進行常規的英語交流,但涉及嚴肅話題時內容陳舊空泛,缺乏論證和理論依據,或表達不清,難以進行深入的思辨性溝通。他們的英語水平通常低于他們的思維水平,對思維有挑戰性的問題,學生的語言水平往往不容易跟得上。因此,大學英語課程學習之后,學生英語水平仍停留在簡單的形式上的思維模式,經常出現思想與表達脫節的困惑。
為改變傳統教學課堂存在的弊端,學院積極嘗試SPOC 翻轉課堂模式。在翻轉課堂中,教師為學生準備教學媒介、教學視頻、教學任務等多種資源,激勵學生利用分析、歸納等批判性思維活動的練習實現知識建構和遷移、應用和創造,以實現教學目標。學習者發揮主觀能動性,經過廣泛閱讀、交流互動、系統思考等學習過程和高水平的分析和加工,對知識進行深層理解[2],從而達到學習目標。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依托互聯網技術自制和下載的教學視頻,借助網盤平臺,開展課前學生自主學習新知識,課上答疑解惑和師生互動,課后平臺加強知識內化的“三結合”教學模式,真正實現“互聯網+”與英語教學的深度互融。較之傳統課堂教學,“互聯網+”模式下的課堂使師生互動不斷增強、互動層次不斷變化。新的模式賦予學生更多的自由,學生所處的教學環境有利于創新品質的培養,其原有的創造性特質和潛力得以更充分發掘,繼而提高自身內在的創新品質和外在的創造性能力。在翻轉課堂模式中,學生成為學習資源的需求者、供應者及評判者,這樣的多維身份,拓寬了理解、運用語言文化知識的途徑,鞏固對于這類知識的掌握,也促使他們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増強對語言文化內涵的體悟[6]。
傳統的高校英語教學多采用終結性評估方式,基本方法多是期末考試的一張試卷,但此種評估方式太過功利,不能客觀、動態地反映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綜合表現,教學過程中學生的發展價值尤其是思辨能力無法體現[9]。近年來,雖然高校英語教學改革一直強調形成性評價的重要性,但形成性評價形式單一,對學生思辨能力的調動效果不佳。同時,各類部門對于期中、期末考試和各類等級考試等終結性評價的重視程度仍然未降低,應試成了多數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要動力,這種學習內容與學習方法都不利于思辨能力的培養。
在互聯網+背景下,互聯網平臺以及移動終端使教師能夠對學生實現多元評價。在實際的操作中,學院采用科學的測試評估體系,加大形成性評估在評估體系的權重,增加口語和網絡自主學習評估環節。注重平時課堂展示、作業、網絡學習等效能,多角度組織學生進行自評、互評和小組打分制,通過交流、評價、反思,使學生真正成為評價的主體。評價人不要只抓住語法錯誤、搭配不當、用詞欠妥不放,而是對語言所要表達的內容給予應有的關注。在考試內容方面,增加思辨題型所占的試卷比重,例如: 增加閱讀理解中分析、推理判斷題型;加大作文的分值;借鑒GRE考試要求學生分析邏輯錯誤的作文等, 改變大學英語課程考試中畫鉤題的膚淺單一形式。真正發揮過程性評估的作用,平時成績不僅僅是詞匯聽寫,句子翻譯,單元測試及期中考試,還要對學生參與課堂實踐活動的表現,對學生平時口頭作業和書面作業中體現出的思辨能力進行評估。另一方面還要在評價中融人思維情感的特質,注重考查學生是否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表現出了自信、開放、好奇等情感特質,扎實掌握他們的思想動態與思維水平,促進學生思辨能力進一步增強。“互聯網+”教學模式融入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建設以來,理工大學一二年級學生在每學期的英語學習中,要完成相應的網絡平臺學習時間。幾年來的網絡數據顯示,相關班級學生參與率達到90%以上,學生登錄學習的時間和次數每學期都比較充分。通過學生的廣泛參與和教與學的雙向互動,學生在多元課堂發揮自主學習的樂趣,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究。
在 Benson(2006) 看來,技術的融入使自主學習的重心從課內轉向課外,而課堂教學結合課外自主學習的語言學習模式是可以預見的趨勢。在基于“互聯網+”理念下,學院老師注重培養學生把知識內化為自身素質的能力,培養其英語實踐能力。在課堂教學之余,老師們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各種外語實踐活動,學院經常舉辦各種英語實踐活動,包括舉辦外文歌曲大賽、外語風采大賽、TT(Thinking & Talking)英語角、日語角等活動,鼓勵學生擔任G20杭州峰會、世界互聯網大會翻譯或志愿者,加強對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學院成立學科競賽中心,競賽中心積極組織學生參與各類英語技能比賽,選手經由全校的初賽和復賽層層選拔,組成演講、寫作、口譯及辯論培訓團隊。除了常年培訓選手之外,學院開設演講辯論,思辨英語以及思辨英語口語與寫作等課程,全面拓寬學生英語實踐能力及綜合素質。英語演講、寫作以及辯論開辟了強化思維的主要途徑,學生通過英語和自己的思維交流,使自身的批判性思維能力逐步提高。學生思辨能力的提高可以體現在各項賽事的成果方面,在 “外研社杯”杯英語演講、寫作、辯論大賽及浙江省口譯大賽中表現突出,近幾年獲“外研社杯”英語演講大賽國家特等獎1名,二等獎2名,三等獎2名;浙江省特等獎1名,一等獎1名,二等獎7名,三等獎11名;“外研社杯”英語寫作大賽國家三等獎2名,浙江省特等獎3名,二等獎3名,三等獎6名;“外研社杯”全國大學生英語辯論賽國賽一等獎2名,三等獎2名,(華東賽區)一等獎2名,三等獎2名;“外研社杯”英語閱讀大賽國家三等獎1名,浙江省特等獎1名,一等獎1名;口譯大賽浙江賽區二等獎2名,三等獎1名。同時,在大學英語課程學分從17分減到10分的情況下,大學英語四級通過率、英語專業四級和八級通過率在同類院校中一直成績突出,名列前茅。
在互聯網+新時代,高校外語課堂要實現與時俱進。廣大教學一線的外語教師要堅持創新大學英語教學模式與方法,豐富測試與評估體系,堅持多元化評價方式,改變師生角色定位,構建師生多維互動機制,擴寬人才培養路徑,激發學生思辨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新時代的學習較之傳統課堂賦予學生更多的自由,學生所處的教學環境有利于創新品質的培養,他們原有的創新精神、創新人格等創造性特質和潛力會得以更充分發掘,繼而提高自身內在的創新品質和外在的創造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