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城中心校 山西太原 030041)
在教學中很多小學生存在著畏難的心理,一旦遇到了學習的阻礙,便會停下繼續學習的腳步,最終會失去學習的自信心。所以需要教師積極引導學生建立自信心,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水平和人文素養。
在語文課堂上,小學生自信心不足的表現形式為不敢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究其原因是由于學生擔心回答不正確,一方面會遭受到教師的指責和批評,另一方面會被其他同學嘲笑。持有這種思想的學生,越是不敢回答問題,就更加不自信,越缺乏自信就越不敢回答問題,造成了惡性循環,這給教學帶來了不利的心理影響。此外,小學生由于年齡較小,在課堂上發言時,喜歡跟隨大多人意見,而一旦與其他人意見不一致時,由于不自信心理,容易改變自己的觀點。出現這種現象,其原因是小學生仍然喜歡依賴其他人,自我意識不夠獨立。為此,需要教師在語文教學中,通過適當的方法幫助小學生建立信心。[1]
在教學實踐中,有部分教師認為,學生只要充分利用好上課時間就可以將語文知識學好。其實這種認識是偏頗的,課堂上的高效率聽課固然很重要,但是也需要小學生在課后繼續把語文知識吸收理解。由于有些小學生在課上有部分語文知識沒有學懂,在下課以后又不積極找教師解決疑難問題,導致跟不上講課進程,進而失去自信,不愿意繼續再去學習語文。所以,在課后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師生的互動,為學生建立自信,提高語文成績。[2]
在上課過程中,語文教師針對小學生擔心回答問題出錯而遭受到批評和同學間相互取笑的情況,一是要對取笑的同學提出批評,糾正這種錯誤的行為,并且鼓勵沒有發言的學生一同思考問題,通過這種方式,讓全班學生集中注意力,積極思考課程內容。二是教師要轉變教學態度,對回答不出問題的學生采取包容的態度,多一些鼓勵,少一些怒氣。同時循序善誘地引導學生將問題的答案想出來。比如,在語文教學中,對拼音易混淆知識的學習時,部分學生對前鼻音和后鼻音不能充分理解,教師讓他們朗讀這些讀音時,可能會出現讀錯的情況。例如 “in”和“ing”的讀法,教師以“因”和“應”作為示范,帶領班級學生將這兩個音反復讀出來,使學生從中體會出兩者的不同音節發音。以此類推,教師將更多的前后鼻音一一列舉出來,同時也可以用鼓勵性的言語讓班級里的學生也說出自己了解的前后鼻音漢字。如此,學生也就能掌握鼻音的不同,從而勇于回答問題,增強自信心。
小學生也可以采用分組討論的形式,將自己的意見在幾個人之間互相討論,共同得出一致的觀點。這種方式不僅可以使學生感受到團隊的力量,用集體的智慧解決問題,又可以使每組學生都會堅持自己的觀點,增強了自信心。
語文教師首先要做到改變以往的觀點,鼓勵學生將語文知識的學習延展到課外,將學到的知識可以運用到生活當中,并且對沒有真正學會的知識提出來。其次,語文教師要注重溝通技巧,針對學生心智未成熟的情況,多用感性的情感交流方式,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通過課后的溝通,對學生的生活和學習都熱切的關心,使學生能體會到自己的存在感,并相信通過自身的努力就可以將知識學會。在教師的積極努力下,就可以為小學生樹立自信提供最有效的支持力。以閱讀教學為例,閱讀是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一個技能,那么教師就可以借助這個機會,讓閱讀成為學生生活中的一部分,引導學生能夠進行自主閱讀。所以教師就可以選定特定的時間,在課后與學生溝通課外閱讀的情況。一方面獲取到有效的信息,了解學生實際的閱讀情況,進而開展具有針對性的教學;另一方面可以增強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建立好良好的師生關系,為小學生積極參與語文學習提供幫助。當學生能夠針對閱讀內容來和教師溝通了,就表示學生已經將閱讀作為了生活中的一部分,學習語文的自信心也由此建立起來了,并在針對性的訓練中提升了個人的文學素養。[3]
總而言之,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重視語文知識的教授,同時也需要幫助小學生樹立自信,這兩者也能很好地融合到一起,在上課過程中,教師注重教學方法和教學態度,積極引導和鼓勵學生勇于發言、堅持己見,即使回答錯誤,也不去過多指責,而是幫助學生找出問題的原因。在下課后,語文教師時常關心學生的生活和學習,使學生感受到被時刻關注,積極與學生展開溝通和交流,從而為小學生樹立起自信心,能更加踏實地在人生道路上繼續前行。[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