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受傳統教育的影響,教師在教學中更重視學生的成績,容易忽略學生的核心素養的培養與綜合能力的發展。尤其是高三學生面對越來越臨近的高考,在教師灌輸式的教學下容易產生厭倦學習的心理,從而降低學習效率。如今,教育界對于學生的核心素養給予了一定的關注,同時對教師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不僅要求教師為學生構建高效課堂,讓學生在課堂中充滿動力,還要求教師重視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以此促進學生的均衡發展與教學質量的提高,為社會的發展培養出更多優秀的人才。
1.課堂氣氛過于沉悶,缺乏趣味性。高中數學知識相對抽象,在傳統教學中教師過于注重向學生傳授知識,難以吸引學生關注,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頗感吃力。如果教師不能讓課堂變得活躍、有趣味,學生則無法集中注意力,甚至會產生排斥數學的心理。因此,教師需要構建高效課堂,提高課堂趣味性,改變傳統課堂沉悶的現狀,提升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使高效課堂充分發揮出“高效”的作用。
2.學生處于被動地位,不善于思考。數學是一門邏輯思維能力較強的學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需要開動腦筋、運轉思維,才能理解數學的含義。從目前學生的學習現狀來看,不善于思考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顯著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教師傳授知識后學生思考不充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習慣處于被動地位,具有較強的依賴性,習慣等待教師的講解,自身沒有深入思考問題,從而降低了學習效率。二是在遇到困難時學生思考不充分。由于數學的學科特點,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需要不斷地進行計算,然而在這個計算過程中難免會出現較多的難題,學生若是沒有解題思路,容易減緩思維的運轉速度,從而影響解題過程,不利于學生數學能力的提高。
3.教師對學困生未給予一定的重視。目前,我國大部分學校仍實行大班制,在教學中教師難以兼顧全班學生的情況,尤其是對學困生的重視程度不夠,沒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學困生的綜合成績,從而影響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教師應全面了解學生情況,在教學中注重培養、提高每一位學生的核心素養與學習成績,從而帶動整體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
1.結合教材內容創設情境,構建高效課堂。數學源于生活,又必將回歸生活。日常生活中的許多現象與數學有著密切的聯系,同時在學習數學后,還可以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出現的一些問題,這就是為什么極具抽象化特點的數學會成為一門基礎學科的原因之一。然而,數學的抽象化特點讓許多學生“學而止步”,他們放棄學習數學,導致偏科。鑒于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采取有效措施,讓學生會學數學,愛上數學。在教學中結合教材內容適當創設對應的情境,讓熟悉的生活場景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欲望,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增強他們學習數學的信心,消除他們抵抗學習數學的心理,有助于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例如,在教學《橢圓》這一課時,由于學生都見過橢圓形狀的物品,對于橢圓的形狀相對容易理解,但橢圓的定義則具有一定的難度。若教師不注重學生對橢圓定義的理解,則很難順利開展教學活動。因此,教師可以在上課時先跟學生討論日常生活中橢圓形形狀的物品,吸引學生注意教材知識,隨后請一名學生上講臺按教師的指導進行操作。等到學生準備好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固定兩根大頭釘,并且設置兩個大頭釘間距為10cm,再在兩個大頭釘內使用細繩固定住,用筆尖拉緊大頭針,開始畫圖。講臺上的學生通過作圖、講臺下的學生通過觀看,均已明白了橢圓的定義,此時學生還有著高度的學習熱情與注意力,教師可以將學生引入教材的學習中,幫助學生深化橢圓的定義,鞏固對橢圓知識的記憶。如此一來,不僅幫助學生理解了教材內容,而且有利于教師完成教學任務,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2.結合實際情況分組合作,構建高效課堂。高中階段的學習任務較重,學生的學習壓力過大,平時與其他同學交流的機會較少,這樣會使學生之間缺乏必要的溝通,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因此,教師應結合實際情況,在設計的教學環節中適當地讓學生分小組進行學習,為學生之間的友好交往搭建溝通的橋梁,讓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共同分享學習經驗,共同提高數學能力,進而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例如,在教學《不等式的性質與數列的綜合運用》時,教師可以先向學生詳細講解不等式的性質,以及與數列之間存在的關系。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兩者關系,并有效運用與實際的學習中,教師可以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由學生選出小組組長。待學生準備好后,教師出示“在等比數列 {an}中,若a5=4、a7=6,那么a15等于多少?”的等比數列問題,讓學生在小組之間展開討論并進行計算,最后由小組組長向全班同學展示小組討論得到的結果。學生在計算過程中會出現不同的見解與算法,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在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可以適當設置激勵制度,避免學生出現懈怠、應付了事的態度。在小組中發現有學生表現不錯、積極發言參與討論,教師可以在小組展示討論成功后,給予學生表揚與鼓勵。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培養他們團隊合作意識的同時,還培養了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
3.結合教材理論參與實踐,構建高效課堂。數學是一門抽象性較強的學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經常感覺自己已經掌握所學知識,但在實際運用中又總是會出現無從下手的現象。筆者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多數是因為學生的理論知識不夠扎實,沒有真正掌握實際運用技巧,無法將理論知識順利運用于實際生活中。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思考如何將學生的實際生活作為傳授理論知識的切入點,讓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后能將其運用到實際情況中,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效果。例如,在教學《概率》這一課時,由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見關于概率的問題,如放學回家過馬路時紅燈的概率是多少、逛超市付款的數目是雙數的概率是多少、節假日旅行是晴天的概率是多少等問題,這些看似是生活中的平常小事,實際上都隱藏著一些規律。因此,針對這些與貼近生活的理論知識,教師可以通過參與實踐的方法,幫助學生理解知識的定義,同時讓學生通過實踐,鞏固對知識的記憶,起到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相結合的作用。另外,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前預習教材內容,并與學生一起回憶自己以往的生活經歷,聯想自己是否曾經也遇到過這些問題,是否可以嘗試計算發生這些事情的概率,在計算之后進行驗證,與全班同學一起分享驗證的結果。通過參與實踐,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理解理論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出現的問題,讓學生在實踐后發現生活與數學的關系,帶動學生求知的欲望,真正體現出構建高效課堂與培養核心素養的意義。
綜上所述,教師應結合實際情況,構建高效數學課堂,并借助高效課堂的優勢帶動學生的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提高整體教學質量。