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福建廈門 361021)
應用物理學是將物理學的原理、方法應用于相關科學技術領域的應用型學科。目前,華僑大學應用物理專業有新能源和光電兩個培養方向。新能源是我國正在大力發展并急需人才的重要專業技術領域。由于中國目前的能源結構不合理,新能源比例偏低,對外依存度高,能源利用率低,中國正面臨著化石資源枯竭以及環境嚴重破壞的嚴峻挑戰。發展新能源是目前唯一可以同時解決上述兩個問題的途徑。大學生作為國家未來的人才,應積極開展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課程,引起學生對新能源的重視,為我國新能源發展提供后備人才。[1]
《新能源概論》作為應用物理專業新能源方向開設的第一門綜述類課程,雖然只有兩個學分,但本課程能夠系統詳盡地介紹目前所存在的新能源種類、原理和應用,對于學生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引領和開拓作用,能夠讓學生對新能源有系統性了解。本文結合筆者講授的《新能源概論》課程的體會, 初步探討了該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優化和改革。[2]
相對于傳統的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新能源一般是指在新技術基礎上加以開發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陽能、氫能、核能、生物質能、風能、地熱能、波浪能、洋流能和潮汐能等,以及新技術支持下的能量儲存裝置(鋰離子電池、超級電容器、燃料電池)。其所涉及的學科有物理學、化學、材料科學、工程力學、光學、電化學、核物理、生物學等。每一部分內容都可以作為單獨的研究領域,內容龐雜,且相互之間關聯性弱。在36學時內,很難實現講授其相關基礎理論知識,并讓學生理解掌握相關技術。[3]
伴隨著不可再生資源的枯竭,各國對于新能源投入大量的研究。新能源也成為國際上熱門的研究領域,大量科技工作者投身其中。隨著新技術、新理念、新材料的出現,新能源各個領域都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生產成本不斷降低,而能量利用效率不斷升高,新名詞新概念不斷出現。例如,隨著第三代太陽能電池技術突破,新型太陽能電池(有機太陽能電池、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不斷出現。目前,新型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不僅具有高的光電轉換效率(20.1%),其生產成本也遠低于目前傳統結晶硅太陽能電池,被譽為“光伏領域的新希望”。
新能源是一門應用型學科,新技術的突破,很快能夠應用到商業上。例如,鋰離子電池材料、技術與工藝的突破,立刻就應用到手機電池上,同時也帶動了儲能電動汽車的發展。氫氧燃料電池的突破,直接導致了氫燃料電池汽車的問世。
本課程采用王革華主編、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的《新能源概論》作為教材。該教材全書分為九章,第一章:緒論;第二章:太陽能;第三章:生物質能源;第四章:風能;第五章:氫能;第六章:新型核能;第七章:新能源材料—基礎與應用;第八章:其他新能源;第九章:新能源發展政策。其它相關教材,例如機械工業出版社的《可再生能源概論》、化學工業出版社的《新能源技術》,內容大同小異,基本上都包含了太陽能、生物質能、氫能、核能、風能、海洋能以及化學儲能電池。針對這一點,結合培養目標, 優化教材內容,將內容以報告講座形式的講授,劃分為資源枯竭與環境污染(緒論)、太陽能光熱發電、太陽能光伏電池、氫能與燃料電池、鋰離子電池與電動汽車、生物質能與生物柴油、其他新能源等專題。根據教材相關原理,結合最新研究進展,增加產業發展現狀,系統全面地講授該領域知識,爭取在有限的課時下,讓學生系統掌握相關知識。同時,邀請本校本學院相關領域的專家來講授該領域專題,結合自身研究經驗和體會,講授背景歷史、相關原理、前沿進展與產業結合,開拓學生視野。
第一,重視多媒體教學手段:教師在準備教案課件資料時,可以加大圖片、視頻、動畫的比例。在介紹相關原理時,可以制作一些小動畫來解釋模擬相關原理,加強學生理解。第二,重視互聯網資源:隨著新能源的高速發展,網絡上相關視頻圖片動畫資料隨處可見。尤其是相關紀錄片,詳盡介紹了某些領域的發展,可以幫助學生深刻理解相關內容。教師要注重收集相關素材,整理成冊,利用網絡資源與學生溝通,開展課外網絡學習。第三,重視考核方式:可以布置一些產業調查課題,指導學生通過網絡調查相關領域產業應用現狀,加深學生對于新能源產業化理解,同時掌握相關行業最新發展動態。[4]
《新能源概論》課程是順應我國產業發展需要而開設的課程,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綜合性課程, 對于學習后續的相關課程有重要的影響。目前,該課程的教學還存在許多問題,教師應當積極探索課程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改革,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學生從被動學習到主動探索, 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為后續新能源專業課程學習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