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會同縣職業中專學校 湖南懷化 418300)
我校是一所農村中等職業學校,95%以上學生為農村戶口;因為我縣是典型的欠發達山區縣,農村家庭的經濟來源基本上靠外出務工,所以我校學生70%以上為留守少年,義務教育階段就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問題。綜合家庭、社會、學校和個人四個方面的原因,歸納為以下六種類型:[1]
1.親情缺失型:
由于父母長期在外打工,孩子基本上靠上一代老人照顧,代溝太深,基本無法溝通,孩子長期得不父母關愛,就會養成孤僻、偏激的性格,很少與別人交流,也不愿和別人交流,嚴重的甚至患上自閉癥。[2]
2.誤入歧途型:
很多家長反映,孩子在小學階段還是很聽話的,成績也好,就是上初中后染上了上網、抽煙、打牌賭博、和社會上有不良嗜好的人鬼混等壞習慣,學生在校讀寄宿,家長以為學校管,而很多初中學校只強調升學率、不出大的安全事故,對學生的養成教育欠重視。
3.粗暴教育型:
一些家長文化素質低,沒有科學的教育方法,動輒打罵、訓斥,言語粗暴、惡毒,缺少溫暖和愛,使學生性格畸變,產生逆反心理,并滋生暴力傾向。
4.溺愛放縱型:
也有一些家庭條件較好的家庭,對孩子太過溺愛和放縱,要風送風要雨送雨,久而久之,孩子養成我行我素,老子天下第一,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從不顧別人的感受。
5.自卑型:
有些學生由于家庭變故(死或?。е仑毨В蚋改鸽x異,或自身智力低下,受到老師的嫌棄,失去上進心而自暴自棄。
6.讀書無用型:
本地民眾本來就對中職學校有較大的偏見,認為只有學習成績差的人才去職中讀書,讀職中是學不到什么的。送子女讀職中是無奈的選擇,其目的不外乎是混混日子,長長身體。學生在這種目的驅使下也覺得讀職中就是混日子,對什么都無所謂了。
以上幾種心理問題類型有典型的,也有綜合的,但導致的結果卻是一樣的:學生管理難度大,師生關系、家校關系緊張,教學質量無法突破。受普教慣性思維的影響,大家普遍只關注升學率、考證通過率這些硬指標,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卻不舍得花大力氣。這也是目前多數農村中等職業學校的通病。有鑒于此,結合我校實踐,提出幾點粗淺的看法:
1.對中職學生分三個階段進行不同內容的心理健康教育
(1)新生階段:即新生入學的第一學期,在生活指導老師的幫助下,盡快適應新環境,去掉依賴思想,逐步實現自我管理。
(2)老生階段:即第二學期到第四學期前段,主要是進行人際交往教育:樹立良好的擇友、交友觀;倡導團隊合作,主動融于集體。踐行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3)就業前期:即第四學期后段,由就業指導老師進行崗前培訓: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先就業后擇業;引導學生建立適度自信,堅持從最底層做起,是金子總會發光;引導學生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不放棄,不滿足。
2.從課堂入手,不斷矯正學生的問題心理行為
課堂是教師進行教育的主陣地,在課堂中會遇到很多問題行為,如打瞌睡、做小動作、說與課堂內容無關的話題或做奇葩動作引人發笑等,教師如果處理不當,會導致與學生對抗,影響課堂秩序,更加加深學生的逆反心理。比較有效的做法是:課堂上及時制止熄火,盡量降低影響,課后再單獨進行說服教育。當然,一次教育不行,那就多次,要不厭其煩,誨人不倦。
3.通過多種途徑對學生進行應對困難和挫折的心理訓練
我校開展了多種教育活動,如組織第二課堂、開展各種文藝活動、組織各種體育活動,讓學生面對困難和挫折,懂得困難和挫折的積極作用,從而培養自尊、自信、自強的心理品質。
4.形成以班主任為主導,全體任課教師參與的心理健康教育體制
班主任在日常管理過程中發現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后,建立心理問題學生檔案,分析原因,找到對策。做到不同學生區別對待,做到多建議,少命令;多表揚,少批評;當面息事寧人,背后多做工作。
在教育實踐中,全體任課教師也主動配合班主任做心理引導工作,這是職責所在,教書育人二者密不可分。具體做法是:班主任每周召開一次任課教師會,通報、交流學生的思想動態,共同商討對策,制訂行動計劃。
5.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我校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采取多種方法,如師生討論、專家講座、實踐活動等。同時做到與時俱進,與當前適時主題活動相結合進行,例如:抵制校園暴力、防治艾滋病、拒絕毒品、拒絕不良誘惑、預防傳銷詐騙等等。
6.加強教師的相關培訓
學校多次組織教師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培訓,同時改革教育教學評價體系,使教師有充分的精力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上來。創設一個師生關系融洽、學生心情愉悅的學習生活環境。
7.注重對家長的培訓
我校通過召開家長座談會、家訪、電話或微信聯系等方式與家長溝通,并進行培訓,讓家長逐步懂得如何科學地教育孩子,這樣就形成了教育合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進入新時代,中職教育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要大力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完善職業教育體系,大力提高國民素質,中職教育是職業教育體系中不可忽視的基礎性環節,我堅信:中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將越來越引起有識之士的重視,中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將會成為一項全社會都關注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